青山着意化金桥——竹溪县借林改推动兴林富民进程纪实

发布时间:2011-05-17 09:59:26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全国林业先进县竹溪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探索出了兴山富民、兴林强县的新路子,真正成为竹溪县生态经济建设的新引擎。
    2007年,竹溪县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至去年11月底,林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分山到户核发林权证7.9万本,占已确权林地面积的99%。同时,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启动了林业产权交易市场、森林资源流转、林木采伐、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改革成果得到巩固,产业发展快速推进。
    落实政策聚民心
    林改前,桃源乡中坝村不少村民以砍树烧木炭为生,破坏了环境,却贫穷依旧。山林定权发证后,广大村民栽核桃、种茶叶,主动开发非木质林产品,收入逐年增加,生态日趋改善。青山绿水带动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农家乐快速发展,2010年,中坝村接待游客3万人次,收入100多万元。村民候德刚说:“开发生态旅游前,我们一家子年收入不到4000元,办了农家乐后,一年收入3万多元。”像侯德刚一样,目前全村2/3左右的农民靠生态旅游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2007年底,竹溪县林权改革开始。竹溪县委、县政府以“明晰所有权、落实处置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为工作思路,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县、乡分别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以村为单位组建了林改工作专班,以组为单位成立了林改理事会,强化政策宣传,明确各级职责,形成了多级联动、各方参与打好林改“攻坚战” 的强大合力。
    林改实施4年来,竹溪县全面完成了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任务,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林业产业提升、林农收入增长、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繁荣的林改目标。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山更绿了,农民群众口袋更鼓了,心窝更暖了,农村社会更和谐了。
    创新机制解难题
    为切实巩固林改成果,促进林业长足发展,竹溪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凸显林改效益,激发发展活力,巩固改革成果。
        林改后,竹溪县汇湾乡2.2万亩集体茶园,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重新归到2000多户农民手中,并通过兼并成立了以梅子贡茶叶有限公司为依托的茶叶龙头企业,使林农安心。由于林权明确,极大地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全乡1200多户退耕农户,在自己的茶园和退耕地里全面实行林果套种模式,全乡处处果茶香,林业产业生机蓬勃。通过退耕还林和林改,去年该乡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1元,茶叶、木瓜、板栗三大产业促进该乡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正像农民所说:“林改人定心,退耕地生金,改出艳阳天,退出花果山。”
        抵押难、贷款难,一直是制约农民生产致富的一大瓶颈。林改后,林权抵押贷款这一新型农村融资模式开始推行,山上的“活木”不断变现为“活钱”。截至去年底,竹溪县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13宗,发放贷款2150万元,破解了林农发展林业的资金难题。
        兴林富民激活力
       林改让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也为林业转变发展方式奠定了基础。勤劳、智慧的农民放下砍树的斧子,用绿色描绘着一幅幅千山竞秀、生机盎然的可持续发展画卷。
       5月5日,看到新栽的速生杨茁壮成长,丰溪镇农民曾仕文欣喜地说,就是这片林子,5年后将带来50多万元的纯收入。如今,丰溪镇林下中药材遍地开花,山野菜四季飘香,果材兼用林硕果累累,森林旅游喜迎八方游客,林副产品加工企业安家落户,林业产业粗具规模。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分到户的林木已经成为群众的“养老树、小康树、保险树、大学树”,全民参与发展林业的热潮已经形成。据统计,近4年来,竹溪农民自发完成荒山造林5万多亩,闲置多年的荒山荒地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目前,全县已建成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50万亩,林化饮料林(茶叶)基地20万亩,生物质原料林(刺槐、油桐、油茶)基地10万亩,干鲜果(板栗、核桃)生产基地10万亩,木本药材(杜仲、木瓜、香橼)基地10万亩。
        春潮带雨催物苏,青山着意化金桥。林改工作从根本上激活了竹溪林业发展动力,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竹溪早日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建设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