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梵净 江口县加快茶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1-06-14 19:53:19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日前,江口县梵净山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梵净翠芽”在2011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被评为绿茶系列特别金奖,获得这一奖项的茶企全国仅10家。这是继去年“江口翠芽”在上海茶博会上获得金奖之后的又一喜讯。

    如今,江口的山山岭岭间,是清一色的绿,深深浅浅。而那一抹翠绿,就是该县满山遍岭的无公害茶园。三三两两的茶农,在管护着茶园,采撷着茶青,勾勒出一幅和谐生动,充满乐趣的乡村图景。

    从曾经无茶到茶产业异军突起江口生态条件优越,海拔在880米-2600米之间,70%左右的区域以沙页岩发育地质为主。境内山峦叠障,沟壑交错,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森林覆盖率达65.5%。土壤深厚、疏松,以红黄壤和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在5.0—6.5之间,水质洁净,日照适中,气候湿润多雾,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降雨量在1100—1400mm之间,无霜期280天左右,没有污染。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正是盛产茶叶的最佳地方,所产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全国其他茶区,非常适宜生产优质茶。

    但2007年以前,该县除了原始森林中有星星点点的野生绿茶外,看不到一块人工种植的茶园,更不要说茶文化,大多数江口群众还没有养成喝茶的习惯。

    如何把优越的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成了摆在江口县县委、县政府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7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500万亩茶园,铜仁地委、行署也提出建设100万亩茶园,该县县委、县政府相应提出在10年时间内建设10万亩优质茶园,并制定出台了长期有效的《关于加快生态茶发展的意见》。尤其是该县提出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镇园林化”的“一业带三化”战略目标后,该县茶产业蓬勃发展,短短3年时间已经发展了6.5万亩优质茶园,形成了四大茶产业带、四大品牌茶园基地的格局。

    已经建成的四个茶产业带:寨抱—岑忙—老街的旅游观光茶园1200亩;以怒溪乡骆象村为中心,包含太平乡太平村和岑忙村、怒溪乡地楼村和骆象村、坝盘乡高墙村和挂扣村、桃映乡茶溪村1万亩茶产业带;坝盘乡张屯村—铁广村—都村5000亩茶产业带;德旺乡德旺村—坝梅村5000亩茶产业带。

    目前,这四个茶产业带规模已经初具雏形,有的已经投产,初显效益。

    江口茶在建园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一是20万亩野生藤茶从2009年起就已经成功上市,并享誉黔中。二是在德旺乡建成全国最大的2500亩白茶基地。三是江口无公害绿茶独树一帜。

    四是野生绿茶久负盛名,别具神采。这些茶吸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喝上一杯,不仅有消除疲劳、提神、减肥养颜、防癌、预防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作用,而且还有除口臭、预防蛀牙等功效,更有抑制细胞衰老、延年益寿和防辐射之特效,其香味和作用独领茶业之风骚,是茶中精品。

    从政府主导到群众自主建造茶园初春,刚刚从外地运到怒溪乡骆象村的20多万株茶苗,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被该村岑团、官洲、骆象组的村民“一抢而空”。而这种现象在3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振兴地方经济的杠杆是工业。所谓工业,不外乎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产业。但江口,如果要依托梵净山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要打旅游牌,既没有煤等矿产资源,也不能引进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只能就近利用自然资源,搞可持续发展。

    2007年9月,江口县县委、县政府通过认真考察、调研、座谈,成立了以副县级领导挂帅的4个工作组,历时3个月选点规划,以每株0.1元向外采购茶苗,每亩茶苗投入500—700元,当年秋种茶苗5000亩。

