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源头争先曲
发布时间:2011-06-25 17:52:49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走进历经5?12大地震灾难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城汉源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新城,宁强天津中学、宁强天津医院、天津敬老院、居民住宅小区、北辰新村……,处处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汉源镇地处三千里汉江源头,古称羌州,有600多年的建城历史,自古就是蜀道上的重要交通驿站。5?12大地震给紧邻四川的古镇带来了巨大灾难。三年来,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镇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书写了重建的奇迹,发展的高速,走上了振兴之路,城区面积由震前的4.66平方公里扩大到9平方公里,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60元,增速达到21.3%,农民人均纯收入5566元,是2007年的2.8倍,年均增长40%。
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重建美好家园
“没想到胡总书记会来到我们村,大家特别激动”。提起胡总书记到汉源镇的情景,亢家洞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国依然激动不已。
2010年元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强,来到汉源镇五里坡集中安置点慰问群众,到天津中学看望师生和援建工作者,全镇党员群众顿时沸腾了,备受鼓舞。当总书记的手握住汉源镇亢家洞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国的手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更坚定了他带领群众建设新家园的信心。
“这个37户的安置点,从6月20日启动到10月28日入住,只用了140多天时间,是陕、甘、川5?12地震重建最早入住的集中安置点。”赵建国说,当时在汉源镇有7处像五里坡这样的安置点,同一时期全都保质保量提前建好。
3年前,当5?12大地震袭来,时任镇长的杨厚军第一时间率领全体机关干部,同紧急赶来的县上领导奔赴棚户区,紧急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的居民群众和医院的伤病员、孕产妇,直到深夜。在当晚召开的镇党委临时会议上,杨厚军的话掷地有声:“把群众安置好,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个临时安置点有一个临时党支部、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医疗室、一个自来水接头、一个厕所、一个喇叭、一个应急电源、一台电视机、一部移动电话、一支应急分队。这十个一,是汉源镇党委政府安置灾民、维护稳定、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力举措。
5?12大地震强烈的地震致使宁强全县死亡11人,而第一大镇汉源镇却无一人死亡,这对有6万常住人口的大镇来说是个奇迹。而这奇迹的产生,正是有了镇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紧急施救,有了像张文艺、杨厚军这样的基层党员,这样优秀的镇村干部在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
在抢险救灾的危急关头,天津援建队来到了宁强,这给全镇干部以巨大的鼓舞。从那时起,汉源镇的镇、村干部没有休过一天假,不分白天黑夜,抢工期,抓重建。
总投资2.4亿元、占地198亩的天津中学是天津援建宁强在汉源镇最大的工程。在寸土寸金的汉源镇,没有个说法,你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青苗拔了,肯定是不行的。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党委书记杨厚军、镇长丁世鹏亲自挂帅,原人大主席任国英任征地工作组组长坐镇指挥。工作组全体同志牢记胡总书记5月31日在宁强广坪镇金山寺村的题词精神,狠下决心,坚决不在征地上拖后腿。全镇干部走东家、入西户,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理解了政府的良苦用心,与政府同心、为重建让路最终成为被拆迁户的共识。短短20多天时间,就完成征地300多亩,拆迁农户35户,保证了天津中学的按期施工。
宁强全县灾后重建863个项目64亿元投资,有43亿集中在汉源镇,城区面积因这些项目的建设而扩大了一倍,征地、拆迁、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不仅建材紧张,施工队伍也十分紧张。在这特殊时期,镇党委采取一名干部包抓一个片区、一竿子插到底,完不成任务问责。正是有了汉源镇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和广大群众的艰辛努力,天津中学、天津医院、北辰新村等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灾后重建工程才得以顺利建成。
奇迹!重建的一个个奇迹在这2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在汉源镇,20个村2个居委会,7个2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建成,集中安置受灾群众500多户。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富裕城乡百姓
