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碾茶”走出茶产业发展新路径
“以前做传统茶,靠政府补贴,茶苗都是政府送的,但市场早就供大于需,根本赚不到钱。转做碾茶后,路走对了,茶企也活了!”贵州火炭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殷良勇的这句感慨,是铜仁市思南县茶产业从“困局”到“破局”的生动写照。面对传统茶市场饱和、茶园低效失管的发展瓶颈,思南县以“换道超车”的魄力转向碾茶产业,在铜仁打造“中国抹茶之都”的浪潮中,将一片片茶园变为生态富民的“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特色发展之路。
思南“碾茶”走出茶产业发展新路径。
回溯往昔,思南茶产业曾深陷“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困境。合朋溪镇早有茶产业基础,却因传统茶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低迷,即便有产业补贴,茶农依旧“增产不增收”。殷良勇的企业自2010年涉足传统茶领域,九年耕耘始终在微利边缘徘徊,直到2019年锚定碾茶赛道,才实现产值从“挣扎求生”到年产值近1000万元的跨越式增长。这一转变,源于思南县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洞察——随着“抹茶+”消费潮流兴起,作为抹茶核心原料的碾茶,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相较传统茶,不仅契合“万物皆可抹”的新消费场景,更打破了季节限制,让夏秋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碾茶的“含金量”,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遵循“欧标”品质标准培育的碾茶,每亩投入约4000元,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投入产出比实现翻倍。在合朋溪镇,贵州火炭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的600亩茶园,春季产出碾茶30吨,按115 - 135元/公斤的市场价计算,单季产值便超300万元;夏秋季再添25 - 30吨产量,又能带来350余万元产值,直接带动当地茶产业产值增效40%以上。2025年至今,思南县首次大规模投产碾茶,4340亩茶园便交出产值1503万元的亮眼成绩单,其中干碾茶109吨创收943万元,外销鲜叶800吨增收560万元,这份“答卷”,远比传统茶产业的收益更为厚重。
产业转型,机制先行。思南县以2024 - 2026年碾茶发展工作方案为“施工图”,在9镇43村擘画15158亩标准化碾茶基地蓝图,目前已建成9178亩,10条碾茶生产线相继投产,构建起“基地连片、加工集群”的规模化发展格局。基层实践中,思南县合朋溪镇以党委、政府双牵头的工作专班,以45万元成功接管300亩濒临失管的茶园及加工厂房,既化解了企业欠薪欠资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通过“打捆承包”模式,将670亩低效茶园交由有经验的企业运营,让曾经的“荒茶园”变身“高产田”。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碾茶产业的红利精准惠及千家万户。思南县合朋溪镇将村集体茶园以每亩430 - 450元的价格承包给企业,2025年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纯收益预计达10.85万元,较上年增长6万余元,村级“造血”能力显著增强。更让群众欣喜的是,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全县碾茶产业链2025年带动农户6万余人次就业,发放劳务工资668万元;仅思南县合朋溪镇就吸纳近700名剩余劳动力,群众务工收入较2024年增长40%,“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的双增收模式,让茶农的腰包越来越鼓。
从传统茶到碾茶的转型,更是一场全产业链的升级。思南县整合政策、资金和劳动力资源,争取资金完善茶园路网、修建蓄水池,邀请技术人员开展管护培训,培育本土技术工人。借助产业发展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新建大功率碾茶生产线,形成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强化了夏秋茶采摘力度,更显著提升了茶叶下树率与附加值,突破了传统茶产业的季节限制与价值瓶颈,让每一片茶叶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如今,思南县的一片片茶园已成为绿色“聚宝盆”,19个核心碾茶村集体年均增收196万元,曾经的低效茶园蜕变为群众的“增收园”“幸福园”。思南县正以碾茶产业为笔,以富民强县为墨,以转思路、优结构、强机制的务实举措,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铜仁“中国抹茶之都”的建设画卷上,书写下思南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图/文 阮进勇、苏畅莉、付松铃、曾真)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