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变迁扬州商圈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的进化,毫无例外地带来了商业版图的扩张和布局的演变。 事实上,商圈建设已成为各区域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繁华形象的标志,商圈建设从未像今天这样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步。回顾历史,你会发现,扬州的商圈虽然几经变迁,但有的至今仍然充满活力,有的则重新定位再度繁盛,也有的随着城市的变迁而被边缘化。细细品味,你会勾起儿时的回忆,数出城市的年轮,更能为新商圈的建设提供借鉴。
清末至民国的扬州商圈
小东门、多子街、钞关等
钞关数第一,小东门街多食肆
清代扬州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小东门、多子街、小秦淮和钞关等处,当时有“寸土似寸金”之说,保留至今的街巷名如皮市街、彩衣街、羊肉巷、香巷、灯草行等,打下了当年商业繁荣的印记。
多子街系当年扬州城的商业中心,街道市面繁华,两旁店铺林立,计有大、小商号百家左右。扬州第一家照相馆为梁墨生创办的映月轩照相馆,当时就开在多子街上。很早以前,多子街并不叫“多子街”而叫“缎子街”,是因为当时这条街上的绸缎店铺特别多而得名。后来,生意人发觉这个街名并不吉利,因为扬州话中的“缎子”与“断子”谐音,便把“缎子街”改称“多子街”。
钞关位于扬州城南,为南北水上交通咽喉,沿岸排列各种店铺、市肆,又有各种旅人、客商,是一个以风月繁华出名的地方。清初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描绘过这里的情景,说这里有密巷百十条,其中充塞着无数风尘女子。旧时扬州人形容女性美丽,通常用两句话,一是“琼花无二朵”,一是“钞关数第一”,由此也可见其影响。扬州有一句俗语,叫做“柴龙水虎粪阎王”,就是因为扬州的钞关太拥挤了,挑柴的、挑水的、挑粪的都要从钞关走。
“小东门街以前是小吃街。”扬州文史专家汤杰说,《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小东门街多食肆,有熟羊肉店,前屋临桥,后为河房……小东门西外城脚无市铺,卯饮申饭,半取于小东门街食肆,多糊炒田鸡、酒醋蹄、红白油鸡鸭、炸虾、板鸭、五香野鸡、鸡鸭杂、火腿片之属,骨董汤更一时称便。”小东门曾有一家老牌食肆桥园,以鱼汤面见长。清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这样描述:“小东门接大东门,旧县西街早肆喧。面长大鱼周大脚,过桥汤不亚桥园。”
教场、辕门桥商业圈
辕门桥上看招牌,第一扬州热闹街
民国年间,扬州仍是苏北重要商埠。除了小东门、多子街、钞关等原有的商业区外,以辕门桥街、教场街为主的商业区迅速崛起。
辕门桥早就以其繁华商业中心的美名而饮誉大江南北,故被人们戏称“辕门桥上看招牌,第一扬州热闹街。”昔日市中心辕门桥畔,珍珠般地散落着扬州老字号:惜余春茶社、富春茶社、梁福盛漆号、大麒麟阁茶食店、谢馥春香粉铺……正是这些老字号,构成了人们对辕门桥的商业文化记忆。
“当年,著名的梁福盛漆号的店面就坐落在扬州辕门桥北段。”老文史专家汤杰说,在清末民初时期,梁福盛在扬州漆器业的地位可谓不可撼动。民国二十四年(1925年)修撰的《江都县续志》中有一段话:“漆器自卢葵生后,为扬州特产,销行甚广。其仿制最善者,近为梁福盛。郡城各肆岁销银币约三万,而梁福盛居其半焉!”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扬州梁福盛漆号的漆器
以辕门桥为中心的商圈
吃喝玩乐,穿戴打扮,样样俱全
解放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扬州的商圈以辕门桥为中心,包含翠花街、左卫街、多子街、教场街等几条主要街道。
当时物质不丰裕的情况下,以辕门桥为中心的商圈尽职尽能地为市民提供了“吃喝玩乐,穿戴打扮”的服务。1949年2月,随解放军进城的利民公司在左卫街开张营业,这是扬州第一个国营商业网点。
教场在“圈中”以“吃”著名。从南头数起,春园专门操办喜宴和寿酒;老老泉是素菜馆,怡园茶馆门朝西,兴隆馆门朝西,碧罗春茶馆门朝东,三圈门弟兄炒货在南头。教场中段,门朝东的月明轩茶馆、正阳楼茶社、如意园饺面馆、小觉林素菜馆、沈老五牛肉馆。门朝西的,有烤鸭卤鸡、生熟兼备的陶大龙鸡鸭店、山阳斋点心铺、陈庆红生熟面店、九如分座茶馆、福兴园饭店。门朝南的有春华园饭店,陈万兴牛肉店。中段,有两家坐东朝西卖“土八鲜”兼南北货的,一叫高林,一叫刘四。当时教场有这么几句话:刘四老高林,专卖土八鲜;喜事要办酒,进门样样有。三和酱园也门朝南……