“村村要有主导产业,户户要有致富项目”。这是汉源镇党委在灾后重建中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
金家坪村位于城乡结合部,2007年以前全村无重点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是全镇的四类村之一。2008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产业调整。由党员杨厚新任理事长的村茶叶合作社,组织120户茶农对500多亩低产茶园进行改造,2009年春茶收到很好效益,党员的带富作用得到显现。2010年全村茶园可采面积达到1500亩,人均一亩茶。3年来,全村新发展农家乐、餐饮服务、运输等三产服务62户,引资1500万元建成机砖厂、瓦厂。现在村上有2个砖厂、2个瓦厂、1个茶厂,安置富余劳动力300多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707元提升到2010年的8950元,升级晋档由四类村晋级为一类村。目前,该村集体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流动资金170多万元。谁能想到,1999年,现任村支书周兴华刚当村主任时,村上的账面上只有10.8元钱。
亢家洞村党支部提出口号:“不仅要让灾民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把震损拆除后的旧房基地全部复垦,建起55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品不仅俏销县城,还远销毗邻的四川、甘肃等地。
3年来,就像支持金家坪、亢家洞产业发展一样,汉源镇在全镇20个村重点扶持茶、畜、药三大产业和烟、菌、果、苗、菜五大特色项目。2010年,全镇茶园面积13350亩,可采面积8000亩,茶叶产量389吨,产值2500万元;生猪出栏3.6万头,年出栏50头以上的大户103户;中药材种植面积7840亩,实现产值2600万元。全镇建蔬菜基地304亩,新建占地14.37亩的蔬菜批发市场2个,建蔬菜平价超市1个,蔬菜零售超市5个,解决了县城5万多人的吃菜价高问题。产业发展形成了企业龙头、大户带动、党员带动的发展模式,普通群众通过在家门口打工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务工人员年收入平均达到1.5万元。2008年,全镇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2011年,全镇人口近7万人,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2.2万人。农业人口为何锐减?杨厚军说:“我们不仅要让灾民搬得出,稳得住,过上新生活,而且要能致富。”从2009年以来,镇上突出产业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免费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3期,3400多农民从中受益,他们的收入明显提高。
近3年来,汉源镇党委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抓住灾后重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建成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而且带动了全镇工业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仅2010年,全镇新增私营企业19个,新增个体工商户1784户,发放贴息贷款820万元,鼓励他们发展。这一年,全镇完成企业总收入3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32万元,招商引资1056万元,非公经济产值达2.4亿元。2011年上半年,又有两家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成功签约,分别在五丁路建汽车城,在金家坪交通环岛建大酒店,目前征地已完成。
优先实施民生工程 打造蜀道明星镇
汉源镇党委始终把民生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切实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县城南片区紧邻京昆高速,是展示县城形象的窗口。该片区危旧房屋密集,建筑布局零乱,人居环境差,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宁强县把南片区拆迁改造这付担子重重地加给了汉源镇党委政府。镇党委政府组建了坚强有力的拆迁工作组,党委书记杨厚军出任南片区拆迁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全面负责拆迁工作。从2009年10月10日动员会到12月底,2个月时间拆迁351户。为达成拆迁协议,杨厚军经常到凌晨一点还在拆迁户家里做工作,为困难户协调低保,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兴隆路改造中,涉及59户居民,县上原计划将这个片区搞开发,群众不愿意。镇上领导反复到县上做工作让当地群众建房,县上终于将这片地方建成了居民小区。目前,南片区拆迁城镇居民392户,农村居民187户,拆迁房屋总面积74562平方米,没有发生一例上访涉诉案件,已经开工建设22栋10.4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竣工2栋,主体竣工15栋,其余5栋主体即将竣工。南片区拆迁改造的完工,彻底结束了汉源镇旧城改造的历史,一座新城诞生在汉水源头。今年4月,市长胡润泽在汉中市四届一次人代会上,把宁强县“让利于民、和谐拆迁”的做法称为宁强模式,号召全市学习推广。
