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制茶实践课搬到了武夷山茶村
5月1日,“劳动节”里师生们也没有休息,中午饭后,是22名师生最兴奋的时间,此刻,善茗茶厂的厂长陈善明要为大家开一个茶话会,慰劳这些忙碌了十多天的师生们。陈善明是位土生土长的当地茶人,带着他的“家族制茶师傅团队”亮相茶话会,茶过三巡,师生们品味自己历经辛苦做出的各个品种的好茶,交流着心得,许多书本上的疑难问题都迎刃而解。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院长李远华博士高兴地说,实践是最严格的老师,同学们在接地气的同时,也接上了动手的智慧。
在长尾村,陈善明的茶厂有着近20年的历史,前年,为了带动村民致富,他还牵头成立了辰善茶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村民60多户,3000多亩茶山入社,年可产茶15万公斤左右,善茗茶厂的茶叶也5次获得武夷山各类茶业赛事的金银奖。可是随着企业的壮大,如何实现一个传统茶人向现代茶人的转变?陈善明开始主动寻找科技的支撑。年初,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他发布了接纳茶学专业大学生实习的消息,很快得到了湖南农大、西南大学、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师生的回应。4月20日,这批师生入驻茶厂。
陈善明将自己的兄弟陈善恒、陈善飞、叔叔陈奇友一起组成了教学团队,分三组,手把手地从采茶开始,教这些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制茶技艺。这些天,陈善明有些“叫苦连天”,原来,他的腰椎毛病又犯了,这都是陈善明熬通宵教学生们手工制茶带来的“副产品”。湖南农大李照莹等三位茶学研究生都竖起大拇指说,陈师傅的摇青功力果然不一般啊。在手工制茶时,摇青不仅是力气活,还是技术活,经过大竹匾反复多次的筛摇,最后,匾上堆积的茶青可达5公斤左右,一个星期前,陈善明特意带着这几位研究生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到茶厂位于正岩茶区的牛栏坑采摘闻名遐迩的“牛肉”茶青,然后又连夜带领这些学子制作这些上品的肉桂,让这几位远道而来的湖南农大的研究生体会到了极品武夷茶的制作过程。
在这支实习生队伍里,有一位来自西南大学茶学专业的女生王择适,这位家在吉林长春市的女生在一次武夷之旅中爱上了武夷茶的独特韵味。今年制茶季节,她特意来到武夷山学习制茶,与王择适同行的还有她的父亲王金志,一位在北京从事服装生意的武夷岩茶“发烧友”。这些天,父女俩深入车间体会制茶每一流程,闲暇时候还和陈善明交流向海外推广武夷岩茶的规划。目前,王金志已经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武夷岩茶研究所,计划下半年,到韩国开展一系列茶事交流,到时候,将和陈善明开展一系列的合作。
陈善明深有感触地说,在教会这些学子如何制茶的同时,我们这些传统茶人更希望和他们交流茶文化,希望通过他们把我们的文化心得加以提炼升华,共同把武夷茶发扬光大。
张禾田是这支武夷学院2013级茶学专业实习队的队长,这位来自甘肃兰州的学子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切身实践,我们体会到了制茶的艰辛,这个过程不仅对于茶叶是一种再造,对于我们的精神也是一种再造。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陈善明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对茶叶要保持一颗敬畏的心。
这种体会在武夷学院实习队的女生中也同样深刻。这些实习的日子里,她们顶着烈日到地势崎岖的茶山采茶,流淌着热汗在炙热的车间里观察,忍着困顿在车间通宵值守,带着喜悦品味制作出的第一批茶叶……饶丽娜是建阳籍的学生,她深有感触地说,实践是我们最严格的老师,如果你不吃苦耐劳,你就得不到这位老师给予的及格成绩,也体会不到制茶艰辛历程给予你的心灵升华。
转眼间,制茶实践课课程已过半,陈善明这位地道的茶人也收获不少,他说,他期待着更多这样的交流,为武夷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也实现武夷岩茶制作技术与文化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带着武夷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