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向绿色幸福梦想迈进
――科学发展的盐边路径
位于四川省西南角的盐边县,古称“笮”,意思是竹篾拧成的绳索。古称“若水”的雅砻江,在盐边与金沙江交汇。汉武帝元鼎6年,盐边设县建制,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一个“笮”字,形象地反映了曾经在大山深处老盐边的闭塞与艰辛。而当人们重新审视今天的新盐边时,惊喜地发现,古老的笮山,正在若水之滨崛起。
近年来,盐边显示出勃勃生机:全县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刚刚出炉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盐边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01亿元,同比增长17.1%。云钛公司2万吨钛锭项目土建工程接近尾声,年底即将建成投产。
如今的盐边,正在向绿色幸福的梦想大踏步迈进。
□张通 宋开文 周勇
坐拥优势资源,走向广阔市场――
在技术浇灌的土地上走出绿色高值精品之路
今年3月初,喜讯从地球的另一半传来――在法国举办的第48届国际农业博览会上,盐边国胜茶作为代表四川省参展的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受到国外客商热捧。日前,盐边县国胜乡与法国客商就茶叶采购事宜达成初步意向,国胜茶即将大规模跨出国门,而这距国胜茶正式被“贴牌”仅一年之隔。
由于光、热等自然条件良好,自古以来,盐边就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据《宁属调查报告》载:“农村汉人……常就土地肥沃、气候和煦、灌溉便利之地,聚族而居”。
近年来,盐边县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桑、菜、果、畜、渔、烟、茶七大产业,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开始起步。结合新农村建设,盐边县突出现代畜牧业、特色林果业、优质烤烟的主导地位,培植龙头企业,走出一条精品农业发展之路。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盐边农业喜事不断:2009年1月,投资3400万元的龙腾四海生猪养殖场正式投产,去年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今年预计出栏生猪1万头,实现产值1500万元。
2010年2月,盐边和爱彝族乡新华村成为攀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所出产的优质蔬菜挂上“电子铭牌”,并全部实行配送制。同年7月,该县1500亩芒果种植园成为沃尔玛在四川设立的首批直采基地,标志着盐边金河芒果踏上全国市场的“黄金路”。
2011年,盐边县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力度,加快良种生猪、优质山羊等畜牧基地建设,着力促进养殖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畜牧产品市场的无缝对接。目前,该县已建成乡(镇)畜牧兽医、防疫服务体系,现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23个。
截至目前,盐边县已建5.8万亩绿色生态芒果基地、1.7万亩有机茶基地、4.2万亩无公害早春蔬菜基地、2万亩绿色生态早春枇杷基地、4万亩绿色生态桑葚基地、35万平方米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5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无公害生猪、肉羊养殖基地;拥有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茶叶、咖啡等)、绿色食品认证8个(芒果、枇杷、蔬菜、龙眼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蔬菜、生猪、肉羊等);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认证2个(茶叶、桔橙)。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值精品农业,走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之路,不仅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人们的消费理念,更能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数据
“十一五”期间,盐边农业总产值从6.11亿元增加到11.66亿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13元增加到5786元,年均增长13.9%。
今年上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7亿元,同比增长4.6%;粮食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6.3%;蔬菜产量6.27万吨,同比增长7.8%;出栏肉猪12.16万头,同比减少0.6%。
重大项目引领工业高歌猛进――
寻求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的“金钥匙”
7月18日,龙蟒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二期选矿厂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该项目总投资9亿余元,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9月底建成并投料试车,到明年一季度全面达标达产,届时可形成年产200万吨铁精矿、60-80万吨钛精矿及3万吨硫钴精矿的产能。
龙蟒二期选矿厂项目只是盐边工业近年来飞跃式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境内矿产、小水电资源富集,红格矿区是攀西四大钒钛磁铁矿区之一。然而,由于工业结构单一,产业总体层次低,盐边曾一度被喻为“站在金山上的穷汉”。
守着“金山”如何发展?盐边县委、县政府的抉择是:走科技创新之路,全力做大做强先进特色工业。
“十一五”期间,天伦钛白粉、宏缘选厂技改、成宗铜镍矿开采洗选等项目相继竣工,红格钒钛磁铁矿北矿区1000万吨/年规模采选、龙蟒低品位矿预分选等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渐显现。
盐边县通过加大矿山整合、开采力度,推进关联企业采选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和升级,狠抓原矿生产,全力提升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续航能力。目前,攀西红格矿业公司矿山开采技改扩能项目正有序推进,建成后可形成年开采原矿2000万吨的产能,将大大缓解该县钒钛产业原料供给难题。
针对工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业总体层次较低的实际,盐边县把产业链延伸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核心。
2009年10月,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攀枝花昆钢项目群”花落盐边,该项目群包括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旅游、房地产等多个子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签约仅50天,项目群首个子项目――投资13亿元的800万吨钒钛磁铁矿综合选矿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一年之后,捷报再传:该县再次与昆钢控股签订总投资6亿元的2万吨钛锭项目。2010年12月,攀枝花云钛实业有限公司2万吨钛锭项目在安宁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
