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半山里的“甜”园喜事
今非昔比
半山村地处山坳里,海拔600多米,全村共有100来户村民,家家户户以铁观音茶叶种植为主,全村茶园面积达2000多亩。黄文图家拥有40来亩的茶园,年产毛茶4000多斤,是该村铁观音种植大户之一。
“时值产茶旺季时,每天有近万元收入。”谈起前几年茶园收入时,黄文图激动之情溢于言表。2011年之前,铁观音茶市场红火,他家的茶叶每斤至少上百元,效益极为可观,收入殷实。一年四个茶季,茶贩都是排队上门“抢”货,竞争激烈,价高者得,更有甚者,有些茶贩还彻夜不休,帮忙制茶,生怕被人捷足先登,货被人抢了去。
村里的茶产业如星星之火燎原,迅速发展壮大。村民干劲十足,全家“总动员”开荒种茶。村里的茶叶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蹭蹭直“冒”出,年收入十几万元的茶农比比皆是。
但是说到近年来茶园的收入时,黄文图脸上写满了无奈。近年来,铁观音茶叶市场今非昔比。 2014年他家茶叶售价低至二三十元,只产春秋两季,全年收入不到6万元,加上人工、肥料等成本日益上涨,茶园效益直线下降。
黄文图算是铁观音茶市场的“资深”茶农,也经常为卖茶而发愁。茶叶销售难、收入落差大等一系列困难,令许多村民对茶叶种植兴致索然,当初那份冲劲,慢慢消磨殆尽。村里的茶叶加工厂陆续关闭,年轻的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那种老少齐上阵的火热场面一去不复返。
苦尽“甜”来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一切得益于茶‘朋友圈’。”一谈起茶园套种甜茶,黄文图兴奋不已。他经营茶叶多年,茶友圈遍及漳州、厦门等地,经常与他们一起探讨茶产业转型之路。
功夫不费有心人,凭借多年种茶经验,经“朋友圈” 介绍,他瞄准了甜茶市场。甜茶管理简单、成本低、效益高、市场空间大。
转型“方向盘”确定后,他开始往返于龙岩、江西等甜茶出产地去实地调研、取经,并上网深入了解,得知甜茶适宜高山环境、日照充足、通风性好等特性。经验证,自家茶园适合种植甜茶。2015年初,他立马划出10亩的旧茶园,开始尝试套种甜茶。
“甜茶真是‘甜’到心里了。”初尝甜头的黄文图喜悦地说。10亩的甜茶,隔年2016年开始收益,年产毛茶20多斤,每斤600元,收入1万多元。今年上半年产量有所增加,春夏两季出产毛茶50多斤, 获利3万多元。
甜茶树日渐“长大”,产量一季胜过一季,产品供不应求。以前收购铁观音的老客商,尝过甜茶后,也成了这一茶叶“新宠”的忠实粉丝,纷纷下单预定。
“钱”景可期
相比铁观音种植,黄文图算了一笔经济账。论投入,铁观音茶园管理复杂,肥料、农药不可或缺,而天然生长的甜茶,不用喷洒药物,只需施少许农家肥,成本投入很少。
论人工,已有的40亩现代茶园,实行矮化密植,每亩茶树多达六七千株,每逢茶季,至少需要雇佣10名采茶、制茶工人,才能忙得过来。现在新种的10亩甜茶,每亩茶树不到300株,不论茶园管理,还是茶叶制作,夫妻俩就绰绰有余。
论收入,近年来,铁观音茶园年收入不足6万元;如今,甜茶年收入即可超过。
一番比较后,黄文图打算逐渐除掉铁观音茶枞,直接将40亩旧茶园改造成“甜园”。
(文字内容来源于东南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