在汉源镇七里坝村,需征地200亩、建500套经济适用房,是涉及全县民生工程的又一重大项目。镇民政办主任文建军业务精,吃苦耐劳,顶风冒雨丈量土地。七里坝村2组9户村民要回迁到3组的集中安置点,文建军千方百计做通3组村民的工作,回迁户又因地段问题发生矛盾,文建军又把这9户户主召集到一起做开导工作,采取符合民情的妥善方法解决了这一矛盾。
2010年,该镇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投入631万元,在108国道沿线7个村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五清”2108户,治理“五乱”816户,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1000余方,整理花坛500余个1500余平方米,使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去年以来,全镇新修、拓宽道路6230米,建水泥平板桥2座,投资1200多万元,新建1个水厂,解决了1万多人的饮水问题;架设0.4KV供电线路3300米,架设0.22KV供电线路2000米;投资700多万元,新修城防河堤862米,大大地改善了居民安置点及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校场坝村4组村民姬桂珍是汉源镇的“老上访”,曾10多次进京上访。2000年广场拆迁,自行安置,她领了补偿款,却长期买不到地基修房。党委副书记赵华毓和姬桂珍开通了信访热线,姬桂珍全家只要有事,半夜三更打电话,赵华毓都毫不犹豫给予协调解决,终于达到了心灵的沟通,今年3月,赵华毓在天津医院旁给她协调住房两套,姬桂珍非常满意,息诉罢访。
察民情解民忧促和谐 建服务型党组织
“关键这里有一个群众最靠得住、最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好班子。”看着眼前的巨大变化,汉源镇老百姓高兴地说。三年来,汉源镇党委以科学重建推进和谐发展为主线,建设服务型机关,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建起为民服务大厅,村、居干部实行轮流坐班制,方便老百姓办事,实行便民服务卡,干部的手机24小时开通,有事随叫随到。
全镇党员干部心系百姓,坚持经常下基层、进农户,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去冬今春,多方筹措资金13.6万元,广泛开展解民忧送温暖活动。全镇71名下派干部帮扶结对困难群众142户459人,帮助贫困群众制定经济发展计划142项,捐助特困户12户8400余元,争取各包扶单位支持200余万元。亢家洞村工作组组织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侯清莲捐款2.14万元,建砖木结构房屋2间,并购买了床、被褥和灶具;为困难群众秦桂英捐款700元,解决了秦桂英治病住院的医疗费不足问题。石墙院村下派干部通过了解村情、民情,积极协调项目资金50余万元,组织群众修通该村五组道路2.3公里。新修农防河堤138米,发动职工献爱心,积极为石墙院村捐款捐物,春节期间,镇上党员干部看望慰问贫困群众36户,党员8名,与4名贫困学生家庭帮扶结对,承诺对帮扶的贫困学生连续资助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继续给予资助,深受群众称赞;2010年7月,金家坪村杨永亮考上上海同济大学后,其父因务工致残,其母身体有病,属特困户,镇上得知这一情况后,书记镇长带头各捐1000元,其他干部纷纷慷慨解囊,共筹得捐款3.6万元,圆了杨永亮的大学梦。马家河村、赵家河村工作组积极争取项目,协调资金140余万元,修建了1座马家河村汉水源头板桥,拓宽赵家河一组公路2.4公里,解决了2个组、60余户近300人的交通困难问题。
2010年7月洪灾发生后,镇机关全体干部和各村居党员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安危,包村包组包户,昼夜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镇党委成员分片防汛查灾,组织群众转移,排除数10起安全隐患,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石墙院村五组党员邱林军将自己去年外出打工所挣2万元钱垫支修路,使本组2公里道路在今春修通;镇干部谭永勤在身患重病、卖掉自己房屋治病的情况下,得知两名患白血病学生急缺治病费用后,率先捐出100元为两名学生治病筹款。在谭永勤的感召下,全镇干部和社会捐资共1.7万元,尽心尽力救助患病学生。
灾区像一个考场,物质重建、经济重建、文化重建就像一道道考题,考验着汉源镇党委一班人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汉源镇党委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交出了让人民满意、让世人惊叹的“汉源答卷”:2010年1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宁强汉源镇视察后,对汉源镇灾后重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9年以来,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先后3次来汉源对灾后重建资金等进行审计,均未发生任何问题。2009年以来,全镇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被省委命名为平安创建示范镇;2010年,汉源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全市仅此一家;今年5月,汉源镇党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5?12地震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和民意测评中,汉源镇连续6年名列全县第一。
