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梅家坞茶农有个新想法 让游客采摘西湖龙井茶

发布时间:2015-03-28 11:23:02 来源:都市快报  编辑:刘兆亮 
     福建茶叶网3月28日讯:杭州西湖龙井开始采新茶了。梅家坞茶农老朱家的采茶工,三天前就从安徽赶过来待命。

    这三天,老朱每天都去自家三块茶田看看长势,低头细瞧,是不是可以动手。茶田一块向阳山坡,一块背阴缓坡,还有一块平地,一共三亩。哪块茶地先动,时间不能早,早了品质不好,更不能晚,晚了影响价格,现在的龙井,早一天晚一天,价格就相差蛮多。

    昨天早晨六点,老朱终于决定,开采!先去背阴山坡的茶田,去年冬天暖,雨水不多,背阴茶田没晒多少太阳,但保留着水分,一开春就猛长,超过了向阳山坡和平地的茶树。

    老朱今年50多岁,8岁就跟大人采茶,20多岁独立炒茶,茶龄40多年,算是老茶农了。

    老朱家在梅家坞新村,村子(现在叫社区)就在梅灵南路旁边,离那条游客云集的梅家坞喝茶一条街还有两三里,再往南一点儿,就到云栖竹径了。老朱家的三层小楼,在村子中央,既不靠茶山,也不临马路,门口也摆了炒茶的热锅,但过往游客哪里能看得到?

    老朱说,自家茶园管得好,茶叶长得好,自己炒茶也有30年功底,但就是卖得不好。就拿去年来说,三月开采,一直到年尾才把茶叶勉强卖个差不多,正宗的西湖龙井明前新茶硬是卖成了陈茶。

    老朱分析了几个原因:

    1.自己家地理位置先天不足,没条件摆出来招徕过路客;

    2.原先的老顾客有一些企业单位的,中央规定下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买茶叶,即便买也不再抢鲜买明前茶;

    3.听说龙井村梅家坞很多人家早就在网上卖茶叶了,对他们这种坚持传统销售的冲击很大。可自己不懂互联网,也不会用智能手机,儿子会用,但工作是开公交车,也不能用手机。

    前一阵开全国两会,老朱每天跟老婆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他喝着去年留下的陈茶,老婆打着毛线衣。听到关于农民增收等问题时,老婆感叹说,梅家坞在外人眼里,吃茶叶饭,富得比较早,但是要想再好一点,就没别的地方农民快了,余杭乔司转塘的农民,听说靠城镇化拆迁政策,收入早就超过梅家坞了。

    老朱也感慨,现在茶叶价格也不算高,正宗明前龙井,一斤卖3000元以上,那都是三四年前了,这几年都是2000多,但伺候茶树的成本,从肥料到采茶工,价格都在上升。他今年雇的三个采茶工,还没想好付多少工钱(路费也是包的),但人家刚到这边已经说了,今年从安徽过来的路费也涨了。

    前些年,来梅家坞喝茶的城里人都说,这里的茶农真是中国最幸福的农民。但这些年,那些靠茶吃饭的茶农,收入并没有增长。像老朱自己,白天管管茶田,晚上就到一家酒店当门卫,值夜班。

    我在老朱家茶园看到,旁边有户人家的茶田已经荒了,茶树横七竖八,很多叶子上虫洞密布,蛛网纵横。这样的茶田,主人肯定是找到更好的发展后放弃了茶园,不吃茶叶饭了。

    老朱也一度想过“放弃”,但他所说的“放弃”,并不是抛弃茶田,而是自己不种,租给别人。

    租茶田的消息放出,不少杭州城里人找到他。但是最后,老朱一块茶田也没租成。

    老朱说,来租茶田的,有的想把他家三亩茶田一点不剩全租下来。老朱没答应。毕竟种茶没那么简单,水土树种脾性把握,茶树生病怎么办施肥用药怎么用等等,外行人肯定管不好,种一两年再还给他,自己手头一点茶田也没有,原来的老顾客也流失了,将来怎么办?还有一些人租茶田的目的是想在茶田旁边建房子,搞农家乐。这个点子就算老朱同意也没有用,因为村里绝对不会批。

    去年勉强算是过去了,今年的茶叶又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杭州梅家坞茶农老朱家的房子位置不好,但茶田位置好的,紧靠梅灵南路,路边就有一亩多茶园。

    老朱说,每年春天采茶的时候,都有旅游大巴停靠在他的茶田边,很多外地游客大概从没见过采茶,兴奋得大叫,看来看去,拍来拍去,问东问西。有时候茶田没人,就有游客自己走进去动手采了。所以每年老朱都会拉一条挂着彩色丝带的绳子,像警戒线一样把游客和茶田隔开。

    今年的“警戒线”也习惯性地挂了,但老朱忽然有了个新想法:既然他们这么想亲手采茶,又怕买不到正宗的西湖龙井,是不是可以把他们直接请到他的茶田里,自己亲手采茶叶,然后由他炒好,再让游客买走?