在加速调整工业结构,延伸产业链的同时,盐边县将“生态牌”一路携上,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矿产资源秩序整治力度,逐步关闭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完成广川、一立、恒弘等5家球团企业烟气脱硫限期治理,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总量达到了“十一五”规划控制目标。2010年,盐边县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县。
走科技创新之路,全力做大做强先进特色工业,不仅能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数据
“十一五”期间,盐边县域生产总值从39.07亿元增长到69.01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4倍。
今年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70.79亿元,同比增长42.7%。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全县规模以上钒钛、煤炭、有色三大主导产业占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4%。
用“线”串起散落的“珠贝”――
让“土”文化插上一双“金翅膀”
2010年最后一天,当“2010中国四川二滩至泸沽湖山地徒步邀请赛”的选手们穿越渔门岛景区时,被这里的亚热带风情惊呆了。3天的比赛中,200多名国内外选手在比赛之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比赛地――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盐边。
此项徒步穿越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和“神州大地女儿国”泸沽湖3个4A级旅游景区的户外运动,因“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而受到“驴友”热捧,被誉为“中国最顶级的山地徒步赛事”。
其实,游二滩高峡平湖,泡红格温泉,“烤”欧方营地太阳,以及品大笮菜,饮国胜茶……很早就成为外地人到攀枝花旅游度假的“必修课”。“生态盐边”正在成为攀枝花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代表作之一。
盐边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风景绮丽。全县有彝、苗、回、傈僳、纳西等24个少数民族近5万人,多彩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大笮文化,为盐边旅游增添了魅力。
“十一五”期间,盐边县以攀枝花―红格―盐边新县城―欧方营地―二滩大坝―渔门―永兴―箐河―格萨拉的百里生态长廊为主线,形成南部阳光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中部湖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北部山水生态体验旅游区三大旅游片区格局。由南到北,景区、景点形成一串“珠贝”:南部阳光温泉、运动康体、乡村休闲;中部二滩湖光山色;北部格萨拉高原风光原始古朴。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盐边县委、县政府也看到,基础设施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该县投入150万元对红格农家乐及乡村酒店进行规划打造,高起点推进农家乐建设,同时筹集资金1.6亿元用于S310线新建三级公路。此外,通过招商引资,对红格绿色运动休闲中心和红格体育竞训基地进行开发建设,两个项目共计划投资15亿元。
依山傍水别有洞天。走传承创新之路,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势必为盐边旅游业和现代特色服务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数据
“十一五”期间,盐边县建成格萨拉生态旅游风景区、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红格温泉度假开发区、择木龙杜鹃花海等13个景区、63个景点,其中国家级4A旅游景区2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
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收入实现4.94亿元,同比增长28.94%,接待游客人数74.38万人,同比增长4.74%。
“把建好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誓把崎岖变坦途
一个“笮”字,道出了盐边地理特点,却道不尽盐边人改变现状的艰辛。
素有宝山秀水、钟灵毓秀美誉的盐边,一度因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底,全县还有近1000公里的农村公路未上等级,其中98%以上的村道未铺筑路面,处于晴通雨阻状态。
2008年以来,盐边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把建好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的战略构想,进行统筹安排,周密部署,掀起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农村交通运输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针对路网不畅、断头路多、公路技术标准不高等问题,盐边县坚持规划引导,调整完善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着手编制《盐边县交通“十二五”规划》,科学规划线路走向,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实施后,全县将逐步形成县、乡、村(组)路网畅通,与周边高速公路、铁路相连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安全便捷的公路交通系统。
为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盐边县先后融资1.65亿元用于公路建设,同时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使用扶贫开发资金500余万元、攀西开发资金800万元。全县群众踊跃捐资100余万元,自愿投工投劳5万余个,4家民营企业出资700万元。
盐边县还将农村客运建设列为民生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客运建设,解决农民群众“乘车难”的问题。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客运站10个,开通9条农村客运线路,乡(镇)客车通达率81.25%。同时,修建乡镇客渡码头22座,构成以陆路交通为主,水路交通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
通过创新机制,加快改革,盐边县建立起新的省、县道养护考核体制,对养护人员实行按月考核、养护经费与养护质量挂钩的机制,有效提高了日常养护质量,路容路貌明显改善。同时,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道路安全隐患和病害路段的整治力度。5年来共计修补路面5.56万平方米,清除塌方21.3万立方米,恢复挡墙9630余立方米。
建设通达通畅的县、乡、村公路网络,不仅方便群众出行,更为盐边县发展地方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据
“十一五”时期,盐边县农村公路建设共计完成投资4.5亿元,建成农村公路867公里,完成县乡公路改造195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672公里。
