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茶科所:安溪茶产业的“硅谷”
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茶叶农残生物降解、生态茶园建设、老茶园改造……安溪茶产业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倾注了县茶科所科研人员的心血,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幕后工作者。本报记者探访我县被称为茶业“硅谷”的茶科所。
科技成果茶界领先
位于参内乡圆潭村的县茶科所,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并不为茶乡市民所知的院落里,显得宁静。长期从事茶叶科研,县茶科所的科研人员从骨子里透着一股纯朴,不善言谈。
听说要采访,县茶科所所长王建法拿给记者一本论文集,他们的工作成效,都体现在这本论文集上。这是他们去年为纪念建所30周年,把发表的论文收集整理,结集成册。
一篇篇论文,凝聚着茶科所这30多年来的心血。翻开厚厚的论文集,他们在省内外茶叶科技刊物上发表的100多篇论文,大量翔实的实验数据、图表,科学严谨的结果分析,从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栽培试验研究到茶树植保、设备、生化与加工,茶树栽培、茶树品种、种质保护、茶叶加工、茶树病虫防治、生态茶园建设,以及茶业经济发展探索等诸方面,都是他们研究的范围。
跟随王建法来到茶科所后面半山腰上20多公顷的茶叶公园,其中6公顷的标准茶园,分为茶树品种园、试验园、示范园等。每天,茶科所的科研人员就在这里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然后分析比较,不断积累与创新。他们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耐得住寂寞,潜心茶叶科研,不由让人心生敬重。
虽然茶科所只有12位科研人员,但茶科所创所30多年来,先后承担省、市、县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茶业界领先成果比比皆是,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8项, 多个项目获县科技进步奖。
茶农是第一创造者
“广大茶农才是发明者,第一创造者,茶科所只是对其成果进行论证、总结和提高。”谈到茶业科研,王建法解释他们的工作。
今年春茶最佳采摘时节正好遇上连日阴雨,茶农有的使用“钨丝灯”、有的则使用“浴霸”进行晒青萎凋。县茶科所的科研人员及时深入一线,观察研究雨天晒青的各种方法,收集数据,探索如何去除茶青中残留雨水。经过反复观察,浴霸的效果好于钨丝灯,原因在于浴霸最接近阳光。
“这种研究,茶科所无法独立完成,要依靠茶农,只有茶农采回‘雨青’,多户进行,样本多,最后的结果才科学。”县茶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王文建介绍。
20多年来,茶叶加工研究风潮正兴起,现代机械和食品科学,开始融入茶叶科技大家庭。采茶机、拣梗机、烘干机、除尘设备等茶叶机械,开始引入并试用于我县的茶产业。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空调做青技术,早在1984年县茶科所就着手进行研究,1989年,经过进一步完善、成熟,在我县茶叶制作中得到推广,改变茶叶生产加工“靠天吃饭”的历史。
目前,县茶科所主持在研的市级科研项目有3个,参加省农科院、省农林大学等单位的科研项目6个。此外,县茶科所正积极探索《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铁观音生产的低碳技术研究》也在进行中,综合探索铁观音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低碳技术措施。
[pagebreak]
打造茶业科技系统
去年10月,科技部公布“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科研预备项目审评结果,多项茶叶科研课题入选。而在往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的科研课题中,茶叶科研大多作为子项目参与立项。这无疑是国内茶界的一个重要突破。
记者从海峡茶博园项目部获悉,县茶科所已作为科研区,纳入海峡茶博园规划建设。未来的茶科所,将集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于一体,植入科技、现代、交流的理念,下设铁观音工作室和科研基地。
“未来茶叶科研,在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将优先侧重于特殊茶叶品种的选育应用、茶叶提取物以及茶叶使用范围拓展等。”王建法告诉记者,在未来的科研系统中,企业研发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后,我县茶叶科研将致力于通过现代科研方法,借鉴传统科技成果,通过政府、企业、科技专家和农民的互动,打造一个独具特色和优势的茶叶科技系统,促进产业链升级改造,造福茶乡人民。
为实现规划目标,县茶科所积极以《安溪乌龙茶现代栽培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正在开展茶树遮阳技术、空调综合做青技术、茶叶机械采摘与配套工艺技术等研究;联合佳友、韵和等茶叶机械公司,进行茶叶加工设备的引进消化,研发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为实现一流的乌龙茶科研所大步朝前。(林育金)
生态茶园 综合效益提高10%至15%
至去年底,我县已建成生态茶园20多万亩。今年,全县还将重点建设示范片生态茶园1万亩,创建一般片生态茶园1万亩。
