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宁茶盐古道:难以磨灭的时光印迹

发布时间:2017-10-26 16:17:29 来源:闽东日报  编辑:郑玉晶 
 屏南境内山峦叠嶂,溪河狭小,舟楫不通,所以,古时屏南,往来只能靠步行,物资运输只能靠人力。俗话“抽根烟、走半天”、“鸡犬之声相闻,人行一天往来”充分表明屏南的地理特征和交通状况。 

古志载:“屏邑僻处古田之一隅,商贾所不到,又多崇山峻岭,大都皆羊肠鸟道。”“羊肠鸟道”便是屏南的交通动脉了。屏南从原属古田县的唐代开始,到清光绪年间,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修建起了多条通往外界的道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古田县杉洋为起点向北通往宁德和以屏南县城双溪为起点向东通往宁德的两条“茶盐古道”。     ——引题    

古道今夕

以古田县杉洋为起点穿过屏南东部区域通往宁德的古道,起始点是杉洋镇,越过天湖山东麓进入屏南境内,向北经过周地、玉洋、北墘、泮地、康里、白玉、茗园、门楼岔,到达宁德的莒州,屏南境内总里程约40公里。以屏南县双溪为起点通往宁德的古道,起始点是双溪镇,向东经过水竹洋、七房、亥窑、猴洋、前墘、门楼岔,到达宁德莒州,总里程约30公里。这两条古道修建时期均为北宋至清中期,大部分地段由石板、石块铺就,几乎在崇山峻岭间穿行。

古道从开始修建到拓宽、铺石,到畅通,历经数百年,是勤劳、勇敢、智慧的屏南人民劳动的结晶。

时光荏苒,几百年过去了。1956年,古(田)屏(南)公路通车,改变了屏南人的对外联系和货物运输方式,贸易目的地的重心也由宁德转移到了福州。紧接着,1970年,安嵩公路开通(政和县经屏南县、古田县到达永泰县),1980年,屏南至宁德虎贝的公路开通。从此,上述两条茶盐古道的原有功能彻底成为历史。

如今,在古人开创的茶盐古道上,挑夫的身影不见了,茶盐香气也消散了。然而,古道上斑驳的石板和文物古迹却记录着屏宁茶盐古道几百年的历史与文化。

一条古道和三座廊桥

从古田县杉洋镇到达宁德莒州的茶盐古道,穿过屏南境内大小村庄近20个,相当部分的里程在深山峡谷中,一半以上的古道都铺设石板或石块。如今,这条古道上还有3座古代廊桥,它们跨河谷,使得峻峭深谷变为通途,同时,还为挑夫提供了停歇避风雨的作用,在茶盐古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沿着茶盐古道从南到北,3座古廊桥依次为郑公桥、惠风桥和龙井桥。

郑公桥处在南连接玉洋村,北通往泮地村的古道中,跨北乾溪,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修(见檩下皮墨书)。从郑公桥走古道约6公里路到达惠风桥,惠风桥位于泮地村东北1公里处,跨泮地溪,向北通往康里村。该桥为木拱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41年重修,桥两岸地势陡峭,河中急流险滩。

从惠风桥到康里村后,逾过康里村崇山峻岭的“九曲坡”后,到达险峻的龙井桥,龙井桥是康里村通往白玉村的必经之路。龙井桥始建于宋代,木拱廊桥,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见桥内檩下皮墨书)。龙井桥地处金造溪下游的峡口处,两岸悬崖峭壁,桥下波涛汹涌,如龙喷雾,人称“龙井”,龙井桥因此得名。传说当年建桥时,木工在桥屋顶上俯视桥下惊险万状,不敢立足锯檐板。后在观音菩萨的启发下,用雨伞倒挂在两边以挡视线,才得以完工,故桥中神龛祀奉观音。金造桥造桥工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该桥作为我国东南十五险桥之一被载入《中国古桥梁技术史》(1986年版),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作为我国木拱廊桥的典范之作,也被载入唐寰澄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一条古道,一个瓷窑址和两个路亭

从屏南县双溪镇到达宁德莒州的这条茶盐古道,路经十几个村庄,古道沿途大部分也都铺设石板或石块,尤其是寿山村一段,路况完好,路面宽敞,古木成荫,美观古朴。除了充满沧桑的古道外,这条古道上至今还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宋代的瓷窑址和两个旧时路亭还能让人隐约看到古时这条茶盐古道的繁忙景象。

瓷窑址位于这条古道边上的寿山乡亥窑村,瓷窑址呈弧形状分布在村庄的后山坡,匣钵堆积遍布村后的四座小山岗,村民生产过程中常在地上挖到当年瓷器,瓷器种类多,有碗、盘、碟、瓶、罐等。该瓷窑开设于北宋(见《屏南县志》乾隆五年版),一直到清初才停止生产,是屏南有历史记载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瓷窑。屏南古时民间就有流传:“棠口铜锣响天下,亥窑瓷器出琉球。”说明亥窑生产的瓷器已经有贸易出口,当年挑夫就是走这条古道把瓷器运到宁德莒州的金钟渡口,再由船只辗转出海外。

水竹洋亭位于水竹洋村北面约500米处,东西走向,土木结构,距七房村约3公里,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梁下皮墨书)。水竹洋亭处在双溪镇通往七房村必经的古道上,是茶盐古道挑夫停歇避雨的重要场所。

峰岔亭位于屏南县寿山村东1500米处通往宁德的古道边,始建年代不详。该亭处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是当年挑夫重要的停歇场所。为纪念1935年闽东特委阮英平率独立团百余人在峰岔与敌省保安五团陈国祥作战五十周年,1985年,此亭得到重修(见亭内石碑亭序),又另起名字纪红亭,于是峰岔亭又有了新的纪念意义。

这两条茶盐古道,曾是屏南与宁德之间最为重要的茶盐等物品的运输路线,留印在茶盐古道上的先人足迹,以及对古时千丝万缕的记忆,已经幻化成屏南人民一种崇高的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屏南的发展历史上闪烁着荣耀与光辉。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摘自“闽东日报”,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