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扶贫攻坚战场的履职报告

发布时间:2011-07-30 13:34:5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近日,笔者带着“山区贫困县政协如何围绕中心,助力扶贫攻坚”这一问题,走进了通江县一、二期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实施地空山乡和烟溪乡,所见所闻,令人欣喜感慨。

  与陕西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接壤的空山乡,如今旧貌变新颜,干部群众充满喜悦,由衷感谢党和政府连片扶贫开发的好政策。在烟溪乡龙虎山万亩生态示范茶园,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茶山,一行行茂盛的茶树在阳光的照射下,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微风吹过,茶香洗肺。正在茶园忙碌的茶农高兴地说:“今年的茶叶收入相当可观,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犹记不久前,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视察空山乡和烟溪乡连片扶贫开发后,在座谈讲话时欣喜地说:“很高兴、很振奋,也很感动。”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视察龙虎山万亩生态示范茶园时,连用四个“正确”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机制、模式和精神给予肯定。这些,无疑是对通江县近年来深入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取得成绩的认可和赞许。

  近几年,通江县强力推进一、二期连片扶贫开发,依托连片扶贫开发大力发展马铃薯、茶产业等为骨干的特色产业,贫困面貌得到改变,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军功章上,不仅彰显了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和各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成效,还凝聚着通江县政协献智助力的心血和多年的艰辛努力。

  履职就要真抓实干

  在很多人的眼中,政协是“清水衙门”,到了政协就是“享清闲”,但通江县政协主席邓国平却不这样认为,他始终坚持“履职就要真抓实干”。自2003年上任以来,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带领县政协机关全体人员坚持不懈地这样做,把务虚与务实、说与做紧密结合,坚持围绕中心,创新履职,一心一意谋发展。

  说易做难,政协真抓实干,抓什么?干什么?通江县政协在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后,针对通江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缺乏增收门路的实际,将助力扶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定位于创新履职、真抓实干的方向和目标。

  几年前,通江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县。对此,邓国平非常欣喜,认为这是通江加快扶贫攻坚千载难逢的机遇,号召全县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珍惜机遇,积极建言,助推连片扶贫开发。集中力量对空山乡等北部高山区进行了认真调查,对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三次召开专题协商会议,通过调研协商得出结论:北部山区是真正的贫困地区,不通公路,有人还在住窝棚,生产方式原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连片扶贫开发不放在这里,县内贫富差距将拉大。县政协积极建议将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放在北部山区实施,县委、县政府认真采纳了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期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在空山乡得以实施。

  为了空山农民过上好日子

  “空山来了司令员,空山大战必将再传捷报。”这是通江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期盼。

  事情还得从一个不平凡的五年历程说起。

  全省首批连片扶贫在通江试点时,时任巴中市委书记的李仲彬现场指定邓国平为空山乡扶贫攻坚“司令员”。这五年,蕴含了省、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承载了空山人民的无尽期盼;这五年,通江县政协领导和机关干部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住在空山,吃在农户,走在雪地;这五年,邓国平没有陪伴90多岁的父母过一个春节,同市委领导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在空山慰问困难户和调研商讨扶贫攻坚对策;这五年,空山人民告别了无电、无路、无通讯的时代,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2006年,通江县政协坚持民生为本,强化民生责任,结下了空山这门“穷亲”,把空山乡的扶贫开发作为履行职能的切入点。邓国平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积极发挥作用,为空山扶贫攻坚竭力鼓与呼,做到“情系扶贫,积极作为”。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精心组织帮扶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向省市政协和市县党委政府报告灾情。在省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国际慈善机构爱德基金会为空山乡贫困群众捐赠棉被、床单、被套各100床。春节,巴中市委、市政府资助空山乡385户特困户600床棉絮、390床被套。

  “多一条公路,空山人民就会多一条出路。”2007年4月,邓国平带队,利用一周时间,组织交通、旅游、国土等部门负责人,带上方便面和矿泉水,翻山越岭,攀岩蹚河,徒步行程400余公里,调查走访100余农户,达成了及时修建临(江)空(山)旅游环线公路的共识,并认真分析研究,迅速提交了一份“关于打通临(江)空(山)旅游环线公路的建议(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为抓好调研建言成果的转化,在临空公路修建过程中,县政协积极协调服务,跟踪质量,安全督查,为项目实施履职助力。通过各方近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一条长达35公里的环线公路顺利竣工,打破了通江县内北部贫困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实现了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的梦想。今年,该路正在实施硬化,沿线500余农户将彻底摆脱世代肩挑背磨的历史。

