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年会在湄潭举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琳
会议现场
9月21日上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年会在贵州湄潭隆重召开。这场高规格、深内涵的行业盛会汇聚了来自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新茶饮的时代命题展开了一场思想激荡、智慧碰撞的高端对话。
本次年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永昊主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傅传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旭烽、沈冬梅、屠幼英、吕才有、翟建军等专家学者及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成员等嘉宾悉数出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部部长刘芸到会祝贺并提出建议。
湄潭因水得名、因茶闻名,是一座融合了红色文化、浙大西迁文化与茶文化的历史名城。自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厂落户以来,湄潭一直是中国茶产业的重要腹地。“湄潭目前已发展生态茶园60万亩,拥有茶叶加工企业769家。”湄潭县长周洁说,“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公共品牌享誉全国。湄潭连续五年荣获‘全国茶叶重点县域’榜首,已成为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区。”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岳飞在发言中强调,湄潭不仅是中国茶产业的重要基地,更是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他表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始终以“传承茶文化、赋能茶产业、创新茶科技、培育茶人才”为核心使命,是推动全国“三茶统筹”发展的关键学术力量。多年来,研究会深入参与湄潭茶产业发展,在标准制定、科技研发、文化推广等方面提供了坚实支撑。
王岳飞特别提到,研究会多位委员如陈永昊、鲁成银、王旭烽、屠幼英等,分别在茶史文献、产业标准化、茶文化传播、茶健康科技等领域贡献卓著,形成茶研究的“合力矩阵”,为湄潭乃至全国茶产业注入了持续的学术动能。
浙大与湄潭的缘分更是年会上的一大亮点。王岳飞以“浙大湄潭茶叶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回顾了双方跨越80年的合作历程。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办学七年,湄潭人民以博大胸怀接纳了浙大师生的同时,也开启了茶科技与茶产业结合的初步探索。近年来,浙大与湄潭合作不断深化,共同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厂之一,制定了“湄潭翠芽”,“遵义红”等省级标准样,推动新茶饮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显著提升了湄潭茶产业的品牌价值与科技含量。
未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继续携手湄潭,以茶为媒,深化“三茶统筹”,在茶科技突破、茶文化传播、茶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同推动湄潭打造“全国新茶饮集聚区”,让这片“东方树叶”焕发新的时代芬芳。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已与湄潭县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机制,双方将在茶文化遗产保护、茶科技成果转化、茶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协作,助力地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学术委员会成员展开高端对话。
“在中医文化语境里,茶应被视为‘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名誉院长王旭烽教授说,“其文化基因植根于道教‘生命为终极之道’的哲学追求,故道人必穷百草之性;神农作为道教医药尊神,首尝百草发现茶叶,奠定‘茶药同源’的原点。历代道医如华佗、陶弘景、孙思邈皆在著述与临证中以茶疗疾,民间验方亦广用苦荞、绿茶、红茶配伍治感冒、祛瘟疫,茶经、本草纲目等典籍均列茶之药用条目。”
王旭烽列举诸多史证:晋人许逊赴玉山以茶驱疫,被奉“茶神”;太姥山太姥娘娘用白茶救愈天花童子,皆证茶“治未病”之效。面对今人饮茶,她强调文化认同:若回归中医思维,把茶当作可随证调用的草药,感冒受寒即时煎服,茶便重归日常治病序列。此举并非否定现代营养,而是提醒:离开中医药价值体系,便难读懂茶“温凉寒热”的性味密码。她呼吁大众先辨体质与节气,再选茶类、冲泡法与配伍,让茶重新成为“杯中之药”,以低廉、优雅、可持续的方式守护国人健康。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原副所长翟建军指出,数字技术不仅能深度赋能茶文化研究,更能全面促进茶产业的现代化升级。
于茶文化研究而言,数字经济打破了时空壁垒。 借助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古老的制茶工艺、繁复的茶礼仪式得以生动、沉浸式地复原与呈现,使研究者与爱好者能“亲临”古今中外任何茶事现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则能高效分析海量的古籍文献、地方志与跨境贸易史料,挖掘茶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演变规律,构建起系统化、可视化的“数字茶文化”基因库,将感性认知提升至理性研究的新高度。
于茶产业发展而言,数字经济重塑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 在种植端,物联网传感器与气象大数据实现精准农业,智慧茶园科学调控灌溉与施肥,确保优质高产。在生产端,AI品控系统与区块链溯源技术保障了品质的标准化与透明化,每一片茶叶都可追溯其原产地。在销售与品牌端,电商直播、社交营销直接触达全球消费者,基于消费大数据的分析更能精准捕捉市场偏好,推动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催生“C2B”新模式。数字版权、数字资产、数字金融,则为茶企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激活产业毛细血管,尤其是数字版权之正版、正品、正源可信保证下,茶产业通过权益叠加万业互联的区块链模式,更能打通茶企与万业间的互通互联,从而让可信茶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数字经济时代为茶产业注入了新动能。它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推动古老的茶文化与现代茶产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让这片东方树叶在数字浪潮中绽放出新的璀璨光芒。”翟建军说。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部部长刘芸指出,研究会高度重视学术委员会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其定位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相关茶产业发展精神,围绕研究会中心任务,发挥智库作用,推动茶业高质量发展。
刘芸回顾了学术委员会近年来的多项成果,包括牵头编撰《中华茶文化通史》、举办首届茶文化年会、组织内部学习资料审读及委员研究成果汇总等,充分肯定委员们的贡献。她还通报了研究会2025年的重点工作,包括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推进《中华茶文化通述》编撰、筹备第二届茶文化年会等,并鼓励委员积极投稿参会。
最后,她对学术委员会提出四点建议: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围绕研究会重点任务出成果、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日常联系与服务,希望委员继续支持研究会工作,共同推动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这不仅是一次学术研讨,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产业前瞻会;不仅是对茶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是对中国茶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指引。新茶饮,早已超越一个商业风口的概念——它是传统茶文化的现代表达,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新媒介,更是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点。
正如一位与会学者所言:“我们讨论的不只是茶,是一种生活美学,一种文化态度,更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根脉、拥抱世界的深层思考。”
在袅袅茶香中,思想已然萌芽。中国茶,正在这一杯杯充满创意与温度的“新茶饮”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走进更年轻的心灵深处,迈向更加多元、包容、可持续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