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开展奶茶潜规则研究
没有证据表明“奶茶不含奶”
网络传言称,奶茶用奶精而不用鲜奶冲兑;十杯鲜奶的味道,也不如一勺奶精来得香浓。
深圳市食安局昨天通报的数据显示,该局在奶茶潜规则研究中,在流通和餐饮两个环节抽检了43个批次奶茶样品以及10批次原料植脂末(奶精)、14批次原料粉圆。抽检品种包括预包装固体奶茶饮料、预包装奶茶饮料、现制现售奶茶饮料及部分原料。检测项目包括蛋白质、反式脂肪酸、茶多酚、咖啡因、铅、食品添加剂、淀粉含量、塑化剂等。
检测结果发现,预包装固体奶茶饮料及预包装奶茶饮料蛋白质含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要求(不小于0.5g/100g)。餐饮环节即做即卖奶茶蛋白质含量没有标准规定,该局参照上述标准进行蛋白质评价后发现,六成奶茶的蛋白质含量不足0.5g/100g。
深圳市食安局食品安全监管处副处长周鹏表示,他们在现场调查中的确发现个别单位用奶精而不用鲜奶或奶制品冲兑现象。用奶精冲兑是不是意味着奶茶就不含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周鹏解释说,奶茶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包括鲜奶、奶粉、奶精(植脂末)和炼奶等,抽检的原料奶精中大多含酪蛋白,而酪蛋白是从牛奶原料中提取而来,本次检验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奶茶不含奶”的情况。
多数奶茶反式脂肪酸控制良好
网络传言称,奶精主要成分为植脂末,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吃多了对身体有害无益,长期食用容易诱发血管硬化,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
深圳市食安局此次研究表明,3批次预包装固体奶茶饮料,及15批次预包装奶茶饮料反式脂肪酸含量控制良好,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小于0.1g/100g,但28批次现配奶茶中有9批次的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10批次植脂末中,有7批次检出反式脂肪酸≥0.1g/100g,最高含量为7.1g/100g。另外,在9批次其他原料中,有3批次果味粉检出反式脂肪酸,含量范围为2.8~3.7g/100g。
研究同时发现,奶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与原料植脂末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关系密切。不过,随着工艺的改进,植脂末不一定会导致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偏高,此次抽检有8批次预包装奶茶饮料使用了植脂末,但检测未发现反式脂肪酸偏高的现象。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是否如传闻中那么严重?负责此次研究的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食品业务部主任黄海龙表示,中国人的膳食习惯与西方人不一样,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通过膳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百分比仅为0.16%,远低于WHO建议的1%的限值,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因此,消费者对反式脂肪酸不用过分担心。
但是,我国仍有约0.4%的城市居民摄入量超过WHO的建议值,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政府鼓励不断降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市食安局建议,经营者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原料制作奶茶,消费者主动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奶茶产品。
“珍珠”粉圆未检出塑化剂成分
网络传言称,奶茶里的“珍珠”含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胶质(塑料)以增加韧性和弹性,人体根本无法吸收。
针对“珍珠”粉圆塑料造的传言,市食安局也专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珍珠奶茶的原料粉圆(珍珠)均有较高含量的淀粉。由于受到人为添加以及受加工助剂、油墨、染料、溶剂、回收料的污染,塑料普遍含有邻苯二甲酸脂类塑化剂,此次抽检的14批次珍珠粉圆均未检出塑化剂成分,研究表明粉圆中添加塑料的可能性极低。
有关奶茶的三种网络传言均是假的。不过,市食安局副局长陈建民通报说,在研究中,他们意外发现,奶茶原料粉圆近半食品添加剂超标。本次抽检餐饮环节原料粉圆14批次,其中6批次出现食品添加剂超标,包括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超量使用脱氢乙酸。
黄海龙介绍,苯甲酸、山梨酸都是防腐剂,脱氢乙酸则是一种防霉剂,糖精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这些添加剂如果超标严重,消费者长期服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但消费者只要不是经常、大量食用食品添加剂超标的食品,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显著危害。
根据深圳市食安局的通报,这些不合格粉圆全部产自外地,包括广州、东莞、佛山等地。陈建民表示,从每日摄入量ADI值分析,虽然上述添加剂超标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危害,但已经违反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属不可以接受的违法行为。目前,深圳市食安局已经对奶茶经营单位开展执法查处,并将及时通报粉圆产地监管部门。同时,深圳市食安局已将奶茶研究情况纳入潜规则数据库,将粉圆纳入日常监督抽检计划,以引导老百姓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