  “感谢领导又来看我们,在我们这样的边远地方,你们多次来为我们操心费神,真是我们的福气。”空山乡五福村、青龙村的两位老人热泪盈眶地说。2008年,空山遭遇特大雪灾,县政协主要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深入空山乡,为期一个星期蹲点调研民生、民情,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并肩抗灾,常常步行到10余公里之外的边远地方了解社情民意。通过深入调研,准确地掌握了空山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实际,并及时、真实地向组织和领导反映情况,引起了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为帮助空山渡过冰雪灾害袭击的难关,资助了10万元为当地农民购买洋芋种。

  空山实际不空,具有众多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通江县政协在助力连片扶贫开发时,从众多的产业中遴选出最具优势的马铃薯,并积极建言把马铃薯列为立县兴县的主导产业,争取马铃薯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定期调研视察,努力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奔走呼吁。县政协主席、副主席为争取项目,自觉挤压工作经费,轮流到省、市主管部门汇报争取支持。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县政协的全心助力下,县政协委员、空山乡党委书记魏福德带领全乡人民苦干实干,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空山”马铃薯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利用这一品牌,专业合作社374名社员的马铃薯生产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2010年,专业合作社为薯农二次返利达120万元。2010年6月全市马铃薯收挖现场会、2011年5月全省马铃薯良繁工作会分别在空山成功召开;“空山”马铃薯已成为区域知名品牌并得到国家农业部的支持。

  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3.5万亩,共建万亩示范片3个、千亩展示点2个、百亩攻关田2个,机耕机播面积突破1万亩,订单种植2万亩。产量可达40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

  “猪粪遍地,垃圾堆积,苍蝇成群,臭气熏天。”王润生大娘描述着五年前的空山乡中坝村。如今,她家的猪牛圈与住房隔开了,房子重新改建了,美观大方,厨房里的沼气灶具灶台一尘不染。王润生大娘拧开沼气灶开关,蓝色的火苗立即“咝咝”地旺烧起来。

  “翠峰拥簇造天盆,森林公园醉游人,雄姿挺拔将军树,喜见空山又报捷。”这首由退休干部张吉元赋的诗正是如今空山乡的真实写照。走进空山乡,家家有增收脱贫项目,户户旧貌换新颜。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前的1584元增长到3382元,过去的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已成历史,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今日的“世外桃源”。生态、绿色、和谐的空山逐步形成,空山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通江县政协满怀热忱的付出都被空山的老百姓看在眼里,当他们称赞“没有县政协,就没有空山乡的连片试点机会”时,相信这是通江县政协人获得的最感动、最珍贵的回报。

  履职实践基地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通江是四川古老的产茶县之一,历史悠久,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宜种茶面积在40万亩以上,是著名的富硒茶和优质绿茶生产优势区。然而由于历史存留下来的都是老茶园,茶树品种老化,产量低,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通江县政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采用试点带面,坚持数年实践探索,助推茶叶特色产业发展,茶叶产业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又一片蓝天。

  试点苏家坪建成专业村

  走进烟溪乡苏家坪村,特色小洋楼挺拔在清香四溢的绿色中,聚集在文化大院中的书籍、健身器材,彰显着现代农民的舒适。一路阡陌交通,田埂跌宕起伏,交错着墨绿的茶树,相映生辉。“内环种茶,外环玉米”,田埂上点缀着翠绿的蔬菜,处处生机勃勃。采茶农民的笑脸,写满了幸福。可谁知道,曾经的苏家坪村,是典型的粮、猪二元型经济,年人均纯收入683元,基础设施落后,地理位置偏远,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2001年,县政协联系苏家坪村后,政协领导立即率调研组进驻到村、到社、到农户。在调查中,发现该村有种茶史,农民具有一定的种茶经验。通过化验土壤,论证气候条件,一份《苏家坪村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建议案迅速提交到了县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并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于是,该村的经济发展定位在“建茶叶特色产业专业村,走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路”。同时,县政协委派懂茶叶生产技术的经济委员会主任曾乾发常年驻扎该村,帮助落实规划,宣传发动群众调整传统种植结构,示范引导群众一手抓粮一手种茶,逐步变种粮为种茶。

  然而,发展之路谈何容易。

  2002年秋季,苏家坪村委会组织召开了32户农户座谈会,28户签约发展茶园32亩。县政协以办公楼抵押担保协助村委会从信用社贷款40余万元。没想到购买回茶苗后,就有26户毁约。“有人说父亲不同意,如果把田地栽了茶就分家;有人说妻子不同意,要栽茶就离婚;有人说婆婆爷爷是大食堂里饿过来的,怕没粮吃;有人说过去种过苹果、种过梨,也种过桑树,失败了,哪个来买过单,吃亏的总是农民,现在发展茶叶,是卖苗子骗钱的……”农户们强烈的抵触情绪让工作陷入了泥潭。