提起生态茶园,大家就想到“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的模式。而10年前,这些都还是新名词,更谈不上建设。在长期的茶叶生产过程中,受开垦耕作方式和自然界恶劣气候的影响,我县茶园的生态环境逐步发生恶化。面对这种情况,2000年,县茶科所以原有茶园为基础设立生态茶园实验区,着手进行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研究。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规划在全县范围,用五年时间分年分批,建设20万亩的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最佳模式研究,是县茶科所近几年来取得一个大成就。通过对生态茶园的模式进行研究、对比试验,实行合理种植树木、间作和套种绿肥,建立植物种群多样立体结构,探索出生态茶园建设的最佳模式:在乌龙茶园中以遮荫率30%为宜,树木种植以8-10株/亩为宜。这种模式为全县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科学模式和参数及观摩现场,有力推动我县生态茶园建设快步向前发展。
生态茶园具有调节茶园生物链平衡、减少茶叶害虫危害效果好、提高茶叶质量、成本低等特点,可有效确保出口茶叶质量安全和降低农药使用成本。生态茶园建设现在已深入人心,受到广大茶农和企业的欢迎。随着茶叶品质的提升,生态茶园所带来的经济等综合效益,比过去提高10%至15%。(苏高明)
[pagebreak]
提纯复壮 安溪铁观音亩产提至百斤
1980年,我县铁观音平均亩产量仅34斤。如今,我县铁观音平均亩产量上百斤。铁观音平均亩产的大量提升,得益于县茶科所集体智慧的结晶。
县茶科所在生产实验中发现,铁观音茶树之所以产量低,是它本身生物特性所引起的:根系生长不发达,特别是吸取养料水分的细根系少;叶片寿命短。如何提高产量呢?县茶科所科研人员所根据铁观音茶树生物特性的弱点,研究铁观音复壮技术时,培育出既能发扬它的优质特性,又能提高它活力的新品种。
“选优提纯”就是复壮技术之一。茶树在繁殖演变的进程中,常会出现一些质量优异、性能良好的植株。我们如果把这些植株选择出来,加以培育为母树,那么,就可从这母树上剪取苗穗扦插繁殖或进行压条繁殖。这种办法也许是当前最简便、最现实的,可以立即在广大茶区推广应用。
嫁接也是有效的铁观音复壮技术。原茶科副所长叶锦凤在安溪福前农场曾用芽接的实验办法,把铁观音的芽嫁接到梅占茎杆上,1979年春嫁接十株,成活一株;1980年嫁接十株,成活三株;1981年再嫁接十株,又成活三株……嫁接成活的铁观音茶树,仍然保留着它的优质状态,而且枝条长势旺盛。叶锦凤发现,铁观音茶树进行嫁接是可以复壮的。利用这种办法,简单易行,芽接对茶树的损伤又很小,这不但可用于茶树复壮与培育良种,而且可快速更换茶园茶树品种。
在我县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有关对乌龙茶品种相关性状的描述,一直都是空白。2006年开始,县茶科所着手进行安溪乌龙茶品种库(信息库)的建设,对各个茶树品种的生产性状进行采集描述,建立信息库,以便保护种子资源,同时也为挖掘开发新品种奠定基础。(苏高明)
科技特派员 让科研成果直接惠农
日前,县茶科所传来喜讯,该所荣获2010年度“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从2005年我县成立“科技兴茶特派员工作制度”起,县茶科所就针对茶区科技服务的实际需要,组织科技人员全年到茶叶主产乡镇实地指导茶农、茶企科学种茶、科学产茶,提高茶叶科技水平。
去年,县茶科所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王文建,到金谷镇华芸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当科技特派员。他驻点80多天,根据生态茶园建设规划和“五个优先建设”的要求,深入茶园山头,推进“立体复式生态茶园模式建设”项目,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测土配方、技术培训等工作,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保持茶园生态的动态平衡,促进茶叶优质高效增收。
通过立体复式生态茶园模式的建设,2010年,华芸村合作社年总产值12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增加收入1万多元,增长33%以上。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茶青价格平均提高1-2元,茶叶价格平均提高20-30元,茶园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节约化肥成本30%,降低用药成本40%。
“通过科技特派员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所及专业人才联系,以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和深入田间帮扶等方式,帮助解决茶叶生产技术难题,让科研成果进村惠农。”王文建介绍,科技特派员让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三农”,让茶农们享受茶叶科技带来的实惠。
日前,县茶科所技术人员到韵和茶叶机械公司,调研该公司与省农林大学、省茶科所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全自动茶青处理国家专利设备的研发生产情况,对设备的研发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该设备专利技术,不仅可改变目前乌龙茶因天气影响而制约茶叶加工等难题,而且可以与其他设备组合,成为一整套茶叶自控输运系统,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图为技术人员在察看红外线微波复合杀青设备。(林育金)
