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县长廖海泉:茶业是凤冈的优势产业

发布时间:2011-04-13 17:47:26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地处西部的贵州凤冈,近年来在茶叶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凤冈又将茶叶产业制定为该县的支柱产业。近日,本报记者就凤冈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凤冈县县长廖海泉。以下是采访的具体内容。

  记者:廖县长,据说你们要打造“西部茶海”,要将茶叶作为贵县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是,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卖得最好的茶主要还是集中在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优茶上。凤冈茶在知名度上显然没有它们高,那么,既然凤冈要将茶叶作为一个战略产业来发展,想必一定有一些独到的考虑吧?另外,您觉得,在发展茶叶上凤冈有什么特色和竞争优势?

  廖海泉:首先,我必须声明一下,我们将茶叶生产作为凤冈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是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并非一时头脑发热,一时冲动,而是在深刻吸取了我县过去抓产业结构调整失败的经验教训后,痛定思痛,反复揣摸,并经过专家论证,进行的理性选择。现在,就凤冈的经济结构来讲,依然是烤烟产业独木撑天,这样的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太危险、太不健康,是一种畸形经济结构,县域经济发展风险很大。与此同时,全县除烤烟外,其他经济作物在不同程度上都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层面上,商品意识不强,市场空间狭窄。在烤烟丰产期,我们有4万多户烟农受益于这一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烤烟将向适宜地区转移,向质量转变、向大户集中,有两万多户农户将面临种植无产业、致富无门路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后续支柱产业。

  面对不沿边、不沿海的区位,面对没有大煤大矿大水大电的县情,面对“以工促农不力、以城带乡不动”的现实,凤冈需要充分考虑县情,慎重做出选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全国70%的河流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的时候,我们却有青山绿水和森林覆盖率达到53.7%的良好生态环境,加之气候温和、海拔适宜,土壤富含锌硒。因此,发展凤冈经济,就一定不能忽视这种宝贵的生态资源。而茶被誉为国饮,全世界有20多亿人饮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经济价值。有统计表明,每亩茶园农户可年获纯利1500元以上,相当于5.4亩玉米、2.1亩水稻、1.5亩烤烟的收入,加上劳动强度小,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劳动密集,涉及一、二、三产业等优势。因此,我们最终把凤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放在了茶叶上。

  你刚才问了竞争优势,你看,我们的生态环境不就是优势吗?凤冈茶叶在“绿色、健康、安全”上的优势是一些工业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凤冈茶同具“锌硒、有机,三合一”的品质。锌,被称为生命之花、智慧之花;硒,被誉为月亮元素、抗癌之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茶叶专家于观亭给予凤冈茶“锌硒同具,全国少有”,“健康长寿神茶”的美誉。在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十大名茶评比中,凤冈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

  不仅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凤冈茶在文化上也有自己的优势。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的夷州,就是今天的凤冈、绥阳一带。我们这里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自煮午茶——俗称干劲茶的习惯。

  当然,我们在政策上和在工作态度上对茶产业的倾斜应该也是一种优势。在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茶海的战略构想的前前后后,县委书记王贵同志多次强调要把西部茶海作为“楔子经济”来抓,用它来打开山门,促进开放,实现茶业、旅游业、服务业同时壮大,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通过我们大力倡导,率先实践,艰辛努力,实现几个县联手打造中国西部茶海。如今,我们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扶持茶产业的政策。

  另外,东部沿海地区,正面临土地增值、劳动力昂贵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茶叶产业向西部转移将是大势所趋。“东茶”缩减,也为“西移”后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来重点发展茶产业,也都在资金和政策上有不同程度的支持。请问,凤冈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茶产业真正成为一种“特色”产业?

  廖海泉:生态是我们的优势,所以,在发展茶产业的全过程中,我们将始终抓住生态这一特色。具体地说,就是坚持“猪—沼—茶—林”的生态循环建园模式,就是以茶叶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养殖业,配套沼气能源建设。达到“三省两减三增”的目标,最终实现“富在农家”。一是在茶园里施用沼液沼渣和发酵农家肥,省肥料,减少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生产有机茶,提高茶叶内在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用沼气煮饭、炒菜,省柴增效;三是用沼气照明,省电增收。

  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还把茶产业发展放到了凤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以茶叶产业发展来带动“新农村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在凤冈,促进茶产业发展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记者:凤冈茶叶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廖海泉:总的来说,是规模小和层次低。具体来讲,一是缺乏科技支撑。不管是种植,还是加工,主要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中;二是缺乏龙头企业,目前茶叶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小农经济意识严重,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三是缺乏规模效应,全县现有茶园面积5.8万亩,仅占全省茶园面积的6%,小规模的生产很难对接大市场,扩大规模仍是发展的当务之急;四是缺乏品牌,由于缺少龙头企业进行强有力的市场运作,各加工厂自成体系,自创品牌,被动销售,不能站在整个产业高度来审视和预测产业发展。

  因此,我们正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集中连片的基地,同时逐步培育加工企业,促进茶叶交易市场的形成。实现以市场促销售,以销售促发展,以发展壮大茶产业的目标。同时,大力发展“猪—沼—茶—林”生态建园模式,并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以实现标准化为途径,推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化生产,建立茶叶质量定期抽检制度,确保茶叶产品质量的可溯性和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农药的使用,真正做到茶叶产品安全、健康。

  二是倾力打造茶叶品牌。我们正强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方针。积极筹办茶事活动,力争每年举办一次茶事活动,一如既往地宣传打造一个品牌,扩大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为改变品牌多而杂的现状,实施“三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策划,避免内耗、避免无序竞争,树立凤冈锌硒有机茶品牌形象。

  三是发展专业大户。县委、县政府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我们的态度是,本着让客商发财,产业发展的原则,实现茶叶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三赢目标。

  四是引进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茶叶龙头企业是我们今后茶叶经营体制的一个核心。我们还将按照“民建、民营、民享”的原则,鼓励企业、种植大户联合农户兴办茶叶专业合作协会,逐步健全合作社的服务功能通过外联企业、市场,内联农户、基地,形成稳定的茶叶产业销售渠道和供货渠道。

  五是强化保障机制。县政府为了茶叶产业发展,确定一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专抓茶叶产业,并成立县茶叶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全县茶叶生产。各乡镇也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茶叶生产领导小组。在资金上,我们已从2003年起,每年拿出250万元的资金作为茶叶产业发展基金。同时,对上级财政扶贫、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等资金向茶叶基地倾斜,重点扶持精品茶园基地建设。以县直属工委和两办督查室人员成立专门的联合督查组,每季度制定阶段督察方案,分乡镇和单位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年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奖重惩。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