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推进新跨越

发布时间:2011-07-13 11:17:43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四化”同步推进新跨越

——来自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报告

记者近日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其发展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印江县城正在向“新而美、精而特”转变。县城的“心脏”变年轻了—城市中心南移并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新建的文昌公园、民族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与文昌阁景区连成一体,每天吸引数万人前来休闲、娱乐、健身、跳舞。

印江民族体育场是我省最漂亮的县级体育场之一,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可容纳1.2万人观看比赛。

“中国名茶之乡”名不虚传。印江“梵净山翠峰”茶不仅多次获得国际、国家名优茶评比金奖,还在贵州五大名茶评比中,获公众投票第一名。印江已发展优质茶园21万亩,位居全省第三。

传统农业县印江,如今新型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突出“特色、绿色、生态”的建材、锰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工业异军突起。

伴随120公里长的梵净山环山公路的修建,印江旅游发展的瓶颈被打破。其独具特色的梵净山西线自然风光游,与民族、佛教、红色、书法等四大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印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25.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4.0%,年均增长13.0%;完成财政总收入1.6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6%;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年均增长31.0%。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6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6倍、1.57倍,年均增长10.1%和9.5%。

今年1月至5月,印江经济高速发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3亿元,同比增长108.0%;财政总收入达1.1亿元,同比增长123.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1亿元,同比增长363.3%;旅游总收入5亿多元,同比增长35.0%。

“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将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全员招商、大争项目、金融支持为抓手,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推进新跨越。”印江自治县县委书记肖洪说。

建设“一带两区”推进新型工业化

记者看到,杭瑞高速公路尚在如火如荼建设,印江早已迫不及待。在高速公路印江匝道口旁的新寨乡大兴土木,建设“特色工业聚集区”。已有云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圣墩鑫隆肉联有限公司、贵州东太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投资数亿元。

印江至重庆秀山高速公路尚在规划中,印江更是深谋远虑。在印秀与杭瑞高速公路立交路口旁、离城仅5公里的朗溪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中。总投资3.2亿元、年产120万吨水泥的梵净山金顶水泥有限公司已投产;印江浙商工业科技园、年产1200万平方米的微晶石木纳米装饰建材城已落户园区,4月22日开工,总投资2.6亿元,建成后,年创税0.36亿元,解决就业2800多人。

只争朝夕,依托杭瑞高速、印江至重庆秀山高速公路提速经济,是印江超前谋划,加快发展,推进跨越的新思路。

“我们的重头戏是构建‘一带两区’,即东北部工业产业带、新寨新型工业园区、朗溪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依托,以资源加工、机械制造、高科技产业为支撑,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县长杨维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印江木黄、天堂等乡镇,恒丰、云阳锰业公司已投产,年产值可突破5亿元。20多家茶园加工企业分布印江茶园主城区,年可为企业和农民带来2亿多元收入。

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对印江生态和投资环境情有独钟,已与印江自治县政府达成初步协议,按照“依托梵净山,建设辣博园,挖掘辣文化,打造辣品牌,县企齐努力,共创新未来”的思路,拟投资3亿多元,在印江建辣椒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

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印江工业大提速。2010年,印江完成工业总产值11.5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8倍,年均增长30.4%。今年增长势头强劲,1至5月,全县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145.6%。

据县长杨维权介绍,今年印江将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完成特色工业集聚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抢抓东部产业转移和央企扩张的机遇,加大茶叶机械制造、微晶石木纳米装饰材料、石材综合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引进5家规模工业企业入驻园区。

建设“精致、特色、宜居”旅游城市

在房开商的眼里,城市中心是他们最好赚钱的地方。可在印江决策层的眼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中心应该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建成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心。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印江整合资金2亿多元,在县城中心新建了文昌公园、民族体育场、体育馆、书法长廊等极具土家民族特色的公共设施,城镇功能日臻完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

“白天满城绿,晚上满城亮;融入文化符号,体现民族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县长杨维权对印江县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据介绍,近5年,印江县城建成区面积从“十五”期末的2.8平方公里增加到5.2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2.6万人,城镇化率达29.2%,比“十五”期末提高7.6个百分点。一个集土家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魅力之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按照“精致、特色、宜居”的县城建设要求,该县紧紧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两个目标,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相结合,以加快产业集聚为基础,以拉大城镇骨架、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发展壮大县城规模,全面加快城镇经济发展。

5年来,该县投入资金5亿多元,完成了慕龙饮水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县城主干道大修等重点项目建设。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整脏治乱”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县城”。

目前,该县正致力于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全面加快城市道路骨架网络建设。县城南环路、解放路西段、县府路东段、高速公路互通连线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印江河北岸防洪堤、甲山防洪堤等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会展中心和两个四星级宾馆将开工建设。

今年,该自治县着力打造精致县城。大力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县城,完成中洲土家凉桥建设,启动老城区民族特色建筑改造、严氏宗祠片区和印江河两岸民族特色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县城,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努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人居环境。

