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桐木红茶”专场品鉴会举行
11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齐聚桐木村。穿行于奇峰幽谷、碧水茂林之间,一个多小时车程才盘旋到海拔800多米的茶园圣地。一场由南平市收藏家协会茶文化委员会主办的首站“桐木红茶”专场品鉴会在此举行。
下午2点,伴随着隽永舒缓的《高山流水》古筝弹起,品鉴会在茶艺表演中拉开了帷幕。茶艺师们将红茶之美温馨地呈现给了嘉宾,也用温暖的红茶消融了初冬的寒气。既然是品鉴会,最让茶友过瘾的自然是品茶。现场茶样繁多,包含赤甘、正山小种、金骏眉、老枞红茶四个品类,供茶友们体味交流纯粹的桐木味道。
“桐木红茶”是从半发酵茶类演变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茶叶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带有桂圆汤味、松脂香味。正山小种红茶滋味醇厚浓郁,在市场上独树一帜,长期以来成为不少欧洲王室贵族享用的特供茶。
除了用嘴品尝茶汤的韵味和香气,茶友们还用脚用眼去探究一下飘出桐木味道的“青楼”。这幢被废弃的三层木质结构的连排厂房,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因当地人将摘下的新鲜青叶存放此处萎凋而得名。传统正山小种的晾晒萎凋、揉捻熏焙,都在“青楼”里完成。静静沉睡的萎凋房、烟道、竹篓、篾席,和叠加着的一堆堆松木,见证了桐木茶人古法制作工艺的严谨,令茶友们仿佛嗅到了那绵延不绝四百年的幽远馨香。
暖胃融融,暖意浓浓。参加品鉴会的三位代表嘉宾对“桐木红茶”引以为傲,畅叙未来——
南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郭雄认为,“桐木红茶” 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她的地理位置、历史名声和技艺底蕴不可代替,无法复制。目前,茶文化委员会有会员100多家。接下来,将不定期地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各类茶叶品鉴会,与各地茶友一同分享武夷好茶。
南平市收藏家协会茶文化委员会会长吴忠生表示,武夷山不少茶人拥有丰富的制茶实践经验,但对茶文化却一知半解。越来越多富起来的茶人,迫切希望与文化界、新闻界对接,打响武夷茶品牌。下一步,将依托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让茶文化委员会成为一个面向全国的岩茶文化培训交流基地,岩茶收藏爱好者的品质鉴定机构。
茶文化委员会顾问、武夷山市蒂维斯酒店创始人陈雪冰谆谆告诫,“桐木红茶”不能贱卖,也千万不能坑蒙拐骗,急功近利。要通过本土的茶文化协会、农业合作社,相互交流监督,传播正能量;通过政府倡导和新闻媒介的报道,把正宗的武夷“臻茶”带给消费者,这样才能长效地保护和培育良好的茶叶市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摘自“闽北日报”,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