    这几年,农家采摘如火如荼,早就搞成了旅游项目,草莓葡萄杨梅柑橘蓝莓枇杷……凡是结果子的都能让游客亲手采。可茶叶始终没人这么做过。

    是游客方面没需求吗?

    肯定不是。老朱每年都拉的那条“警戒线”,其实就是个反面的例证。

    老朱家附近有个蛮大的特色茶楼,包了三座农民房改造而成,昨天中午门口停满私家车,大人们在露天座椅吃饭聊天,一群孩子嬉戏玩闹。

    茶楼老板是个湖南女人,昨天她跟我讲,“刚刚就有一桌客人问,等他们吃好了饭,能不能到茶园里,花一两个小时体验一下采茶?我跟他们说,茶楼是我包下来的,但茶田只有茶农才有。这些茶树就是他们的饭碗,肯定不会让别人进去采的。”

    如果把采茶搞成一个旅游项目,让游客采,然后买走茶叶呢?

    老板说,游客方面肯定有人愿意去的,关键是,茶农肯不肯。他们每年最关键的收入,就在清明前后这一段时间,让不会采的人进去采,肯定有浪费。所以就她了解,不管梅家坞还是龙井,都没有茶农这么做过。

    老朱也说,确实是的。种茶的农民,如果没有临街房子可以开茶楼,一年靠的就只有这一个月的茶叶,特别是清明前这一批,每个茶芽都很金贵。和采摘果子不一样,采茶本身会对茶叶生长和品质带来影响。

    具体地讲,采茶要采“两叶一心”(两瓣张开嫩叶中间有个含苞未绽的芽芯),要轻轻折下,而不能用手去掐,掐出的叶炒出茶后根茎会变红,色泽口感都不太好。

    这个技术很难掌握吗?老朱说,会采一点也不难,难的一个是快,第二是采得完全,没有遗漏。

    昨天我和老朱一起到他的茶田里试了一下,按老朱讲的“两叶一心”原则,看准,轻轻一折,脆生生就下来了。我和老朱边聊边采,时不时抬头看看周围的群山美景,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然后我把竹篓里采到的成果交给老朱,让他验收一下。老朱仔细看过,连连点头说,采得不错,比采茶工采得还好。我说老朱你不要故意夸我。老朱说,真不是夸,真是采得好,采茶工为了速度,手很快的,肯定没有像你这样一个一个盯牢看准才下手采得好。

    老朱夸完,又说,问题也是有的,就是漏采的多,这也是新手采或者游客采茶最大的问题。

    老朱解释,每个芽都要在最适当的时机及时采下来,不能早更不能晚,那段时间也是叶芽长得最快的时候,如果采“漏”了,过一两天就会变大,这时候再采,炒出的茶等级就会降低,价钱也下来了。就跟家里养个闺女一个道理,最好的年纪没嫁出去,再等一两年,可能就嫁得不够好了,当然比方不一定合适,但道理是一个道理。

    我问老朱,那有没有办法补救?

    老朱说有肯定有,采的时候守住一片茶树,比如几个人就采这一垄,不要来回乱走。然后他们采完,我自己或者让采茶工跟在后面,补采一遍。

    老朱总结,过去茶农卖茶叶或开农家乐,游客吃饭喝茶买茶叶,多少年一直就是这样子。后来慢慢地问题就来了,想采的人采不了,你让他们买茶叶的时候他们又怕买了假的,种茶的人不让别人采,他自己采的茶炒好又很难卖出去………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老朱想来想去很长时间,后来觉得还是有可能做成。“如果你问种茶的人家,只要你说买他的茶叶,肯定愿意让你去采。”

    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行不行得通,老朱心里也不太有底。

    老朱说,那些本来就打算在这个时候买些龙井茶的人,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请他们来他家茶园,他教他们自己采茶叶,采好再由他加工炒好,然后按市场价买走就行。对买茶的人来说,心里有底,因为肯定是正宗梅家坞产西湖龙井,还是自己亲手采的,而对老朱呢,也高兴的,因为茶叶卖出去了,是不是一举两得,有个双赢的结果?

    后来我跟老朱商量了一下,老朱愿意在他家的茶田里先搞一个小试验,请一批人(10)个左右,上午在他家茶园采茶,两三个小时,中午他和老婆免费招待吃一顿农家饭。下午有兴趣的可以在家看他炒茶,也可以在附近茶山或前面不远云栖竹径去玩一下,到下午四点多钟,新茶就可以炒好带走了,按现在的价钱是2000元一斤,估计每个人可能采好的青叶炒制茶叶,能有二两左右。这一批人最好互相认识,能玩在一处,炒好的茶叶也好分。

    如果你对老朱这个试验感兴趣,又正好想买些新的龙井茶,可以拨打本报85100000热线报名,也可以跟老朱联系,老朱手机是:13588435032。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