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加红”,绍兴茶叶市场发酵新财富故事?
最近,一个与红茶有关的“神话”正在坊间流传:500克红茶,最高价竟然可卖到5678元。这个“神话”,源自绍兴会稽红茶业有限公司举行的一场新品发布会。这场发布会,既是“会稽红”高调宣布进军红茶市场的“冲锋号”,也是绍兴茶叶市场从产业层面向“绿加红”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茶企不约而同觉醒
“会稽红”并不是绍兴第一家生产红茶的茶企。就在它邀请国内媒体、高调亮相的时候,绍兴县的玉龙茶厂已经以“越红”为商标,卖了近一年红茶。
“我们是去年5月投产的,为了提升品质,不惜花费三四百万元投资生产线。”对于一家原先以出口平水珠茶为主,年产名优茶不过两三千斤的小厂来说,李亚根对于“绿加红”转型的觉醒,却早于绍兴其他茶企。
“我们去年开始在政府引导下生产名优茶,统一使用平水日铸的商标。考虑到绿茶的季节性强,销售旺季短,不利于企业扩大产能,开始生产红茶。”
当然,李亚根的另一种底气,则来自于已经注册成功的商标——“越红”。“越红”是绍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有名气的红茶商标,隶属于绍兴县茶厂,曾入选全国知名红茶之列。后来随着绿茶成为绍兴茶市的主角,企业倒闭,“越红”功夫茶渐渐消失,商标也过了有效期,李亚根有一次在报纸上偶尔发现这枚“无主”商标,立刻把它注册了下来。“我们企业的茶叶品质,加上越红商标,我相信‘越红’功夫茶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去年是试制第一年,市场影响并不大,但其500元一斤的价格定位,让“越红”功夫茶并不愁卖,“很多都是企业上门提货的”。
李亚根和他的“越红”功夫茶,也只是崛起的绍兴红茶市场的冰山一角。
以“绿剑茶”闻名的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开发和生产红茶品牌“古越红”,也已有一年多时间。“我们为什么做红茶?主要也是看到了市场有需求。”已做了20多年茶叶的公司董事长马亚平说,红茶消费在国外占主流地位,这几年这股风潮有向国内蔓延的趋势。企业从增加产品多样性的角度,去年从福建请来制茶师傅,全程指导制作红茶。当然,在马亚平的厂内,红茶目前还只是“点缀”,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其定位也比较“中高端”,每500克起步价在1200元以上。“我们制作的量并不多,不担心销售问题。”
同样宣传不多、产量不大,但红茶生产已悄悄持续一段时间的还有新昌雪溪茶厂,嵊州也恢复了传统的“红袖添香”“岁岁红”“越香秋韵”“桂花红碎”等4款“越红”功夫茶。“虽然没有大规模宣传,但业内都知道。”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就在绍兴茶企纷纷“翻红”之际,在周边城市,“绿改红”也正如火如荼,很多绿茶企业进军红茶市场。如泰顺的“泰龙”、“农发”;永嘉的“乌牛皇袍”;苍南的“墩门”;丽水龙泉的“龙泉金观音”、杭州的“钱塘梅红”等。
红茶骤热,硝烟味开始在市场蔓延
不管是“越红”“古越红”还是“雪里红”,尽管已上市一段时间,但真正让“绍兴红茶”这个概念从水下浮上水面的,却是“天姥红”与“会稽红”两大红茶品牌。
“会稽红”进入坊间眼帘,缘于今年1月的一次座谈会。这场由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茶叶专家和茶叶龙头企业座谈会上,正式宣布我市与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红茶“会稽红”,并举行了签约仪式。时隔近半年后的6月9日,“会稽红”邀请国内几十家媒体,在绍兴举行新品发布会,让这款绍兴人自己生产的高端红茶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
虽然在坊间看来,“会稽红”的面世有“横空出世”之感,但对于绍兴而言,这却是酝酿已久的一次产业转型。
在绍兴市农业局局长张阿东眼里,“茶乡”绍兴补上红茶这条“短腿”正当其时。“绍兴年产茶叶4.5万吨,产值22.4亿多元,总产量名列浙江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市。虽然上世纪50年代绍兴曾有红茶制作的基础,但后来随着红茶停产,这段历史一度中断,绍兴对外的茶市形象一直停留在绿茶的层面。
“专”有“专”的好处,绍兴这几年在绿茶产业拓展上高歌猛进,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如“大佛龙井”“平水日铸”“绿剑茶”“觉农舜毫”等。但与此同时,张阿东也看到,绍兴的茶叶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绿茶的原料是春茶,而春茶只采一季,每年的夏秋时节,满山的茶叶无人问津。
“我们算过一笔账,如果能够利用好夏秋茶,每年可为茶农增加收入6亿多元。”夏秋茶怎么利用?首选红茶。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讲,绍兴茶叶已经完全具备多元化发展的能力。面对一个相对成熟的绿茶市场,绍兴茶市需要新的兴奋点。”
而不管是算“经济账”还是“转型账”,都离不开这样一个事实:茶叶的消费热点正在逐渐转型。
张阿东说,在目前的世界茶消费市场上,红茶已经占到了90%的比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传统的茶叶市场仍以绿茶、花茶、铁观音为主。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17年,世界红茶消费量将增至280万吨,出口量达139万吨。目前,我国红茶生产量仅占茶叶生产总量的7%,红茶消费仅占茶叶消费总量的6.2%,中国红茶出口量仅占世界红茶出口量的2.8%。
