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优秀农民工蒋向东:从采茶工到制茶能手

发布时间:2014-04-20 14:23:32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马彦如 
     福建茶叶网4月20日讯:茶叶,是世界上最天然的饮料之一。一片片鲜嫩的茶树叶要化为一泡好茶,离不开制茶工人的辛劳。江南四月,正是采茶制茶最繁忙的时节,记者走进位于镇江新区的甘露茶园基地,制茶师傅蒋向东正站在整形的制茶机前,不时拿起一把茶叶反复观看着茶叶的形状,此时,温控仪上显示的温度是118℃。

  蒋向东告诉记者,一批好茶的出炉,要经过数十道工序的加工,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会给成品茶留下瑕疵。

  1974年出生的蒋向东,1996年来到茶场工作,先后做过采茶工、制茶工,现在负责厂里的茶叶生产质量。他曾主导参与“有机茶生产技术集成”和 “防虫网技术在无公害茶园的应用”等市级科技项目,合作参与甘露翠螺茶的研制并获得受权,是镇江首批评茶师考评员,多次参与“评茶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9年,参加市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获得茶叶加工技能证书。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的称号。

  制茶工作辛苦不辛苦?蒋向东伸出自己的双手笑着说道:“苦不苦,看看我的这双手就知道了。”尽管他年纪不大,记者见到的这双手看上去很粗糙,手心还布满黑色污垢一样的印痕,好像是做过“苦力活”后没有清洗。

  为什么手会变成这样?小蒋告诉记者,这就是长年累月炒茶所造成的。虽然现在已经是机器制茶,但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锅里的茶叶温度一般在130℃左右,只有用手才能直接感受到茶叶的温度、湿度和干度。一个熟练的制茶工要能精通每个程序的流程,制茶时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要眼睛观看茶叶的色泽,以判断做青程度的十之七八;用耳朵听着摇青时发出的声响,判断着摇青程度的适度与否;用鼻子闻茶叶从刚入锅时散发的青草气逐渐变成清香,来判断出锅的时间。要能分辨杀青的老嫩程度,揉捏成什么形状,烘干到什么状态,而每种茶叶又都有不同的程序要求。

  每个批次的茶叶,光看干品只能看到形状,茶叶的香气不能通过肉眼看出来,因此,每天每个批次的茶叶制成后都要通过品尝鉴别好坏。有时厂里一天出品七八个批次的茶叶,就要品尝七八杯茶。小蒋说自己以前从来没喝过茶,干上这一行后才喜欢上品茶,平时也只喝茶,其他任何饮品都不喝。

  现在正是制茶工人最忙的时候,小蒋一般早上7点就到厂里工作,要到晚上10点之后才能回家,有时甚至要忙到12点。不过,比起手工制茶,现在已经舒服多了。小蒋回忆自己刚开始当制茶工时,厂里还是手工制茶,因为当天采的茶叶当天必须制好,否则茶叶容易放坏。到了茶叶开采的季节往往是连轴转地工作,困的时候只能在盛放茶叶的竹匾里睡一会儿,直到1999年后厂里开始逐渐使用机器制茶后才好些。

  多年的制茶工作中,给小蒋印象最深的是参与研制甘露翠螺茶,这是一款把用于低档绿茶的鲜叶原料加工成口味香醇、外形独特、对贮藏和运输条件要求低,并且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中档绿茶产品。开始时,前后研制了5年左右,始终达不到要求,他和同事不断摸索,改进工艺流程,最后一开汤,达到效果了,当时那种高兴的劲儿让小蒋至今难忘。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