汉源镇地处三千里汉江源头,古称羌州,有600多年的建城历史,自古就是蜀道上的重要交通驿站。5?12大地震给紧邻四川的古镇带来了巨大灾难。三年来,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镇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书写了重建的奇迹,发展的高速,走上了振兴之路,城区面积由震前的4.66平方公里扩大到9平方公里,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60元,增速达到21.3%,农民人均纯收入5566元,是2007年的2.8倍,年均增长40%。
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重建美好家园
“没想到胡总书记会来到我们村,大家特别激动”。提起胡总书记到汉源镇的情景,亢家洞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国依然激动不已。
2010年元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强,来到汉源镇五里坡集中安置点慰问群众,到天津中学看望师生和援建工作者,全镇党员群众顿时沸腾了,备受鼓舞。当总书记的手握住汉源镇亢家洞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国的手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更坚定了他带领群众建设新家园的信心。
“这个37户的安置点,从6月20日启动到10月28日入住,只用了140多天时间,是陕、甘、川5?12地震重建最早入住的集中安置点。”赵建国说,当时在汉源镇有7处像五里坡这样的安置点,同一时期全都保质保量提前建好。
3年前,当5?12大地震袭来,时任镇长的杨厚军第一时间率领全体机关干部,同紧急赶来的县上领导奔赴棚户区,紧急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的居民群众和医院的伤病员、孕产妇,直到深夜。在当晚召开的镇党委临时会议上,杨厚军的话掷地有声:“把群众安置好,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个临时安置点有一个临时党支部、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医疗室、一个自来水接头、一个厕所、一个喇叭、一个应急电源、一台电视机、一部移动电话、一支应急分队。这十个一,是汉源镇党委政府安置灾民、维护稳定、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力举措。
5?12大地震强烈的地震致使宁强全县死亡11人,而第一大镇汉源镇却无一人死亡,这对有6万常住人口的大镇来说是个奇迹。而这奇迹的产生,正是有了镇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紧急施救,有了像张文艺、杨厚军这样的基层党员,这样优秀的镇村干部在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
在抢险救灾的危急关头,天津援建队来到了宁强,这给全镇干部以巨大的鼓舞。从那时起,汉源镇的镇、村干部没有休过一天假,不分白天黑夜,抢工期,抓重建。
总投资2.4亿元、占地198亩的天津中学是天津援建宁强在汉源镇最大的工程。在寸土寸金的汉源镇,没有个说法,你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青苗拔了,肯定是不行的。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党委书记杨厚军、镇长丁世鹏亲自挂帅,原人大主席任国英任征地工作组组长坐镇指挥。工作组全体同志牢记胡总书记5月31日在宁强广坪镇金山寺村的题词精神,狠下决心,坚决不在征地上拖后腿。全镇干部走东家、入西户,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理解了政府的良苦用心,与政府同心、为重建让路最终成为被拆迁户的共识。短短20多天时间,就完成征地300多亩,拆迁农户35户,保证了天津中学的按期施工。
宁强全县灾后重建863个项目64亿元投资,有43亿集中在汉源镇,城区面积因这些项目的建设而扩大了一倍,征地、拆迁、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不仅建材紧张,施工队伍也十分紧张。在这特殊时期,镇党委采取一名干部包抓一个片区、一竿子插到底,完不成任务问责。正是有了汉源镇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和广大群众的艰辛努力,天津中学、天津医院、北辰新村等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灾后重建工程才得以顺利建成。
奇迹!重建的一个个奇迹在这2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在汉源镇,20个村2个居委会,7个2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建成,集中安置受灾群众500多户。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富裕城乡百姓
“村村要有主导产业,户户要有致富项目”。这是汉源镇党委在灾后重建中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
