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茶业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崇礼访谈

发布时间:2011-04-13 17:44:51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几天前再次来到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眼前一亮,办公室进行了重新布局,室内空间增大了,窗明几净的,不禁使记者产生了猜想,刘老怎么这样好心情?

78岁的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崇礼,还担任着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业内是赫赫有名的老茶人。自1981年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创立之日起,至今26个春秋,一直兢兢业业地打理着基金会的事务,在理事长关博文的支持下,为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实事,也使基金会的影响力在茶界日益攀升。记者此行,关心的是2006年以来基金会又有哪些新项目。刘老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如数家珍般地说起一年来基金会所参与和支持的茶事活动,他清晰的思路和惊人的记忆力很难让人与78岁的年龄挂钩,采访中,一种和谐的感觉始终包围着记者。

关家:六代茶人执着追求

刘老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刚刚与关博文理事长一同参加韩国举办的一个茶叶博览会回来。沿途在深圳做了暂短的逗留,在那里参观了关先生的几个企业。一个是在香格里拉饭店一层开设的小茶馆--宁泰茶庄,有几十平方米,在那里可以喝普洱或其他茶,生意还不错,深圳人比较认普洱,一杯普通的熟普洱茶可以卖到80元。

第二个是位于建设路东方广场的深圳宁泰发贸易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1981年成立的香港宁泰茶号有限公司在大陆的分号,而香港宁泰茶号的原名为“宁泰茶”,公司于1838年由关氏家族先辈关宁泰先生创立。宁泰茶号公司在香港销售不同包装的茶叶,以优质散装茶、普洱饼茶为主,也为客户提供精美的茶具。深圳市宁泰发公司于2005年开办,致力于发展优质茶叶在大陆市场的销售,同时也将普洱茶销往香港、韩国。

“关先生说:‘我50岁后转回来做茶。’”刘老介绍说,关家六代茶人,关博文是第五代,关家第三代、他的爷爷关奋发13岁开始在福建武夷山做茶,后到东南亚经营茶叶,抗战期间茶叶出口受阻便改做房地产生意,生意做得很好并因此发家。关博文先生今年58岁了,安家在香港,正式从事茶业对他的家族来说时间很短,只有8年。但关家此前已于1981年以基金会的形式投资大陆茶产业,为了表达赤子之心,以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名义提供资金支持国内茶业生产研究和茶事活动。与此同时,关先生协助上海建设自来水厂、参加四川九寨沟小机场建设、参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牵线从法国向中国41座飞机场提供飞机维修零配件,为报效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茶相比,关先生以前做的都是大的项目,但扯不断的茶情终于让他重归祖辈创下的茶叶之路。8年中,关先生跑遍了祖国大陆的茶区,现在对茶叶的生产制作和茶叶品质颇有研究,对茶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十分了解。

说起关先生,刘老的话滔滔不绝,他对关家爱国事茶奉献茶产业赞赏有加,而关先生自己却非常低调。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春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都茶界新春茶话会上,关先生微笑着给大家拜年,他那浑厚的声音非常好听,不过他一句自己的企业和所做的事都没说,令在场的人深感其谦和之外又多了一份对他的敬重。

基金会:支持茶业实实在在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关家的13个基金会之一,是我国茶业界唯一的一个全国性的基金会,也是由民政部负责管理的四种基金会中的第二种--由非内地居民担任法人代表和理事长的基金会。基金会成立26年来共换了四届理事长:第一届理事长是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林修德,第二届理事长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侨联党组书记陈彬藩,第三届理事长是中国日报原常务副总编、毛泽东主席的翻译陈辉(他在美国记者斯诺与毛主席谈话时担任翻译),第四届理事长即现任理事长是爱国侨胞、关家第五代传人关博文先生。26年来,基金会为资助茶文化活动、茶树良种培育、茶书编辑出版、茶区贫困学生培养等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其中饱含着关家的爱国情怀,也浸透了刘老的汗水。

“在2006年11月上旬,我会与中华茶人联谊会等单位在福建省安溪县主办了‘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会议,有国际国内茶叶界、医疗保健界、文学艺术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大家就品铁观音,构建和谐环境,促进身心健康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铁观音的保健作用,专家、学者们还拿出了不少的资料和试验数据予以佐证,这对促进铁观音的生产、提高铁观音的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刘老如是说。

因为知道基金会每年都做不少事,记者便问刘老哪件事最值得关注,刘老略加思考后说:“援助湖北茶区小学希望工程的事情有了新的进展,这件事已经持续做了8年了,现在将以往的直接拨款资助学生的‘输血’功能改变成拨款购买制茶机具进行生产,以所得成果奖励学生的‘造血’功能,这一改进取得显著成效。”其具体操作是,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前几年与美国惠黎基金会联合进行扶贫助学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又向湖北省襄樊市容城县薤山林场中心小学拨付3万元人民币,对原有茶厂进行设备和技术更新。通过扩大生产为学校建立长久的收益来源,从而实现对更多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支持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同时利用助学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刘老希望当地的茶企能够“造血”到位,小学生能够珍惜这个机会,从小好好学习,打好基础,然后一步步继续深造,争取上初中、高中,考上大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不得不叹服,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工作确实越做越深入、越做越富实效了,应该说他们具有长远的眼光,也确实为茶区长远发展着想。对于茶区的贫困学校来说,每年的3万元如果用来买书本文具,一个学生按平均一学期用100元计算,只能供150个学生一年的“输血”急用,而实际上100元是远远不够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利用当地产茶的资源优势,将这笔钱花在学校的茶厂设备投资上,通过设备更新提高茶叶的生产能力,提高茶叶质量,获取较高的销售利润再反过来投入学校运转,这无疑是一个“造血”的好办法。随着投资的积累、企业实力的逐步增强和当地人的齐心奋战,相信内在的自强一定会使当地人摆脱贫困,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致富之路。

最后,刘老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与本报联合开办的“外交使节谈茶”的栏目反响很好,他那里接到不少电话,有些企业希望协助牵线与外交使节联系,进行茶文化交流并希望将自己的茶叶推广出去。刘老评价,这个栏目在交流茶文化的同时介绍了国际市场,沟通了国内外生产销售情况,增加了中外彼此了解,对扩大我国茶叶生产销售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说,关理事长一直关注着此栏目,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愿意为茶界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愿通过不断的交流、互助等方式为中国的茶叶事业发展做更多的实事。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