砖街的商家数不胜数,这里有个特种水产市场,哪家办酒席,缺什么菜,都可以到街上配齐,仿佛当今的萃园桥农贸市场。
以人民商场为中心的商圈
道路拓宽,商业繁荣
1951年4月13日,开始拓宽自缺口城外河边经缺口街、左卫街、多子街、小东门街、甘泉街至淮海路的东西干道为广陵路、甘泉路,全长2242米。同年6月15日,开工拓宽自木香巷经砖街、翠花街、辕门桥、教场街、鹅颈项湾、运司街、财神庙至北环城路的南北干道为渡江路、国庆路,全长1940米。自此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扬州的商圈基本上是以人民商场为中心,逐步形成国庆路、渡江路、甘泉路、广陵路等四条街的主要商业区,教场逐渐衰落。
1965年,广陵路中段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百货公司扬州市第一百货商店。店招是全国著名书画家程十发所写。扬州地区的街面上还是头一次建造这么宏大的百货商场,轰动了全城!人们像赶集似的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整个百货公司门口,东至三祝庵,西沿花局巷,一条街喊了“雾”起来了。
国庆路有森泰茶叶店和景吉泰茶叶店。现年75岁的陈先生讲,他的父亲和二叔是个老茶客,因为家贫,没有隔夜钱,只能天天或隔天去茶叶店买茶叶。所以,两家茶叶店门口的对联记得很清楚。森泰是“森枝秀撷三春翠,泰业鸿开万载基。”景吉泰的对联是“吉地产金枝玉叶,泰西通海客山商”。
王兆庆在犁头街开了一家兆庆成衣铺。据其外孙回忆,当时外公的店都是从国庆路上天伦、大仁、大源等布店进的布,做成成衣出售。因为时常随外公去布店看行情,王兆庆外孙至今还记得这些布店门口,均挂有一幅长长的布幌子,一般是白布,蓝色荷叶边,用红色或黑色竖写着布店的字号。如此布招,迎风一吹,特别醒目。他还听家里人讲,著名剪纸大师张永寿当年曾经拎一个小篮子,在天伦等布店门口卖花样子,买者众多。
以文昌阁为中心的文昌商圈
确立扬州城的第二代商圈
此时,以辕门桥为中心的4条街继续繁华。三元路、汶河路、琼花路逐渐形成商业区。1992年起,全市各地结合城市改造与发展,大规模推进商业网点建设。扬州市区形成以文昌阁为中心的新的第二代商圈,取代上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以辕门桥为中心的第一代商圈。
文昌商圈以中心街道文昌路为轴线,地处核心部位的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万家福商城、时代广场;东侧有联华超市、百盛商业大厦(现为茂业百货文昌店)、银河电子城以及沿街各类商店;西侧有五星、汇银、国美等家电商场。紧毗相应,街之东南为毓贤街商业广场,街之西北为美食一条街。连续多年的发展,以文昌商圈为代表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业务、多种服务方式的新型商业格局,扬州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场街与辕门桥一样,也是古城扬州的一条商业名街,店铺比较集中,尤以书局、书林之多而著称。在这条街上,老字号名铺名店比比皆是。既有创业于道光年间的夏德源帽店、李松寿药号,又有开业于光绪年间的万福斋、太和斋帽店和文海楼书局,还有清末民初涌现出来的陈恒和书林、一品斋笔庄、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大德生药号、老宝盛银楼、源泰洋面店、德兴隆五金电料行及乾丰泰南货店、大华茶食店、锦成洗染店、大丰旱烟店等一批“老字号”商家。这些老店名铺经营的商品,不仅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而且讲究信誉、买卖公平,因而生意兴隆。每到四时八节,街上购物人群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给教场街带来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旧时教场街、辕门桥一带,在狭窄的街道上,商旅、行人如潮,喧闹异常,给扬州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号称“扬州古城第一街”,明清以来,东关街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东关街是众多商业老字号的发祥地。东关街上的“老字号”商家分别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
东关街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此外,还有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