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赚上亿,28岁欠千万,这位商界“狂人”要替一个老行当正名

发布时间:2017-12-14 22:18:30 来源:“知适”公众号  编辑:张军智 
 
 

微信图片_20171213233447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作者 ? 张军智
-1-
      公元761年,日本最澄禅师在滋贺县梵释寺,小心翼翼地种下了一些茶籽。这些茶籽是他到唐朝研修佛学时,带回的。
      54年之后,热衷唐朝文化的嵯峨天皇来到梵释寺,寺僧为其奉上了气味清芬的茶水。天皇饮后,赞叹不已。自此,饮茶文化和茶叶种植,在日本得到了大力推广。日本人视这种从中国来的“树叶”为仙草灵芝一般,称其为“圣药”、“万灵长寿剂”。
      时间一晃又是几百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荷兰船队将中国的茶叶带去了欧洲。因为运费昂贵,外加欧洲各国的重税,中国普通农家喝的茶,在欧洲成为了王室和少数贵族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品。
      用中国瓷器,冲泡中国茶叶来招待宾客,是当时欧洲最夸耀的炫富形式。彼时的英国贵妇们腰间都藏有一把镀金嵌玉的小钥匙,用来开启特制的茶叶箱,即使是泡茶也由女主人切身主持,怕的是佣人会顺手牵羊偷茶叶。
      到了19世纪,中国茶叶更是热销全球,1801-1842年(自嘉庆六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之间),中国茶叶外销由1万吨左右增至2万吨左右。仅广州一个口岸,每年输出的茶叶就值白银5000余万两。
微信图片_20171213233437
     时至今日,欧洲各国对茶的读音,大多都源于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发音。
     中国不仅给了全球茶的名字、茶的知识、饮茶的文化、甚至还有栽培和加工技术。世界各地的茶叶,追根溯源,与中国都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茶祖宗”。不过,当下的“茶祖宗”在国际上却非常尴尬……
-2-
      如今在国外,一提到东方的茶叶,很多老外竟然最先想到是日本。虽然中国目前依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位居第二的产量,但却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甚至中国茶的名气,在国际上还不如印度、斯里兰卡这些国家。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曾向媒体说,中国每年出口茶叶28万—30万吨,但平均价格却只有每公斤1.9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14块钱。这里面还包含采茶、包装、运输等很多劳动力。这一价格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销售对象也主要是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
      在他看来,中国从不缺乏好茶,但却只能留给自己喝,因为拿到国际上,根本没人认。
      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7万家茶企,年总产值约300亿,而立顿一家公司的年产值就高达200多亿。
      虽然在真正品茶的人看来,立顿的茶袋子是三脚猫的东西,其口感和原叶茶如隔云泥。然而,舶来品霸占市场之际,国内的千种原叶茶却只能苦苦维持、看天吃饭。别说走出国门、重现昔日荣光,就连生存都是个大难题。
      “大头被红茶背去了,小头被日本占了,只能把剩下的边角料分给中国。”沈才土遗憾地说。“中国7万茶企也抵不过一个英国立顿。”这句流传多年的调侃,令业界倍感羞恼却无可奈何。
      中国不仅丢了市场,甚至面临茶文化的断代——年轻人不再喝茶,他们“需要”的是可乐和咖啡。在新生代眼里,茶饮料就是茶,而实际上,后者和传统茶压根没什么关系。
      怎么破局?怎么挽救几千年中国茶文化?当各种观点还充斥在媒体和纸面时,一个中国商界的“狂人”却已经按捺不住,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出手了……
-3-
      2016年,一则广告登陆央视和各卫视黄金时段。这个堪比电影的大制作中,八位制茶大师联袂登场,风景如画的茶山和中国茶文化如水墨般铺陈开来,令人叹为观止。
      广告的最后,浑厚的声音响起:八位大师,敬你一杯中国好茶——小罐茶,大师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告行业将之视为近年间来的经典之作;吃瓜群众对八位大师和背后的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催生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茶行业内部则是喜忧参半,一大批茶老板找到设计公司,希望直接照搬小罐茶的设计和广告,蹭一波热度。
      随着小罐茶的一炮而红,被称为中国商界“狂人”和“奇才”的杜国楹,再次进入媒体视野。
      杜国楹,中国商界传奇似的人物,他当过老师、站过柜台、干过推销员,22岁时就展现了其过人的销售天赋,连续三年成为其所在公司的销售冠军。
     1997年,24岁的杜国楹花了5000块,购买了天津大学袁兵教授的技术,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背背佳”。凭借独到的商业眼光,1998年,25岁的杜国楹就成了亿万富翁。
      面对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杜国楹“疯了”,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干啥都能成,中国没有比自己更牛的人了……