    茶产业是一举多赢的产业项目,振兴茶产业既是迫切需要,更是迫在眉睫。只有抢抓机遇,逆势突围,才能在强大的茶叶市场中重树品牌,占有市场。

    2009年,闵孝镇和德旺乡为高质量地完成1.5万亩优质茶园栽种任务,两个乡镇的干部下大决心为茶产业服务,车上放着干粮、水、手套等,成天呆在工地上。看到领导干部如此吃苦耐劳地发展茶园,江口的老百姓看到眼里,喜在心里。加上栽种茶苗有政府的补贴,群众纷纷开垦土地建设茶园,涌现出了一大批茶园建设大户:怒溪乡骆象村沁园春公司郑小锋栽种800亩,同村武陵春茶业有限公司李国武建设了1200亩,坝盘乡张屯村凡通国建设了1200多亩,闵孝镇提红村张忠华栽种了650多亩……与此同时,一些散户也蜂拥而上,10亩、8亩的发展了一批。截至目前,光散户建设的茶园就有2.35万余亩。江口茶产业已由政府行为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了“公司+农户”、“种植大户+散户”的经营模式。到目前为止,该县已经投入8000万元,建设了6.5万亩生态茶园。

    从名不见经传到“两举”皆成名“凡老板,以每市斤1200元的价格,我向你的茶场订购裸茶2000斤。”日前,安徽一名客商给江口茶产业大户凡通国打来订货电话,凡通国因无货而婉言谢绝了。一位浙江老板以每市斤1600元的价格向德旺乡种植大户胡安静订购明前茶2000斤,可惜仍是没有。

    众所周知,云雾山中出好茶。江口茶园的特点是:一是建成后管护得严,在全区都名列前茅;二是在茶园里实行套种,在全区率先在茶园中种植核桃、花生等农作物和经果林,既照顾了茶农的短期利益,又兼顾了土壤培肥等的长期效益,提高了土壤的内在含量,达到“以短养长、培养地力”的作用;三是配套发展政策相对完善到位,以建设茶园为契机,带动了地方建设的共同发展,各部门都为茶园建设服务,交通运输局修建了一条条产业路,农牧科技局全程提供土壤检测、配方施肥、科学种植管护,扶贫办为加快发展茶产业筹措资金,土管部门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供电部门为茶场、茶厂提供电力支持,劳动人事局为茶场培训专业人才。

    江口茶产业已经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格局,各个乡镇都有茶园,而且已经实现了一年栽、二年采顶、三年初见效益的目标。建设相对较早的怒溪乡骆象茶园基地,亩产效益已经达到了1100元,去年上市的明前茶已经获利24万多元。

    近年来,全国各大茶产地纷纷看好“国饮”产业,大力培植茶产业,打造茶品牌。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等以始料不及的速度迅速扩张,并在中国茶市占有一席之地。杭州、安溪、信阳3地还在广泛宣传,声称要打造“中国茶都”。江口茶也不能视若无睹,面对这种情况,江口注册成立的39家茶业公司,利用国家举办茶博会等机会,纷纷报名参展参赛。在去年第一次参加的上海国际茶博会上,代表江口参赛的玉金龙公司一举夺得金奖。今年5月,代表江口参赛的江口武陵春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梵净翠芽”再获佳绩,获得特别金奖,排名全国十大绿茶系列第五。

    近年来,随着铜仁旅游业的发展,江口生态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江口旅游的中外游客,都会买些梵净山系列茶,馈赠亲友。统计数字推算显示,每年作为江口旅游产品的梵净茶,一年的销量可达10万千克。届时,当江口20万亩茶园的目标实现,达成人均1亩绿茶,可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财政收入就将实现1.2亿元。

    江口茶农是茶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从业人员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随着江口茶产业的迅速崛起,全县从事与茶叶生产、加工、运输、经销、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相关行业的人员已经超过3000人。

    茶产业逐渐成为江口农业的主导产业,梵净系列茶也逐渐走出黔东,成为品牌农产品。各级农业部门,乃至种茶人、茶商人、爱茶人,纷纷以“尽吾所及”的责任感,担当起振兴茶产业的使命。有关专家表示,在培育茶文化和塑造茶品牌上,要巧打“梵净山”牌,树立消费信心,使之成为市民以茶会友、以茶休闲、以茶怡情的精神文化享受。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