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专家深博论“茶道”
4月16日下午,深圳博物馆新馆三楼报告厅,听众济济一堂,聆听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廖宝秀女士的讲座《历代吃茶与茶器艺术》。
廖宝秀说,煮茶为唐代的主要煮饮方式,风行于文人、僧道之间,在诗文中通常以煎茶称之。茶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专论茶的煎煮操作方式,唐人所吃的茶是饼茶(类似于今天的普洱),饼茶是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繁杂工序而成,至于煮法则经历繁琐的工序,如茶饼的研磨、筛末、煮茶、加盐、搅拌、汤花的掌控等等,直至分茶,将煮好的茶分斟到不同的碗里。整个过程需要24种茶器,可见吃茶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宋代的吃茶方式则是点茶,将茶放在茶臼里,研成粉末,茶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样,程序也十分繁琐。廖宝秀以大量的唐宋时期图画上关于茶的生活素材,解说茶道,又列举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由唐懿宗供奉的不算十分完整的成组茶器,以实物讲解茶文化。
廖宝秀说,从明代开始,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是穷苦人出身,他体味到吃茶太劳神,对劳作的仆人是十分辛苦的事,便在洪武二十四年下令,禁造茶饼,自此结束了唐代以来吃茶的方式,人们饮茶才用了冲泡的方式。
这时的茶具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民间用器以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为主,至于瓷器则来自江西景德镇。清代康、雍、乾三世对茶具的造办最为上心,尤其是乾隆时期,从宜兴进紫砂的素胎,从景德镇进陶瓷的素胎,再经宫廷造办处的绘画、上色,重新进入小型窑烧造,这样的茶器异常精美,很得乾隆的赏识。至于现在广东一带的功夫茶,开始于清朝,在当时就流行功夫茶的潮汕四宝之说(所谓“潮汕烘炉”、“玉书煨”、“孟臣壶”、“若琛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