金家坪村位于城乡结合部,2007年以前全村无重点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是全镇的四类村之一。2008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产业调整。由党员杨厚新任理事长的村茶叶合作社,组织120户茶农对500多亩低产茶园进行改造,2009年春茶收到很好效益,党员的带富作用得到显现。2010年全村茶园可采面积达到1500亩,人均一亩茶。3年来,全村新发展农家乐、餐饮服务、运输等三产服务62户,引资1500万元建成机砖厂、瓦厂。现在村上有2个砖厂、2个瓦厂、1个茶厂,安置富余劳动力300多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707元提升到2010年的8950元,升级晋档由四类村晋级为一类村。目前,该村集体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流动资金170多万元。谁能想到,1999年,现任村支书周兴华刚当村主任时,村上的账面上只有10.8元钱。
亢家洞村党支部提出口号:“不仅要让灾民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把震损拆除后的旧房基地全部复垦,建起55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品不仅俏销县城,还远销毗邻的四川、甘肃等地。
3年来,就像支持金家坪、亢家洞产业发展一样,汉源镇在全镇20个村重点扶持茶、畜、药三大产业和烟、菌、果、苗、菜五大特色项目。2010年,全镇茶园面积13350亩,可采面积8000亩,茶叶产量389吨,产值2500万元;生猪出栏3.6万头,年出栏50头以上的大户103户;中药材种植面积7840亩,实现产值2600万元。全镇建蔬菜基地304亩,新建占地14.37亩的蔬菜批发市场2个,建蔬菜平价超市1个,蔬菜零售超市5个,解决了县城5万多人的吃菜价高问题。产业发展形成了企业龙头、大户带动、党员带动的发展模式,普通群众通过在家门口打工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务工人员年收入平均达到1.5万元。2008年,全镇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2011年,全镇人口近7万人,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2.2万人。农业人口为何锐减?杨厚军说:“我们不仅要让灾民搬得出,稳得住,过上新生活,而且要能致富。”从2009年以来,镇上突出产业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免费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3期,3400多农民从中受益,他们的收入明显提高。
近3年来,汉源镇党委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抓住灾后重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建成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而且带动了全镇工业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仅2010年,全镇新增私营企业19个,新增个体工商户1784户,发放贴息贷款820万元,鼓励他们发展。这一年,全镇完成企业总收入3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32万元,招商引资1056万元,非公经济产值达2.4亿元。2011年上半年,又有两家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成功签约,分别在五丁路建汽车城,在金家坪交通环岛建大酒店,目前征地已完成。
优先实施民生工程 打造蜀道明星镇
汉源镇党委始终把民生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切实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县城南片区紧邻京昆高速,是展示县城形象的窗口。该片区危旧房屋密集,建筑布局零乱,人居环境差,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宁强县把南片区拆迁改造这付担子重重地加给了汉源镇党委政府。镇党委政府组建了坚强有力的拆迁工作组,党委书记杨厚军出任南片区拆迁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全面负责拆迁工作。从2009年10月10日动员会到12月底,2个月时间拆迁351户。为达成拆迁协议,杨厚军经常到凌晨一点还在拆迁户家里做工作,为困难户协调低保,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兴隆路改造中,涉及59户居民,县上原计划将这个片区搞开发,群众不愿意。镇上领导反复到县上做工作让当地群众建房,县上终于将这片地方建成了居民小区。目前,南片区拆迁城镇居民392户,农村居民187户,拆迁房屋总面积74562平方米,没有发生一例上访涉诉案件,已经开工建设22栋10.4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竣工2栋,主体竣工15栋,其余5栋主体即将竣工。南片区拆迁改造的完工,彻底结束了汉源镇旧城改造的历史,一座新城诞生在汉水源头。今年4月,市长胡润泽在汉中市四届一次人代会上,把宁强县“让利于民、和谐拆迁”的做法称为宁强模式,号召全市学习推广。
在汉源镇七里坝村,需征地200亩、建500套经济适用房,是涉及全县民生工程的又一重大项目。镇民政办主任文建军业务精,吃苦耐劳,顶风冒雨丈量土地。七里坝村2组9户村民要回迁到3组的集中安置点,文建军千方百计做通3组村民的工作,回迁户又因地段问题发生矛盾,文建军又把这9户户主召集到一起做开导工作,采取符合民情的妥善方法解决了这一矛盾。
