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今晨逝世!享年108岁!
张天福
张天福,1910年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人物简历
1910年8月18日 生于上海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
1929—1930年 在福建协和大学学习,并毕业
1930—1932年 福建协和大学助教
1934—1935年 赴日本与中国台湾省考察茶业
1935—1939年 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 兼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场长
1940—1942年 福建示范茶厂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 福建协和大学副教授、教授兼附属高级职业学院校长
1949—1950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崇安茶厂厂长
1950—1952年 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技术科长
1952—1950年 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6—1957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80—1981年 退休、因病修养
1982—1989年 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主持乌龙茶作青工艺与设备研究
1989—至今 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
弃医从农,志在茶
张天福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是张家的独生子。中学毕业时,父母希望他能承继祖业,攻读医学,将来成为一代名医,而张天福却另有考虑: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万事以家业为本,福建有“茶、纸、木材”三大特产,自己将来要成为复兴农村的“带路先锋”。
张天福青年照
源于这一理想抱负,20岁那年,张天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著名的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那时,中国内忧外患,目睹国家的贫穷落后,振兴民族的意识激荡着年轻的张天福的心。张天福立下誓言:立己立人,强国强种。“立己立人,就是自己要站起来,还要帮助同胞站起来,挺直脊梁,不当亡国奴;强国强种,就是华人是世界强种,绝不是‘东亚病夫’,中国一定要强大起来!”
当时,邹韬奋先生领导下的《生活》周刊积极宣传抗日,传播马列主义,张天福长期订阅周刊,深受影响。周刊对经常订阅杂志者赠送《生活日记》,并可在封面烙印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张天福把“立己立人,强国强种”寄去,由周刊将此烫金烙印于《生活日记》封面。这本日记本伴随了张天福一生。
“9·18”事变后,张天福和同学们一道走上街头,投身于抵制日货和抗日宣传运动。为了让所有自己熟悉的亲友同胞不忘“9·18”的耻辱,张天福印制了“蕴爱国之热诚,作复仇之准备”的信笺寄给亲友,以唤起大家的抗日斗志。为了进一步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张天福与金大国术社全体同学决定为抗日义勇军募款。
张天福将义演的场面拍摄成照片,在照片写上“立己立人,强国强种”寄赠友人,以激励同胞爱国之志。这帧照片后来遗失了,想不到事隔70年,2000年6月竟出现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福州旧影》一书上。
用“9·18”为揉茶机命名
1931年前后,张天福多次从报纸、杂志上看到中国茶农扎着长辫子、裸着上身赤脚在地上揉茶的照片,深受刺激。他想:如果能设计一台机器代替赤脚揉茶该多好!
1940年,张天福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担任福建示范茶厂厂长时,最早设计的揉茶机是双桶式双向推拉型。试验中,张天福感到还不够省力,接着设计出单桶式的圆桶、方桶揉茶机各一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圆桶的更省力、方便,揉捻的茶叶条形较紧结。设计揉茶机的想法萌生于1931年,而1931年9月18日又是“国耻日”,张天福便将揉茶机命名为“9·18揉茶机”,希望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9·18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历史!
张天福与揉茶机
1941年,“9·18揉茶机”由福建示范茶厂开始定型生产,并由福建省茶业管理局首先定制20台发给茶区茶农使用。从此,中国茶叶加工生产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张天福继续研究改进揉茶机工艺。1953年,他与同事进一步研究,将“9·18”揉茶机揉盘、揉桶改为双动的“53”式揉茶机在红茶区推广。所谓“双动”就是推拉时上面和底下揉盘同时动,形成双动,这样十分省力,揉茶速度加快,揉捻效果更佳。第二年,又将揉茶桶改小,使它适合于绿茶、乌龙茶区推广运用,此机被命名为“54式揉茶机”。新揉茶机的推广运用,极大地提高工效,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当时的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场、校开办初期,张天福广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茶业专业人才。像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茶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于1936年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福建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度到机械制茶。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茶业各分厂和制茶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所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在筹建“福建示范茶厂”过程中,张天福仍部忘茶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茶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茶厂的改办而停办。
