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合”精神推进武夷茶业开放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26 14:18:11 来源:闽北日报  编辑:福建茶叶网 

 改革开放以来,在闽北开展的朱子理学研讨与武夷茶文化研讨活动精彩纷呈、相得益彰,既取得学术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也有力地带动了武夷茶业的繁荣发展。日前,笔者出席在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举行的“一带一路”与武夷茶文化传播研讨会,对闽北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体现强烈的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文化自觉,深有感触。

“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经济合作共赢带来新的机遇。本次研讨会,把挖掘武夷茶文化蕴含的理学思想与为武夷茶业“走出去”注入新动能结合起来研讨,展示了闽北人更高远的世界眼光,也为发挥智库作用与增进企业文化自信,提供了交融平台,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论断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该论断不但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言,还为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方向。诚然,只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质优秀与文化自信充盈的企业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将武夷茶业与武夷茶文化交融发展,可以更好地凸显武夷山“双世遗”特色,用好朱子理学发祥地的宝贵文化资源与武夷山独特地域风貌的优质自然资源,以期实现打造国际茶业品牌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互推并进的创新格局。

笔者认为,武夷茶业可在“一个突出、三个强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要突出“和合”精神。“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是华夏先祖审视天、地、人得出的自然哲学观与文化价值观。理学要义中的“和合”,即主张求同存异,倡导包容与合作。朱子把“和合”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原则。“和合”本是朱子“道德心性论”的重要内涵,其贯穿于“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规范之中,中华茶道、茶礼也正是“和合”精神的弘发。众所周知,宋代以“客至设茶”为礼,“以茶表敬”成为人际关系中纯洁、友善与清明的一种象征。朱子寓居武夷“以茶交友”的情景,在史料遗存中有着丰富而详实的记录,其中包括他的著述、语录和诗词等,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朱子的学说中多有“和合”与“茶礼”关系的专论。他曾指出,礼为“和”之前提,礼行则“和”,便“各得其分”,得“至和”之理。他认为,茶礼俭朴、不虚华,表谦逊、明伦理,是“和合”之心性已发。他以茶穷理、品茗论道,甚至以饮“建茶”(即武夷茶)可品出“先苦后甜”的意味,比拟“中庸之德”。后人编撰的《朱子语类》《朱熹诗选》等著述中亦有不少记述朱子关于“茶为和”“茶为善”的阐释。朱子创作的咏茶诗别具气象,如《武夷精舍杂咏》之《茶灶》,诗曰:“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其意境超然,脍炙人口,引发南宋各方名士附和唱咏。《崇安县志》载:“文公祠(武夷精舍)在九曲溪之五曲溪畔,清康熙时,春间置茶焙于此。旧有文公手植茶一本,名曰文公茶,又名臭叶香茶,香逾他树,旧列为武夷名丛之一。” 由此得知,朱子创办武夷精舍期间,在武夷九曲的五曲溪畔亲手栽种下一株茶树,该树芳香弥漫,曾被评为武夷名树。朱子为“武夷山水茶”之美誉做过诸多传世“大广告”,这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信”亦为理学之要义与茶道之精髓。人们处理社会关系尤为注重于“信”。此“信”即信用,信达则“和合”,乃天理之道。早年武夷桐木关的“正山小种”正是靠“信”迈出了山门。源源不断的武夷茶靠“信”,沿着900多米长的下梅运河进入了“万里茶路”,由此走上丝路、销往五洲。一部武夷茶业史告诉人们,有了“信”与“和合”的会通,做生意才会有行稳致远的美好前景。

现今,武夷茶业欲在“一带一路”上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应着力汲取理学精华,弘扬“和合”精神,让世界各地人们乐于同武夷茶业打交道。笔者近期查阅各类推介武夷茶的信息,“正山堂”品牌赫然在目。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创造“金骏眉”的传奇与辉煌,使传统的正山小种涅槃重生,为武夷茶业赢得世人赞誉。当下,江元勋进而探索运用朱子理学思想助推武夷茶业的开放与发展。“正山堂”骏眉红茶系列经“和合”意涵推介与质量严格筛选,作为“中国礼茶”入选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官方指定用茶。“和合”对接“上合”,令人振奋。但总体看,在武夷茶的推介中,阐述茶的制作工艺、品种及品质辨识等居多,论及“和合”意涵的仍然缺乏。笔者认为,武夷茶文化的传播,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传播,应注重阐释理学思想与茶文化的内在关系,突出武夷茶文化的“和合”精神,在武夷茶的品牌创新上也应突出“和合”元素,使武夷茶藉“和合”精神而更有滋味。

要强化“和合”的内涵挖掘、形象推介与营销合作。一是强化内涵挖掘。为使武夷茶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扎根,亟需将“和合”精神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务应用,重视收集反映“和合”精神的有关故事,通过整理、提炼,使之通俗易懂,易于流传。闽北作为朱子理学摇篮地,在获取第一手资料、采编“和合”故事方面具有地域优势。历史上,发生在当年五夫里的“煮莲教子”“孝母饼”“朱子社仓”等故事广为流传,对于传播朱子理学颇具感染力。然而,人们知晓的“朱子与武夷茶”的故事甚少。武夷山地区流传有“朱熹偶遇水仙茶姑”的传说,但其文化内涵不深、思想品位不高、传播价值不大。由此看来,在内涵挖掘上还需多下功夫。二是强化形象推介。任何产品营销,都有赖于消费者的观感与注目,武夷茶亦是如此。在武夷茶的营销中,应重视把弘扬“和合”精神的好故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诗词的创作表演与书法美术作品展出,乃至在产品包装与宣传广告上注入醒目生动的图案或标识,以及采用现代科技展示手段等,加以全方位的形象推介。此外,分布海内外的武夷茶业实体店、专卖柜及商业网站等,也都是形象推介的重要窗口。朱子当年在武夷精舍周边开发茶圃、以茶会友及其咏茶诗词名句名联等,都可运用艺术形式予以情景再现,使武夷茶的“和合”精神在消费者的视觉里、心目中打下鲜活烙印。目前尤溪县茶商在突出“朱子诞生地”上已有一定表达,福州等地“熹茗”“熹尊”“朱子缘”等茶行商号亦十分亮眼。论资源状况和文化底蕴,武夷茶的“和合”形象推介理应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三是强化营销合作。“和气生财”历来是中国人敬奉的营商宝典,“和合”精神最终要见诸于武夷茶业的营销合作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应重视武夷山当地茶企业、茶商的协调合作,完善行业规范,协调对外经营,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整体信誉;另一方面应重视扩大同海内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茶业合作,互通互补、合资合营、利益共享、加深信任,以“和合”精神创造更多商机,开辟更大市场。

笔者认为,当地党委政府应当建立一座以宣扬“和合”精神为主旨的“武夷茶业与世界”专题博物馆,争取国家立项,列入全国、全省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与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的中远期规划及南平近期实施项目,让武夷茶及其所彰显的“和合”精神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摘自“闽北日报”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