2010年,该镇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投入631万元,在108国道沿线7个村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五清”2108户,治理“五乱”816户,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1000余方,整理花坛500余个1500余平方米,使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去年以来,全镇新修、拓宽道路6230米,建水泥平板桥2座,投资1200多万元,新建1个水厂,解决了1万多人的饮水问题;架设0.4KV供电线路3300米,架设0.22KV供电线路2000米;投资700多万元,新修城防河堤862米,大大地改善了居民安置点及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校场坝村4组村民姬桂珍是汉源镇的“老上访”,曾10多次进京上访。2000年广场拆迁,自行安置,她领了补偿款,却长期买不到地基修房。党委副书记赵华毓和姬桂珍开通了信访热线,姬桂珍全家只要有事,半夜三更打电话,赵华毓都毫不犹豫给予协调解决,终于达到了心灵的沟通,今年3月,赵华毓在天津医院旁给她协调住房两套,姬桂珍非常满意,息诉罢访。
察民情解民忧促和谐 建服务型党组织
“关键这里有一个群众最靠得住、最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好班子。”看着眼前的巨大变化,汉源镇老百姓高兴地说。三年来,汉源镇党委以科学重建推进和谐发展为主线,建设服务型机关,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建起为民服务大厅,村、居干部实行轮流坐班制,方便老百姓办事,实行便民服务卡,干部的手机24小时开通,有事随叫随到。
全镇党员干部心系百姓,坚持经常下基层、进农户,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去冬今春,多方筹措资金13.6万元,广泛开展解民忧送温暖活动。全镇71名下派干部帮扶结对困难群众142户459人,帮助贫困群众制定经济发展计划142项,捐助特困户12户8400余元,争取各包扶单位支持200余万元。亢家洞村工作组组织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侯清莲捐款2.14万元,建砖木结构房屋2间,并购买了床、被褥和灶具;为困难群众秦桂英捐款700元,解决了秦桂英治病住院的医疗费不足问题。石墙院村下派干部通过了解村情、民情,积极协调项目资金50余万元,组织群众修通该村五组道路2.3公里。新修农防河堤138米,发动职工献爱心,积极为石墙院村捐款捐物,春节期间,镇上党员干部看望慰问贫困群众36户,党员8名,与4名贫困学生家庭帮扶结对,承诺对帮扶的贫困学生连续资助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继续给予资助,深受群众称赞;2010年7月,金家坪村杨永亮考上上海同济大学后,其父因务工致残,其母身体有病,属特困户,镇上得知这一情况后,书记镇长带头各捐1000元,其他干部纷纷慷慨解囊,共筹得捐款3.6万元,圆了杨永亮的大学梦。马家河村、赵家河村工作组积极争取项目,协调资金140余万元,修建了1座马家河村汉水源头板桥,拓宽赵家河一组公路2.4公里,解决了2个组、60余户近300人的交通困难问题。
2010年7月洪灾发生后,镇机关全体干部和各村居党员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安危,包村包组包户,昼夜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镇党委成员分片防汛查灾,组织群众转移,排除数10起安全隐患,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石墙院村五组党员邱林军将自己去年外出打工所挣2万元钱垫支修路,使本组2公里道路在今春修通;镇干部谭永勤在身患重病、卖掉自己房屋治病的情况下,得知两名患白血病学生急缺治病费用后,率先捐出100元为两名学生治病筹款。在谭永勤的感召下,全镇干部和社会捐资共1.7万元,尽心尽力救助患病学生。
灾区像一个考场,物质重建、经济重建、文化重建就像一道道考题,考验着汉源镇党委一班人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汉源镇党委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交出了让人民满意、让世人惊叹的“汉源答卷”:2010年1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宁强汉源镇视察后,对汉源镇灾后重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9年以来,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先后3次来汉源对灾后重建资金等进行审计,均未发生任何问题。2009年以来,全镇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被省委命名为平安创建示范镇;2010年,汉源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全市仅此一家;今年5月,汉源镇党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5?12地震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和民意测评中,汉源镇连续6年名列全县第一。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