改写看天做茶的历史
如今福建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已经名闻中外、香飘世界。但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年铁观音快速发展的原因离不开当年张天福的一项科研攻关。
1982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张天福出任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顾问,主持开展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人工控制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艺——做青的最佳条件,改写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
从前的茶师关紧房门,是为了隔断山间潮湿低温的气候环境,而烧起火盆是要保持一定的温度。说起来简单,这个对制作茶叶至关重要的影响因子就是适应的温度和湿度。但找出这两个影响因子确切的数值,并加以人工标准控制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张天福在茶乡福安、安溪安营扎寨8个年头,与十多个科研人员做了几千次实验,掌握了两千多个数据,在世界上首次提示了影响乌龙茶做青工艺各因子作用及其相关性,首先应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于做青工艺,实现了制茶机械化、规范化、程控化,有力提高了乌龙茶品质和经济效益。1991年,这一科研成果被省政府予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张老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说起这事,张老并没有太多的表情,他反而表示,现在的乌龙茶制作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茶王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乌龙茶的制作标准化一旦推广开来,让‘茶王’消失,所有的乌龙茶都成为极品茶。”张老说这是他的心愿。
倡导中国的茶文化
现已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也高度评价福建茶叶从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张老说:随着中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茶艺;我国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茶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的体现茶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等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艺、以清香的茶叶、优雅的琴声、高雅的茶艺表演,让许许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叶爱好者聚会在一起品茗叙旧,交流心得体会。张天福精于茶道,更精于茶叶评审。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他评茶精密细致,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准确率是惊人的,凡审评有争议的,都由他一锤定音。有一次在安溪“茶王赛”的评审中,有两号参赛的茶叶,色、香、味、形均无二致,他断言这是统一号品种的茶叶,经过检查落实:当事者为了希望多一次获奖的机会而把它分做两号参评。秘密揭开,举座皆惊,人们交口称赞他评审技艺的高超与无可争辩的权威性。
张天福在品茶
俭清和静,是茶礼
在张天福的推动和中国茶人的努力下,科技和管理让中国茶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轨道。尔后,张天福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茶文化的思考上。“俭清和静”这四个字是他晚年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经被茶界广泛推崇。“俭清和静”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行和处世哲学: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
张天福的人生同样是淡泊名利、平静俭朴的人生。身为中国茶叶界的一号人物,他的家非常朴素,简洁的房间虽然不大,却另藏乾坤,专业的品茶室里满满地摆放着各式茶叶样品。他一生爱茶,但并不以饮名茶自居。他认为,选用简单而平常的茶,可以给人们一个节俭而朴素的生活理念。在生活困窘的时期,他还曾一度饮用茶梗。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之中,享受着“精行俭德”的有茶生活。
采访中得知有这样一段故事,最能见张天福的性格。92岁时,他去铁观音的产地参加一个铁观音茶王赛。主持人问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答道:“喝茶。”主持人又问:“是不是喝铁观音?”他的回答仍是:“喝茶。”主持人再问:“是不是常喝铁观音?”他还是只说两个字:“喝茶。”
张天福的“不给面子、不随和、不通融”的背后是一种正直真诚、坚持原则的精神。他对到家里拜访的人十分讲礼貌,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他都会一样热情款待,亲自到门口迎候,并为之泡茶。但对迟到者,不管身份怎样尊贵,他都会用“不给茶喝”作惩罚。但他也有特别谦和的一面。评茶时,他绝对不会第一个发言,因为他的意见会影响别人的评价。他曾说:“那样对参加比赛的人不公平。”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虽已百岁高龄,仍然忙得不亦乐乎: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或是整理资料,或是撰写文章。在他看来,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必须分秒必争。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天福主持了轰动茶界的四次安溪大型茶王赛事,即1996年广州茶王赛、1997年上海茶王赛、1998年北京茶王赛和1999年香港茶王赛。从乡镇的茶王赛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茶王赛,成为茶业界公认的评审大师。其中在香港铁观音茶王赛会上,经张天福评审获金奖的的茶王500克拍卖出60万元的天价,产生了轰动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乌龙茶声誉。
