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也能"换人" 茶园中耕机每天轻松翻土10亩
10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该县大市聚镇西山工业区的新昌县捷马机械公司采访,总经理王辉介绍,他们发明的茶园中耕机利用铁齿,模拟人工翻土的动作来完成松土等。
这台茶园中耕机目前获得了4项专利,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
15年磨一剑
新昌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茶叶产业优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东辉机械厂(捷马机械有限公司的前身)创始人王伯才和浙江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场长石梦千因茶味相投而结缘。
有空的时候,两人就聚在一起谈茶叶产业。一次,石梦千说:“现在做茶机的人很多,但培育茶园的机器却没人做。事实上,培育茶园非常重要。”后来,王伯才回家仔细研究了茶园培育、管理问题。他发现,茶树长大后横向间距会变小,小到一人侧身通过也很困难,更别说人工翻土作业了。
王伯才意识到,“中耕机一定要小巧”。虽然当时国内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自身有做茶机的经验,王伯才开始了研发工作。1998年,第一台茶园中耕机在石梦千的茶场进行试验,效果不错但不够稳定。1999年,改进后的第二代茶园中耕机在市场上售出了五六十台,但客户的反馈意见表明还需改进。
“我们对茶园中耕机改进了不下百次,改动最多的就是用来翻土的铁齿,在角度、材质上不断调整。”王伯才的儿子王辉说,“我们近3年来卖出去的茶园中耕机客户反馈良好,所以才决定定型并批量生产。”
经过15年的不断改动,茶园中耕机提高了离合器强度,增添了转向机构,马力由原来的2.4变为4,耕作深度能保持在10厘米以上,在牢固性、灵活性、平稳性、可靠性上都得到了提高。
“机器换人”茶农轻松
“有了茶园中耕机,一天就能翻10亩土,相比人工松土,提高效率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石梦千表达了自己使用茶园中耕机后的感受。
在位于新昌县大市聚镇西山村的浙江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里,记者看到不同以往的人工翻土,劳作的工人们正手推着茶园中耕机在茂盛的茶树间行走松土。经过茶园中耕机松土后的土地,土层深浅度均匀,用锄头往土层下挖,深度在10厘米左右。王辉介绍,茶园中耕机是国内唯一用齿耕作业的,即使是遇到石头也不怕。一台价格在7000元左右,但换算下来一天一亩的成本只要1元。茶园中耕机目前已销到江西、江苏、安徽等产茶区。
茶园中耕机还有除草功能,松过土的土层,上面的杂草也被翻起的泥土埋入土层里,而且随意撒在表层的肥料通过机耕能均匀地翻入土中,不会被雨水冲刷,更易被土壤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茶园中耕机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10月18日,新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柴理明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捷马机械”考察。在现场,柴理明当了一回茶园中耕机操作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柴理明扶着茶园中耕机在两行茶树间行走松土。谈到第一次的体验,柴理明说:“这台茶园中耕机操作方便,效率高,大大解放了茶农的劳动力。我们的现代农业就是需要‘机器换人’,茶园中耕机是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真正体现。”在感受现代农机给茶农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柴理明提醒企业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等亟需完善和规范。
好产品还需勤吆喝
虽然没有市场推广,但3年下来,茶园中耕机一共卖出了500多台,今年卖出了200多台,都是客户主动找上门的。王辉说:“茶园中耕机小巧、操作容易,也适合果园的翻土作业。”
王辉在商界闯荡多年,知道客户关心的除了产品本身的性能外,还重视售后服务。“在江西、江苏等主要茶产区设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并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王辉说,这样可以就近解决客户在使用茶园中耕机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
眼下正是茶园肥培管理秋耕施基肥的季节,目前不少茶园由于劳务工资高,自己又怕辛苦掏地,茶地一年不中耕的处处可见,甚至几年不掏地的也有。有的除草用草甘磷、化肥撒在表土上等粗放管理,造成土壤板结劣变,蓄水蓄肥功能下降,肥料流失降低肥效,环境污染,导致茶园长势衰退,产量下降,品质低下,影响了名优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科研部门测定,春茶所需营养,特别是氮素营养,80%以上来自上年秋冬休眠期吸收与贮存的养分,可见秋耕施基肥是一年中的关键举措。有了茶园中耕机后,不但解放了茶农的生产力,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机器换人’让茶农更轻松”,一直是王伯才和王辉父子坚持的梦想。如何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如何让茶园中耕机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实现茶叶增产,茶农增收,是他们一直在思索并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