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桃源人如何实现“湖南茶叶第一县”梦想

发布时间:2013-07-17 13:30:32 来源:常德日报  编辑:王永刚 王伟杰 龚华春 程泽新 周艮平 
     福建茶叶网7月17日讯: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桃源野茶,久负盛名。

    自清末以来,一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马帮活跃在安化至桃源县沙坪山区,赣、粤茶商由安化来桃源采办茶叶,这里被称为“茶马古道”。据悉,这也是中国南方最早的、最具影响力的茶叶经贸之路。

    地处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交汇处的桃源,地理位置优越,特别适宜茶叶生长,自古就有“茶叶之乡”的美誉,有文字记载历史可追溯2000多年前。40多年前,桃源境内的一株野生大叶茶树的发现,让桃源茶叶独具特质,被誉为“潇湘仙茶”。

    目前,桃源县茶园面积9.1万亩,年产茶叶11000吨,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茶叶已成为桃源县支柱产业。如今,桃源茶叶虽不像君山银针、安化黑茶一类的“湘茶”品牌名声显赫,但打造“湖南茶叶第一县”,成为名符其实的“湘茶大县”,让桃源茶叶强势崛起,一直是桃源人追求的梦想与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茶叶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来打造,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唱响桃源茶叶品牌!”日前,在中华茶祖节品茗思祖活动月开幕式上,桃源县委书记龚德汉一番激情讲话,让人感受到桃源茶业强县的坚定决心。桃源茶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召唤,桃源茶叶未来能否扛起“湘茶”大旗?——

    题:百万桃源人如何实现“湖南茶叶第一县”梦想

    一、桃花源里 千年茶香

    桃源,一个美丽而诗意的地方,她从人间仙境的桃花源里翩翩而来。翻开桃源厚重的茶史,便觉一股馥郁的茶香迎面扑来。

    桃源地处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交汇处,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四季冷热分明,干湿两季明显,海拔300米-1064米,产地植被覆盖好,雨雾日多,无霜期长,空气湿度大,土壤呈微酸性,土质疏松渗透力强,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

    桃源种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西晋时产茶即有确切文字记载,《荆州土地志》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武陵郡治设沅陵,桃源属武陵郡。唐朝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云“斯须炒成满室香”系草青茶,是我国这类茶的最早记载。

    至北宋时,桃源绿茶颇负盛名。进入元代,桃源人便摘取老茶叶,制成黑茶,其质颇佳,商人运往湖北沙市,转售蒙、藏、回族,尤其是康熙年间,朝廷规定,“由陕西发引票,由陕西茶商纳税领引,持引票至湖南安化、桃源等地采购黑茶,再转西北、新疆等省分销,另有晋商将黑茶销往中亚诸国。”

   “八月桃花不见花,沿溪何处觅渔槎;山容淡荡惟秋水,流向人间作野茶。”这是明代天启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清初辞官隐居桃花源进士张镜心的一首茶诗。

    清道光三年《疆域考物产》所载:桃源茶,“惟南乡近安化界产者颇佳。每夏茶商至邑,区为三等:沉溪一带为上;杨溪一带次之;水溪一带则下矣。每溪只隔一山,而味回殊……”源自雪峰山山脉北麓的桃源茶自古堪称一绝。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外贸部在该县建立沙坪茶厂,是当时常德地区最大的茶厂,直属中央,美名远扬,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40多年前,在太平铺乡陆家冲村的一个小山坳,一株老态龙钟的野生大叶茶树的发现,育出了一支茶中奇葩,壮大了一个产业,更成就了一段茶的传奇。