成立基金会是张天福的毕生心愿,他说,用基金会来促进茶叶生产、科研、教育与茶文化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在茶叶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第一线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品学兼优的茶学专业学生。在百岁华诞之际,张天福实现了这个愿望,由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倡议创立的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他将此视为自己百岁生日的珍贵礼物。为此,他把自己仅有的80平方米房子也捐给了基金会。
百年之时,又好合
张天福的传奇人生,因为晚年的又一姻缘而更显传奇。2008年12月17日,98岁的张天福先生与57岁的张晓红在福州庄重登记,低调完婚。他调侃:“我这一生,本来已经有些传奇,现在看来就更加传奇了。”在百年之时,喜遇“百年好合”,的确在其传奇上添加一笔。
张天福夫妇
张天福的原配夫人,1991年去世。此后十几载,耄耋之年的他孤身一人,对于各类茶事活动,乐于也疲于奔命。“我其实在用忙碌冲淡孤单。”张天福说,鱼贯步入花甲之年的儿女各有各同样忙碌的生活,尽管有保姆服侍生活起居,但觉得生活还是缺失,萌生了寻找伴侣的念头,他心下定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共同的信仰,二是没有拖累,三是身体健康,可以相互照顾。如今,缘分让他如愿了,两人相互交谈、相扶前行、相知相依。
在张天福看来,简单而纯粹的姻缘无需过多粉饰,“我在100岁之前,始终是忙碌的。我希望100岁以后,是平静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平平淡淡。”他说和张天福聊起长寿的秘诀时,他再三强调自己一日三餐外除了茶没有其它的保健品摄入,也无烟酒和其他嗜好,“平常只是喜欢写写字,连下棋都不会。”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任何的功利,“一心都是在解决茶产业中的问题。我自从25岁开办茶厂,从来没想到自己会这样(出名)”张天福说。
百岁如茶人生,张天福显得精神饱满。直到现在,他仍时常上茶园、进工厂、走市场。采访前记者得知,张天福还利用六天的时间考察了福建寿宁的有机茶基地,并在寿宁县茶产业发展专家座谈会上作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发言。
几年前,为了选择有机茶示范基地场址、茶地,张天福深入到寿宁的武曲镇桦垄、梅洋、清源乡里洋仔等地考察,还准备到坑底乡去寻找茶场。当听说南阳镇龟岭岔旁路自然村山上有一片未开发的山地时,便急着前往考察。然而,通往此地只有一条路面狭窄的机耕路,前面探路的车子轮胎陷入坑洼时,他只好作罢,吩咐要明天再去。翌日,当地群众将机耕路修葺一番,基本能够通行,张天福乘坐车子颠簸摇摆来到龟岭岔旁路山上,认真察看地势、水源、土壤,向随行的地方领导询问气候状况,对这里的自然环境深表满意。
张天福带领基金会在安溪、平和、寿宁培育了三个有机茶示范基地,统一命名为“张天福有机茶基地”,张天福说,“这是基金会成立三年来的主要成就之一,用最先进的科学办法,建设了产品无污染,水土无流失,高产、稳产、优质,现代化的机采茶园。”
为了中国的茶叶,张天福一生都在积极奔走。正如在百岁华诞的庆典上的发言中,谦虚地说:“我的一生,永远是学生,愿在有生之年,同大家一起,立足于解决福建茶叶生产中的现实问题。要深入实践,从源头创新、打基础做起,望能群策群力做出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后记
100年,在历史书上也许只是一页纸的厚度;但是,对于一个人而言,100年,却是堆满了岁月的沧桑痕迹。张天福今年108岁高龄,不仅见证了这100年来中国茶叶的衰败和兴起,而且直接参与了复兴中国茶叶的伟大历史进程,他为中国茶叶重新走向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茶界称他为“泰斗”。
108岁的人生阅历,80余年的研究经验,是谈人生还是谈专业,还有什么没有被问及的问题呢?但他对与茶有关的访问还是尽量做安排。张天福说,与人说茶,是一种乐趣,希望在有生之年,让更多的人爱茶、懂茶,普遍都能吃到放心茶。
愿您一路走好!
茶界泰斗百岁茶人张天福主要论著
1、张天福.台湾之茶业.台湾实业考察团.福建省农业厅印,单行本,1934
2、张天福.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福安农校校刊,1937,1(2):2~6
3、张天福.“918”揉茶机的结构与用法.协大农报,1945,7(1):41~ 43
4、张天福.我国战后茶业建设.福建邵武明志学社丛书,1945.
5、张天福.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福建农业通讯,1955,5(14):13~16
6、张天福.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茶叶通讯,1964(2):67~73
7、张天福.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茶叶科学,1965,6(2):72~74
8、张天福.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作用.茶叶科技简报,1977(3):9~10
9、张天福.福建茶史考.茶叶科学简报,1978(2):15~18
10、张天福.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茶叶科学简报,1983(1):2~3
11、张天福.立足改革,开创我省茉莉花茶花色.茶叶科学简报,1983(2):2~3
12、张天福.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茶叶科学简报,1983(3):1~3
13、张天福.乌龙茶与健康.见,浙江省茶叶学会等合编.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1983:47~50
14、张天福.花茶陈坯问题的商榷.茶叶科学简报.1984(2):6~7
15、张天福.乌龙茶的评审.茶叶科学简报,1984(4):2~4
16、张天福.发展名优茶,重在创优质.茶叶科学简报,
17、张天福.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茶叶科学简报,1989(3): 20~25
18、张天福.戈佩员,郑乃辉等.福建乌龙茶.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90
19、张天福.焦海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茶叶科学简报,1990(1):1~4
20、张天福.茶叶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福建茶叶,1994(3):5~7
(图片和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邮箱:34347123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