      然后,接下来几年,他投资的项目接连失利,不仅把赚到的上亿财富赔了个精光,28岁时,他还欠了供应商和渠道商3000多万。
      但年轻没有失败,2003年,杜国楹和团队又靠着一款产品“好记星”重新杀了回来,仅仅4个月就还清了欠款。好记星的横空出世,成了广为传颂的商业案例。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杜国楹又相继创造了E人E本、8848钛金手机等多个著名商业传奇。
      因为这些成绩,他被视为中国商界的“狂人”和“奇才”,但也因频繁创业被认为不够专注。
      面对这样的而评价,杜国楹也只能无奈地苦笑。在他看来,外人看他一次次的成功,其实是他自己一次次梦想的破灭;外人看他的不够专注,实则是他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比如他后期创业的产品,多集中于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的面前横着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苹果。
      杜国楹后来想明白了一件事:美国的科技产品拥有天然优势,正如欧洲的奢侈品。中国的基因在于传统文化与产业的革新。
       他要在传统文化和产业革新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寻找一个可以奋斗20年甚至30年的行业。最后,他想到了茶。
-4-
       通过对茶叶市场的观察,杜国楹发现,中国的茶叶之所以在消费市场没有竞争力,并不是因为品质,更是因为茶叶制作的产业链,以及应用场景和品牌因素造成的。
      以产业链为例,茶从种植到进入消费者手中,历经农业、工业和零售业,因为其原料来源(人工手摘,无法机械化)和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从没有哪家中国企业、哪个中国品牌,可以强有力地整合三大环节,实现统一标准。
       从2012年开始,杜国楹带着团队,用三年时间,走遍中国茶叶所有核心产区,遍访中国制茶大师,寻求破局良策,以求振兴中国茶叶产业。
      在武夷山大红袍产区,杜国楹拜访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顺明。起初,王顺明以腿脚不便为由推辞,由其女婿代为接待。
      双方在茶桌上畅谈,一位拄拐老者静坐一旁,默不作声。行至最后,老者却突然一拍桌子,激动道:我等了你们一辈子!
      寻茶团队这才知道,原来这位老者就是王顺明本尊。
      除王顺明外,杜国楹还拜访了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西湖龙井的戚国伟、安徽乌龙茶的高碰来、黄山毛峰的谢四十、福州茉莉花茶的林乃荣、福鼎白茶的林振传,以及滇红茶的张成仁。
      在与这些茶叶界的泰山北斗交流中,杜国楹为好茶总结了三个要素:产地品种的稀有性;采摘的标准化;后期工艺的复杂程度。这些之后,才是用户体验和消费场景的优化。
微信图片_20171213233424
    2015年,杜国楹接八位制茶大师“下了山”。并拿出了自己的破局良策:集成大师之作的小罐茶。
-5-
      在茶叶制作链端,杜国楹邀请八位大师把关,以业内最高标准统一了旗下以及合作的茶企。按照采摘标准,他们又以约束加之重金的方式,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提升其收入的同时,也保障了原叶的质量。
      在此之前,茶叶的整个生产链条相当混乱。这是一个地区性、周期性很强的产业,例如普洱茶炒得最火的几年里,当地人都跑去种茶,然后在作坊式的夫妻店里加工出炉,销往全国各地。不景气周期里,这些作坊又先后倒闭。
      这种传统至极的模式无比脆弱:薄弱的管理和生产流程催生了一批问题、低价茶叶,而每次事件爆发,都得倒下一批“茶企”和作坊,后入者顶替上来,周而复始。
      小罐茶的诞生,打破了这样的模式,不仅高度规范了上游的产业链,也让下游的不透明变得清晰可见。原本苦苦支撑的一众茶企和店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用户端,考虑到冲泡麻烦,小罐茶拿出了一罐一泡的方式,大大降低茶艺的繁杂度;因为茶“土”,小罐茶创新了包装和设计,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因为买卖不透明,小罐茶明码标价,买家心里有杆尺,拿来送礼,收礼者心里也“有数”……
     随着杜国楹一些列颠覆式、开创性的手段,小罐茶让世人看到了,传统中国茶可以有不一样的作法。这些立足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让小罐茶成为了茶叶市场的新宠。
     2017年上半年,小罐茶实现营收3亿,预计全年营收将达7亿,这个成绩已然稳列中国茶企前三。杜国楹的目标,是在明年突破1000家线下店铺(目前近400家),同时打造一批年销售额过千万的明星店面。
      但伴随着夺目成绩而来的也有些非议,比如有人认为,小罐茶的火爆离不开铺天盖地的广告。
微信图片_20171213233529
     国楹对此倒是非常清醒,他多说“依靠营销,企业获得的是爆发力,好的产品才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生命力。营销是术,产品才是道。”
     而在华商君看来,一套严格的产业化、市场化标准,以及对于茶业发展的整体设计,是小罐茶真正值得关注的重点,其意义远大于中国茶多了一个强势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图文来自于“知适”公众号,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info@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