  得到信息后,邓国平没有来得及吃早饭,拿上两个干馒头,立即率县政协有关委室干部和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做工作。他要求“以人为本不强求,承诺赔偿失败后经济损失”。这样,有9户农户答应栽植,没想到第二天又有3户把茶苗送回来。他又马不停蹄地带技术员,到种植户家中签订指导栽植的担保书,才使9户农户新建茶园32亩,并成立茶叶协会。

  发展的艰辛并没有阻止县政协助力茶叶产业发展的脚步,反而坚定了他们的意志和信心。县政协机关干部职工自发捐资,购买科技书籍121本、修茶剪156把赠予茶农;组织技术力量,为该村编写了《茶叶栽培实用技术》一书,印刷500本送给农户;在该村办起了茶叶技术培训学校,免费培训愿意种茶的农民;组织县上茶叶专家,深入到实地指导茶叶修剪、施肥、病虫防治、茶叶加工等技术。

  第二年,茶树长势良好,茶农当年在茶行中套种的西瓜、玉米、蔬菜等收入还略大于种粮收入,初见成效的32亩示范田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周围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茶叶协会,协会一下子吸收新茶农86户,种茶面积增加到248亩!

  为进一步助推茶产业的发展,2004年、2005年,县政协先后在商业银行协调资金89万元,帮助83户发展茶园1000余亩。2005年在茶园管理的最关键时节,县政协机关筹集资金5000元,购买茶叶专用肥料4000多斤送给茶农。当年先期种茶户仅茶叶收入人均增加400多元,加之套种的西瓜、玉米、蔬菜收入人均达1600多元,远远高出无茶户700多元。一下子,该村沸腾了,全村家家户户要求种茶,当年9 户人的茶叶协会,壮大成今天的210户,种茶面积由过去的32亩,变为今天的2800亩,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630元,变成了今天的4300元,远远高出全县的年人均收入。

  茶农陈怀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指着门前悬挂着的茶叶优秀农户奖状说:“当初,人们不相信种茶,也不愿意种茶,是因为这里搞过很多项目都没有成功过,我们没有信心,哪想县政协叫我们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茶叶生产,还真的成功了。”

  茶农黄荣章兴奋地指着身边的摩托车说:“我今年的3亩茶,收入15000多元,协会奖励了我一台摩托。”

  “苏家坪建成了茶叶专业村,不仅让该村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而且带动了全乡茶叶产业发展,目前全乡已发展茶园5000多亩,到2015年,全乡发展茶叶2万亩,实现总产值1亿元没有问题。”烟溪乡党委书记张碧华信心十足地说。

  开发龙虎山建成万亩示范园

  一种产业的壮大,一种机制的体现,无不蕴含着缔造者的心血。为让茶叶产业真正撑起通江县域经济的一片蓝天,进一步助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对外,县政协组织有关人员先后赴雅安市名山县、福建省安溪县等地“取经”,考察当地茶叶产业发展,学习先进措施和成功经验;对内,县政协领导带领委室干部和专业人员,踏勘了全县的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调研论证,选定烟溪乡与兴隆乡的交界处龙虎山为核心,建设万亩示范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现在,站在山巅上,看到龙虎山万亩茶叶的磅礴气势、一排排茶苗生机盎然,心情舒畅地品味沁人心脾的茶香,又有多少人知道过去的龙虎山!

  据当年跟着邓国平踏勘过龙虎山的县政协工作人员说,龙虎山当时是一片茨竹和杂草、低矮灌木纠缠不清的荒坡和废弃茶园,里面根本无路,要行走,只能躬着背吃力地穿行,还要不时用手拼命地拨开荆棘。不知道邓国平为此手上、脸上留下了多少道“军功章”,流过多少汗,也不知道他钻过多少回,但几位不同时候跟随他踏勘的同志说,他们一起啃过馒头,分享过同一瓶矿泉水,见证过他磨破了的胶鞋和撕破了的衣服。对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几位同志无不敬佩地说:“别看我们小他十几岁,走山路,冒酷暑,我们还真望尘莫及。”

  有了第一手资料,邓国平又立即邀请县国土资源局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进驻龙虎山,三天忙碌的规划设计,一套《龙虎山万亩生态茶园规划方案》出炉了。回来后,他没有顾得上回家休息,立即到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召开会议,专题协商讨论如何利用土地开发争取项目支持。他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配合县国土资源局争取项目,陪同省国土资源厅的同志实地踏勘,最终得到了省国土资源厅的鼎力支持,下达了国土开发指标,龙虎山万亩生态示范茶园建设迅速启动。

  为了建好龙虎山万亩示范茶园,通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同时启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邓国平就更加忙碌。他一边组织县政协机关干部慰问参加施工的民工,一边组织县政协委员监督施工质量,自己吃住都在山上。一个多月,道路建设、土地整治大见成效。