[pagebreak]
把全县茶园建成立体式的品种园
“‘杏仁茶’、‘凤圆春’两个新优品种,我们从1984年开始进行筛选繁育,到1998年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历时15年整。现在所里还有新品种资源,等待通过认定。”王文建告诉记者。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前,茶农种茶籽多,采用有性繁殖多,容易发生品种变异。在茶园群体茶树中产生优良品种,可通过筛选单株进行繁育比较试验,中间可省去3至5年。如今采用短穗扦插,进行新品种培育,就要从最原始的授粉杂交或诱变开始,再经过种苗繁育、筛选、比较试验、区域性试验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大,历时长。
新品种选育,最难的还是在各产茶区的区域性试验工作。因为该工作要求指定专业科研人员,对不同品种进行品种特性表现的观察描述,并出具相关的证明。没有试种的数据证明,即使育出新品种,也不会通过认定。针对这个问题,我省主要由农业厅牵头组织实施,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目前,可以说在全国现有的乌龙茶新品种中,还没有一个品种的品质能超越铁观音。”王文建也建议,我县茶叶品种种植,不能单一的推广铁观音,应该提倡多品种的种植,特别是一些新品种的品质很不错,主管部门应多加以扶持推广,让全县茶园形成立体式的品种园,这样品种之间能优势互补,比如采摘期的错开,多种口味的选择,不同的消费层次等,也有利于茶业科学研究的开展。
目前,茶科所的茶树品种资源品种圃,已征集我县茶树品种资源75份,其中铁观音、梅占、大叶乌龙、黄旦、本山、毛蟹等6份为国家级茶树良种。为丰富茶树品种结构,几年来县茶科所还引进了广东“鸿雁”系列、浙江的绿茶、台湾的金萱等33份国家级茶种良种,茶树品种资源达到108份,成为茶树良种大县。
在县茶科所的种质园里,记者看到几棵3米多高的“子房无毛”野生茶树“朝天山1号”和“福前苦茶”,这是建所之初从福田和蓝田乡朝天山移植过来的,是目前我县保存最原始的乌龙茶树品种。
专家介绍,“子房无毛”野生茶树,是乌龙茶树品种的“活化石”,极其珍贵,对于研究我县茶树品种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去年,省农业厅、农科院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曾专程到蓝田乡朝天山,希望能在野外能找到相关的种树群,但至今未能发现。(林育金)
县茶科所升格为省级分所
为进一步推广运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一系列茶叶科技成果,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2007年9月,县茶科所正式成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分所,开启我县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合作序幕。
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建于1935年,所址在福安市社口镇,先后开展200多项试验研究,取得130多项成果,在38个产茶县(市、区)建立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广泛示范推广茶叶科技成果,为省内外茶区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铁观音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技术研究”项目,是我县与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的合作项目之一。在去年12月省科技成果评审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据悉,该项目建立了我县铁观音茶园土壤信息库,收集、保存铁观音原生种质9份,筛选出3份品系进行扩繁利用,拥有纯种铁观音扦插繁育采穗母本园100多亩,年繁育纯种铁观音1000多万株。同时,还提出低产铁观音茶园生态修复技术和“园内客土”、“绿肥套种护坡固土”等土壤改良技术,并制定《铁观音育苗技术规范》、《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和《铁观音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技术规程》等企业标准,对铁观音低产茶园综合改造进行指导。项目实施后,铁观音产量提高15%以上,品质提高一个等级,推广和应用前景良好。
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基地,县茶科所积极配合有关单位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讲授茶树栽培、茶树病虫害防治、乌龙茶采制技术等课目,开展我县茶叶资源普查与区划,乌龙茶标准综合体制定,活性菌、氨基酸、丰产素叶面肥等新肥料、新农药、除草剂、稀土元素等应用试验,铁观音茶树物候期观察,茶叶氟化学地理研究以及双筒式做青机、电热滚筒杀青机等中间试验。
据王文建介绍,分所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省农业科学院的人才与设备优势,开展一系列研究项目合作,采用项目带动、建设基地、合作研发等多种合作方式,帮助我县制订茶产业10年发展规划,针对我县茶产业存在的技术方面等难题进行合作研究,加速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县茶产业的科技水平。(林爱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