该县近期目标是:以建设“一河两片区四线”为重点,在印江河两岸建造民族风格建筑,以印江河为轴线,以道路骨架网络建设为支撑,积极构建特色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南片区、甲山片区、城北片区建设和改造。将县城建成承载达12万人以上的武陵山区域性中心城市。

从今年起,印江城镇化率每年将以3个百分点递增,到2015年城镇化率可达44%以上,县城总体规划20.3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将突破20万人。

推进旅游产业化打造“优秀旅游目的地”

印江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国家级革命老区”,地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的西麓。旅游文化的多样性,注定印江旅游产业将厚积薄发。

眼下,全长120多公里、印江境内60余公里的梵净山环山公路正如火如荼建设。这条公路途经印江永义、合水、木黄、新业4个乡镇,建成后,从铜仁市到印江梵净山景区只要两个多小时,印江旅游发展的瓶颈将被打破,梵净山西线旅游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面对这千载难求的新机遇,印江自治县正谋划集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大旅游发展新格局。

打造“朝圣之旅,心灵家园”旅游。今年,印江筹集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着力打造“一城(县城)二线(梵净山环线和旅游沿线)四点(团龙、芙蓉坝、五甲、金厂)”旅游景观点。梵净山团龙民族文化村、芙蓉坝奇特植物园观光园、木黄红色文化景观点、金厂佛教文化景观点是重中之重。

通过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梵净山西面将修建索道。该项目由武汉三特公司投资上亿元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梵净山东线、西线一日游。

印江自治县正按照“依托梵净山,围绕环山路,打造景观点,发展大旅游,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梵净山环线和旅游公路的纽带作用。深入开展“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了木黄会师纪念碑、纪念馆周边环境整治和木黄五甲村(会师柏)红色旅游景观点、木黄金厂乡村旅游点、永义温泉度假小镇规划前期工作。完成了蔡氏古法造纸露天博物馆规划建设方案。梵净山环线3个旅游服务站(新业锅厂、木黄麻溪坳、永义二岔河)建设项目规划编制完成,征地工作已全面启动。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

印江自治县县委书记肖洪、县长杨维权有一个梦想:要把印江发展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大县。

这一思路源于该自治县领导赴浙江庆元的一次考察。庆元是中国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有“中国香菇城”的美称,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创造了每亩农田食用菌收入5至8万元的奇迹。

印江具有发展食用菌得天独厚的土质、生态及气候条件,何不引进技术和人才,在印江发展食用菌?去年10月,这一思路进入印江最高决策层的会议议程,最终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和该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

该项目还获得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的充分肯定和实质性的支持。经王富玉批示,省科技厅安排科技专项资金500万元,支持印江发展食用菌。印江财政投入资金2600万元,浙江客商和农民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该产业的发展。

短短半年,印江就在板溪、木黄、合水、新业、永义、杨柳、洋溪、朗溪等11个乡镇建成香菇、黑木耳农场11个。

为开拓农民的眼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印江自治县政府领导率领50多位农民赴浙江考察,更加坚定了农民发展食用菌的信心,现发展食用菌的农户已达500多户。

在印江,茶叶、畜牧业、烤烟、特种养殖业、果蔬、辣椒等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

茶叶产业凸显印江特色。近几年,印江每年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发展茶叶基地和加工,县茶园面积已达21万亩,居全省第三。“梵净山翠峰”茶多次在国际国内茶博会上获“金奖”,并连续两次以公众投票第一名的成绩入选“贵州名茶”,成功申创“中国名茶之乡”。

生态畜牧业发展顺势推进。引进和培育了太阳牛业、鑫隆肉联厂等龙头企业。广东东莞客商独资的太阳牛业,已发展“西门达尔”优质种牛2000多头。林下养鸡是县政府大力发展的项目。县政府整合投入2000多万元,重点扶持100个村实施“致富工程”,现存栏“生态鸡”2000多万只;引进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发展大鲵、野猪、乌骨鸡等特种养殖。2010年,该县完成肉类总产量2.8万吨,实现牧渔业总产值7.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5%。

烤烟生产实现从传统种植向专业化种植转变。5年共为烟农创收2.1亿元,创税4501万元。

按照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印江将建高标准茶园3万亩,建成新寨万吨茶叶精制加工厂并投产;建成城区畜禽交易市场和4个商品猪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特种养殖,实现林下养禽出栏500万只;发展辣椒5万亩,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发展优质早实核桃1万亩、优质柑橘1万亩;稳步发展烤烟产业,完成种植面积3.3万亩,实现产量8万担。

未来5年,印江将发展核桃30万亩。

印江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武陵山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每年将给予印江6000万元资金扶持。印江正按照“农村生态产业化、城镇生态景观化、院落生态花园化、景区生态奇特化、通道生态林荫化、园区生态有形化”的思路,奋力建设生态大县。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