  未雨绸缪,智者先虑。为助推全县20万亩茶产业发展,早在几年前,通江县政协就在苏家坪引进了适宜通江栽植的28个茶叶品种,培育出四个优良品种,为龙虎山示范茶园建设培育了大量的扦插苗,其中,龙虎银芽、巴山毛峰等品牌,获省名优茶甘露杯奖。同时,县政协机关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个个都是种茶好手,龙虎山茶苗栽植期间,县政协机关人员与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一起分配到各个点,负责技术指导。一个月的栽植,万亩茶叶示范园建成,通过一个冬天的检验,成活率高达98%,被业内人士称为又一个栽茶史上的奇迹。

  发展茶产业就是为了多种渠道帮助农民增收,特别是帮助那些贫困户。县政协主要领导带队及时深入调研,与相关公司一道协商,探索创建了“1+5+10”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起产业富民长效机制。以龙虎山茶场为业主,把龙虎山成片的万亩生态示范茶园按三年期承包给5户贫困户,组建茶园承包小组,每小组由10至15户贫困户组成承包,并将承包管理质量与效益挂钩。这样,既解决了茶园精细化管理问题,又实现了100多名贫困村民就近务工,真正实现了产业扶贫。

  2010年秋,县政协八届十九次常委会议正式通过决定,把龙虎山茶园作为县政协的“履职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县政协机关干部和县政协委员上山督查、慰问、服务生产、参与劳动、协调解决问题。今年3月上旬,县政协购进30余万斤农家肥、5吨化肥、10000斤洋芋,组织县政协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并肩劳动,在龙虎山“履职实践基地”中套种春洋芋近300亩,并帮助群众实现了茶行套种“增绿”“增效”,极大地拓宽了百姓发展的思路。据推算,仅套种春洋芋栽种一项,就可帮助当地农民增加务工收入2万多元。

  参与“1+5+10”的承包户李定发说:“县政协人个个是种茶能手,讲起种茶来,条条在理。”贫困户任益富说:“没有想到县政协硬是把这片山整成了这么好的茶园,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出远门也能挣钱的好机会。”“没有邓主席他们钻这匹山,我们这片荒坡不知还要荒芜多少年。现在建了茶园,虽然我放羊不方便了,可邓主席给我协调资金5000多元,重新修了大羊圈,而且还安排到茶园打工,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不出门也能挣到钱。”住在龙虎山下一位叫杨永德的老人高兴地说。

  招商小茶叶变为大产业

  栽好梧桐,还须引凤。茶叶生产基地仅仅是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第一步,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才是茶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无疑,招商又成了县政协人的一个新课题。

  2003年底,通江县政协通过牵线搭桥,引来通江县康梦公司落户苏家坪村,并协助康梦公司在企业内部建起了技术创新、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营销网等体系。随后又促成康梦公司与罗村茶叶公司强强联合,给苏家坪的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茶产业有了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了产业链联结、生产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争议调解、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新机制。

  随着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茶叶企业小而弱、品牌多而杂,成了制约通江茶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江县政协开展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县政协建议,按照“做大做强”原则,充分利用“川茶”大品牌,紧紧依托罗村茶业公司、翰林茶业、康梦公司等现有茶叶企业,在资产评估基础上,整合企业资源,组建茶叶集团公司,重点支持,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品牌。

  然而,已招商的企业只生产绿茶,大量的夏秋茶资源只能白白浪费。2009年,邓国平了解到,四川清栎农业有限公司有意加工出口夏秋茶,立即亲自到该公司了解,几次邀请日本、新加坡客商到龙虎山实地考察。清栎公司与福建、浙江商人联手,从沿海运来设备,带来资金和技术,落户龙虎山,合同约定每年加工夏秋茶1000吨。为了该公司加工用电,邓国平多次找县电力公司协调,并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情况,按照“政府支持,部门配合,业主主动”的原则,县政府资助5万元,企业自筹10万元,县电力公司免费提供服务,仅20天,就完成了生产用电线路架设。同时,四川清栎公司也在龙虎山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仅夏秋茶一项茶农就能实现年人均增收200多元。

  小茶叶,大产业。在茶叶产业发展中,县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积极参与和服务茶叶产业的发展,而且总结推广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如今,全县已建立健全了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社22个、茶叶产业协会4个,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和茶农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通江的茶产业正朝着“到2015年,全县培育万亩茶园重点乡(镇)11个、重点村51个,全县茶园总面积突破2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1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亿元,跻身全省茶叶产业强县”这一宏伟蓝图迈进。

  穷则变,变则通。朴实勤劳的通江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政协的倾心助力下,全县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发展茶叶产业的成功之路。满山青翠的茶叶,记录着10多年来,通江县迈上产业发展之路后带来全县农业经济巨变的创业传奇,这也是通江县政协人用多年心血浇灌及扎根深山书写在扶贫攻坚战场上最好的履职报告……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