    1969年,湖南古洞春茶业有限公司前任董事长卢万俊等人,在该县太平铺的高山上惊奇地发现了一株野生大叶茶茶树,经鉴定,该茶树品种与云南乔木型大叶茶有亲缘关系,其内含物优于乔木大叶茶种。由于该品种花而不实,一时给繁育带来困难。在省内茶叶专家的指导下,桃源人经过多年科学攻关试验,选择短穗扦插繁育出了茶树良种“桃源大叶1号”、“桃源大叶2号”两个株系,其枝条粗壮,芽头肥硕,茸毛较多,叶片大而富光泽,叶色深绿,叶质柔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化、岳阳、长沙、常德等地开始试种桃源大叶茶,该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湖南省“星火”计划项目。1987-1989年,省市县茶叶专家连续3年对桃源大叶茶进行蒸青样生化分析,春、夏、秋三季平均,水浸出物含量为44.18%,其中茶多酚为25.5%。1991年7月检测,茶多酚含量更是高达31.69%,高出其它任何茶品种。鲜叶产量比其它群体茶叶高于3倍以上,经济效益亩平均收益在2500元左右。1992年12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桃源大叶茶”定为全省地方优良推广品种。

    目前,已有长沙、安化、沅陵、湖北等多个省市,栽植桃源大叶茶7.6万亩,跻身湖南省茶叶发展主导品种行业,桃源茶叶以她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更加优良的品质高调回归消费者的视野,古老的茶马古道将再次呈现百尼茶庵、十里茶香的辉煌。

    二、九万亩茶园种出富民强县梦

    桃源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茶叶产业是该县一个大有可为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打造现代产业、建设幸福桃源”战略,以国家开发大西部为契机,以茶叶特色产业为支撑,打造桃花源大旅游联动产业格局。茶叶产业作为一个跳板、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既解决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又带动着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共奔致富大道,一个“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产业富民强县梦正在打造和形成。

    据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周艮平介绍,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9.1万亩,其中采摘面积6.3万亩,主要分布在茶庵铺、太平铺、杨溪桥、凌津滩等33个乡镇,种植农户3万户,相关从业人员20万人,全年总产量达20万担以上,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茶叶真正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为使茶产业走向专业化,该县先后组建了县茶叶产业协会和湖南古洞春野茶王专业合作社、常德市乌云界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桃源县吉昌茶叶专业合作社、桃源县佳茗富硒茶叶合作社、桃源生源茶叶合作社等6个专业合作社。

    郭志春是桃源生源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同时也是杨溪桥乡岩吾溪村的村支书,他告诉记者,茶产业真正是一个有奔头的产业,更是村民致富的“摇钱树”。2008年,岩吾溪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落后村,但通过发展茶叶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现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5年前的3000元到如今的20000元。郭志春说,今年仅茶叶单项村收入可达到150余万元。

    三、六大举措直指桃源茶业发展远景

    桃源茶叶如何走出常德,走向全国?如何能在未来茶叶市场鏖战中占据重要一席?桃源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并一直努力谋求茶产业的腾飞之路。

    大手笔、大决心、大推动才有大发展。

    作为大旅游圈内的产业支撑,为强力推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县实施6大举措谋划茶业发展远景,并勾画出了桃源茶叶产业未来的发展蓝图:通过“以生态化思维抓茶叶生产、以工业化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对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该县成立了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长唐汇诰担任组长,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一名副县长专管。同时,建立茶叶生产责任制,在新农村建设考核责任制中拿1.5分实施考核,以增强各涉茶乡镇对茶业建设的重视度,促使现代茶业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真正把发展现代茶业作为农民增收、茶业增效的重要举措来抓。

    二是大力实施基础建设。实施每年育苗300亩、发展茶园1万亩、改造老茶园1万亩的“311”工程;在企业建设上,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重点扶持古洞春茶业、腾琼茶业、湘北茶叶、紫艺茶业、百尼茶庵5家有自主品牌、有鲜明特色、有生产规模的企业,引导其扩大规模、做强特色、提升品牌。通过1-3年的努力,组建一家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是强力开展文化建设。以“桃花源旅游节暨桃源红茶节”为平台,树立“以茶为媒、传情四方”的理念,逐步形成“一带一区一园”的茶叶生产大格局(即以茶庵铺镇、太平铺乡等24个村的5万亩生态茶叶带;以南路片茶庵铺镇等11个乡镇的“桃源野茶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以茶庵铺镇上高坪村集中产区的茶业工业园。

