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助推新跨越——雷山转变观念加速茶产业发展
3月底,雷山县苗家春茶叶公司产业扩张又有了新斩获:为“借地生财”,总经理余凯旋赴邻县黎平租地350亩,副总经理杨胜荣到丹寨县租地160亩,用来创办良种茶采穗园和种植茶叶。他们说:“县里思路新政策好,企业就要用好机遇向前跑,谁落后谁后悔!”
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嬗变,正引领雷山茶产业发展大潮奔腾向前。
雷山处处是青山是“软水”,土壤含有锌、硒等有效元素,生态环境极宜出产好茶,银球茶1991年即获国家专利,是中国绿茶唯一获专利的特型茶。2007年,县决策层拓展国际眼光,跳出雷山看世界,又站在世界的角度反观雷山,重新审视县情,认识到:特色生态禀赋是雷山的比较优势,发展茶业得天独厚;银球茶“专利品牌”,是雷公山茶无脚走天下的最大无形资产,古朴浓郁的苗族民间民族文化,又是茶叶出山的最好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资源日益匮乏,水战略日益紧迫的当今,雷山正可利用优质水资源,大办节水工业的茶产业。面对全球绿茶热持续升温的大潮流,国内“东茶西移”的大趋势,雷山必须抢抓机遇,将茶叶传统产业打造成战略性先锋产业和衣食万户的主导产业;如果雷山茶叶这种第一优质资源,变成历史和自然打给我们的白条,我们就是愧对祖先后人!
雷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1%,山高坡陡谷深,种茶的土地储备不足。怎么办?
广大农民本着“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能脱贫致富就发展什么”的理念,利用部分田土种茶,效益较好。县里加大扶持力度,每年给予一定的粮食补助,对养有5头家畜或100只家禽的茶农,再奖励每户500元,对种茶专业村奖励1万元。县里还制定政策,鼓励干部职工带职带薪领办茶业,已有22人走出机关,在青青茶园大展拳脚。县职校原副校长余凯旋所办苗家春茶叶公司,已成为年销售收入600万元,直接就业36人的州级龙头企业。
该县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嫁接外来优势生产要素,同时加速跑项目,成了全国现代农业试点县和全省茶业重点县。
县决策层择准战略取向,构建激励机制,高起点营造特色茶品牌。以“雷公山茶”作为公共品牌,统一商标管理和使用,包装同一版式,引导10余个品牌整合精简,共举“雷公山茶”一面大旗出山过海。一系列举措,推动了茶旅互动共生共荣。目前该县已涌现茶馆茶楼5家,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10余家。
不久前,《西部开发报·茶周刊》连载了雷山县委书记吴育标的答记者问《茶道有要诀,传统加特色》。吴育标以雷公山银球茶为例,提出“传统工艺的就是最好的”观点,认为应重新认识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对现代文明副作用应有辩证深层思考。“吴氏观点”,让银球茶引起众多专家和部门关注,纷纷加入争鸣行列,还引来众多茶企、消费者参与,全国10多家网站介入。
“手握银球茶,冲出雷山再‘雷人’”,成了雷山人闯世界的一道风景。
新思路换来新发展。雷山县2009年茶园规模5.3万亩,茶业综合产值7862万元,受益农户8685户。2010年又实现了新跨越,建起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万亩,其中2250亩获有机认证。全县茶业综合产值达15000万元,同比增90.7%,惠及群众达9966户、4.2万人,同比增两成以上。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