“红茶文化对国内年轻人的影响比较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是我国茶叶界得出的共同结论。
2005年,福建武夷山的“金骏眉”面市,并迅速成为国内高端顶级红茶的代表,价格最高时一斤“金骏眉”被炒到了近4万元。随后,河南的“信阳毛尖”,利用夏茶和秋茶推出了“信阳红”。在这股红茶热的带动下,国内很多产茶区纷纷开始“绿改红”实践。
“从茶叶市场的消费风向来看,红茶有它特定的市场空间,对于每一个茶叶产地来讲,都是一个产业拓展的方向,是一个必须要争取的市场。”张阿东说,绍兴自然也不能例外,“这是一次市场驱动下的产业升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福建正山堂控股并进行技术输出,绍兴越州茶业、诸暨绿剑茶业、绍兴玉龙茶业、新昌雪溪茶业、上虞凤锦贸易和绍兴蠡园茶文化等多家实力茶企参股的“会稽红”迅速组建。
“如果正宗的‘金骏眉’可以打100分的话,那么‘会稽红’的品质可以达到85分以上。”发布会上,福建正山堂董事长江志东如此说。据介绍,刚刚进入市场销售的绍兴红茶品牌“会稽红”,采用的是“正山堂”红茶加工工艺、其原料源于会稽山,经权威机构检测评审,其品质达到高档红茶标准。
仿佛是对“会稽红”的“高举高打”作出的回应,在4月9日开幕的中国茶叶大会上,“天姥红”新昌红茶品牌正式发布,宣布它从此将与“大佛龙井”一起,并列新昌茶叶红茶和绿茶的两大公用品牌。在此之前,新昌向全国广发英雄贴,为红茶公用品牌征名,最终从300多件应征作品中挑出“天姥红”。
与“会稽红”不同的是,“天姥红”是区域品牌,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使用这个商标。为保证“天姥红”的品质,新昌县发布《新昌“天姥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提出了“天姥红”的品质要求。
“‘大佛龙井’有着很好的销售网络与品牌基础,这是我们开发红茶的基础。”新昌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柴明理说,目前,新昌县在红茶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昌全县已有10多家茶厂能制作红茶,今年的红茶产量预计将达到3万公斤。
虽然新昌方面并不承认与“会稽红”抢地盘,但从双方亮相红茶市场的时间节点上,却仍能嗅出一股火药味。
“绍兴红茶市场的竞争烈度将不会亚于绿茶。”一位业内人士断言,“尽管红茶正在兴起,但就国内而言,消费的份额还是只有5%,而绿茶有20%。现在绍兴一下子有这么多企业介入红茶,将不可避免带来竞争。”
做红茶,赚头到底有多大?
6月8日,我们来到位于新昌双彩乡大安村的国昊茶厂采访时,丁国统正在炒茶车间里奔忙。这位20多年来一直在宁波做生意的资深茶商,今年回到家乡创办茶叶企业,绿茶和红茶两条生产线齐头并进,“绿红并产”。“如果不是制作红茶,现在厂里几乎没什么事了,因为绿茶季节已经过去了。”
在丁国统的茶厂摊青车间里,我们看到摆放得密密麻麻的圆匾,摊晾着刚刚收购来的青叶;生产车间里,揉捻机、发酵房、提香机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
丁国统告诉我们,现在正在炒制的夏茶有3个档次。最高档次的是芽茶,80元钱一斤的茶青;第二个档次的是小叶,20元钱一斤的茶青;第三个档次是大叶,茶青收购价每斤四五元钱左右。而制作一斤干茶,大约需要四五斤茶青,最高档的那种干茶一斤价格1200元左右。
丁国统说,夏茶有这么好的经济效益,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对茶农来讲,现在卖80元一斤的茶青,过去最多也只能卖四五元。而对茶商来讲,过去夏茶做成绿茶最多卖五六十元一斤,现在却能卖1000多元,售价提升近20倍。“在新昌,过去夏茶都是没人要的,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啊。”丁国统信心满满地说,现在绿茶、红茶的QS标志、条形码已到手,产品包装正在制作中,预计本月下旬红茶就可上市销售。“今年计划生产名优红茶1万公斤左右,明年争取突破两万公斤。”
会算这笔账的,当然不止丁国统。在玉龙茶厂的李亚根眼里,制作红茶,不但是“低本高利”的生意,还是企业踏上规模化的必经之路。“只要有销路,赚钱那是肯定的,因为成本比绿茶要低得多。”
李亚根说,他们厂生产的“平水日铸”,每斤售价大约在七八百元左右,因为是春茶,必须要使用芽茶,茶青量少,成本很高。而红茶则可以利用大叶茶,售价也有五六百元一斤,但茶青成本仅为绿茶的几分之一。而如果用夏茶当原料,茶青成本更低,只需五六元一斤左右。
李汉兴说,在做红茶之前,绿茶的产量很难突破,因为季节短,过了4月份,基本上绿茶就很难卖了。而且绿茶要用芽茶,采摘成本高、产茶量少,茶叶生产量受到制约,很难提升。而红茶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销售,而且茶青叶大一点也没关系,因此产量和销量都可以突破。
“今年估计红茶能做4000斤左右,绿茶大约2000斤,如果这两种茶叶一年能做一万斤左右,企业的日子就很好过了。”
拥有150亩茶叶基地的张寿南是上虞茶农,从事茶叶种植已10多年,提及“绿+红”模式,禁不住喜上眉梢。多年来,他的夏秋茶都是丢弃不摘。去年,绍兴会稽红股份有限公司来到他们村,考察了他的茶叶种植园后,他说,表示要收购他的茶叶,这让他大喜过望。通过夏秋茶的利用,自己每年能多出10万元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