目前,省道310线红格过境线新建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标,征地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中。
科学规划,为居民营造宜居环境――
实现差别协调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07年7月,盐边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扩权试点县,这为同时是“二滩水淹区”的盐边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走差别化协调之路,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盐边县的必然选择。
2008年12月,由盐边县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同编制的 《盐边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7―2020)》出炉。“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盐边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突出亮点。
近年来,围绕绿色幸福盐边建设,该县编制完成了 《盐边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红格总体概念性规划》、《红格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加快鳡鱼、和爱、益民、红宝乡镇乡域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渔门新区、县域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形成规划合理、功能完善、南北协调的村镇规划体系。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和强化城镇功能,启动红格集镇新区、清源小区二期和渔门集镇三期整体开发。
新型城镇化还离不开城镇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盐边县“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城镇基础工程、宣传教育工程、社会共建工程,努力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一体化,提高城镇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城镇“三网融合”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统筹规划城镇服务信息网络,实施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社会治安、社区管理、统计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彰显城市文化个性,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明镇、村、社建设工程,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和规章制度建设,推进城镇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
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城乡居民营造宜居环境,实现城镇化的差别协调发展,成为建设绿色幸福盐边的重要举措。
数据
2010年,盐边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21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年递增15.4%;建成经济适用房204套、廉租住房192套;城镇化率达到22%,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8525元,同比增长15.8%;《红格镇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
给群众一个绿色幸福的承诺
——对话盐边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仁杰
2010年下半年,盐边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幸福盐边”的构想,为建设“特色生态文明新盐边”的战略目标指清了方向。
“绿色”和“幸福”两个简单的词,在盐边县领导班子看来,结合着盐边的“天时”、“地利”、“人和”——国家建设低碳环保城市的步伐、自身的地理地貌优势和特色、百姓追求健康生活的愿景……在这之上,盐边人将其与未来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未来的盐边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为此,笔者与盐边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仁杰进行了对话,详细了解“绿色幸福”的“盐边理念”。
问:“绿色幸福盐边”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答: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提出了建设“特色生态文明新盐边”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这是一个符合盐边实际的选择。这个选择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在进一步认识县情、发展阶段特征、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做出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特色生态文明新盐边”的实现形式,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提出“绿色幸福盐边”的构想。
问:能具体谈一谈怎样理解“绿色幸福盐边”吗?
答:“绿色幸福盐边”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从物质层面,就是要努力实现以绿色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包括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村镇,保护恢复生态等;第二,从精神层面,就是要努力实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包括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发展现代教育,提升健康水平,繁荣先进文化,促进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安全社会等;第三,上述两个方面构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其中,绿色发展是幸福的基础,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幸福;同时,没有社会发展,绿色发展就没有保障。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幸福盐边。可以说,“绿色幸福盐边”就是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简约表达。
问:能用最简单的话勾勒一下“绿色幸福盐边”的未来吗?
答:我们认为,从某种程度看,“绿色幸福盐边”就是老百姓对发展成果的感受。大体上,这种感受可作这样一个描述:绿色产业日益发达,绿色村镇富有特色,绿色山水更加美丽,人人享有良好教育,个个都有健康身心,家家实现充分就业,对对夫妻恩爱和睦,处处彰显公平正义,事事都能依法办理,时时都有安全保障,天天都有快乐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