    四是着力加强品牌建设。该县牢牢树立“大产区、大品牌”的战略意识,力争打造国家级驰名品牌和国际名牌产品。品牌是桃源茶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桃源茶叶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提升桃源茶叶的竞争力,打好品牌是关键之举。在“桃源大叶茶”品牌统领下,着力做好“桃源野茶王”、“桃源大叶红”、“桃源大叶野生黑茶”三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品牌。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地方标准,对使用品牌的企业必须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对外宣传,从而做到品牌的规范管理,促进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

    五是狠抓市场营销。桃源茶叶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对产业的带动作用。该县决定要恢复明清时期的百尼茶庵,建立茶叶交易大市场,高标准建设好大叶茶文化产业园,打造湘鄂赣边界茶叶贸易之都。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并从明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桃源红茶节”,“十二五”期间,在省级和央视频道开拓广告宣传领域,在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做大幅宣传广告,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茶事活动。大力培植茶叶经纪人和贩销专业户,联合6家合作社成立联合社,重点培育市场营销主体……而引进专业营销团队“三茗茶仓”是桃源茶叶在营销方面迈出的可喜一步。

    六是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该县每年拿出500万元引导资金,通过项目引导,带动了近亿元茶叶发展的相关项目。近年来,桃源县委还积极对上争取资金,仅3年来,就从上级部门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由县茶叶办牵头,科学整合农业、退耕还林、土地整理、丘岗地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重点扶助茶叶基地扩建改良、企业厂房设备改造、茶树良种繁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名优品牌打造和茶农培训等。在融资渠道上,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支柱作用,有效为茶农和茶叶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到全国各地开办桃源茶叶、茶庄连锁店或销售公司,进一步拓展销售空间,从而切实提高桃源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介绍,到2018年全县将建成标准生态高效茶园20万亩,年产量3万吨,创综合产值20亿元,利税1亿元。在区域化布局上形成“一带一区一园”的茶叶生产大格局。即以茶庵铺镇、太平铺乡等24个村的5万亩生态茶叶带;以南路片茶庵铺镇等11个乡镇的“桃源野茶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以茶庵铺镇上高坪村集中产区的茶文化工业园。以古洞春、腾琼、紫艺3家龙头企业为主,开发适应市场的系列产品,主产绿茶野茶王、紫艺黑茶和桃源大叶红。

    四、大品牌才能托起“湖南茶叶第一县”之梦

    深厚的茶历史文化,天然独特的资源禀赋,良好的茶产业基础,但从全国范围而言,桃源茶叶的品牌影响力并不十分出类拔萃,这也让百万桃源人有着更加深刻且清醒的认识:当下,全国茶业你追我赶,竞争日趋激烈,要扛起“湘茶”领军大旗,实现“湖南茶叶第一县”的梦想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坐等其成。

    桃源一些有志之士也在为桃源茶叶的完美突围大做努力。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周艮平认为,在黑茶方面,桃源黑茶难以超越安化,红茶则是桃源茶叶突围的重要机会。

   “品牌知名度不高,营销不上档次,这是桃源茶叶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该县业内人士认为。因此“大产区、大品牌”意识在桃源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中深深扎根。

    难怪桃源县古洞春茶业公司董事长唐春仙曾在国际茶业展上感慨:“与大品牌比,桃源茶叶提质、宣传有差距;但在市场份额争取上有潜力;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

    今年3月26日,有着“十里茶庄、百尼茶庵”盛名的桃源县茶庵铺古镇迎来了一批爱茶的客人。当日,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王宝玲等26位茶商与“三茗茶仓”副总经理王琳签定了加盟协议。“三茗茶仓”的正式落户,标志着桃源茶叶的产销瓶颈实现了全新突破,对提升桃源茶叶产业效益、提高桃源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公司拆资17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以“买茶就到三茗茶仓,喝茶请喝桃源大叶”的宣传,让桃源大叶茶享誉全国。

    诚如“三茗茶仓”副董事长刘健所言,“把桃源大叶茶推向全世界,是他的终极目标”。或许这不仅是“三茗茶仓”的终极目标,更是百万桃源人民的终极目标。正是有了这样的目标与动力,才能真正实现桃源茶叶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华丽转身,才能自信满满地扛起“湘茶”的领军大旗,最终实现“湖南茶叶第一县”的宏伟梦想。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