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春风村:新农村建设让穷山村变聚宝地
春风村的蝶变
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地处筠连县城东北,距县城6公里,全村共有农户187户人口829人,面积5200亩,耕地4000亩。春风村海拔600多米,属喀斯特地貌,是一个石漠化的山村。2005年前,该村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其土壤瘠薄,资源缺乏,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15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元。但是,该村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奋发有为,自2005年以来,该村群众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春风村最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400元,2012年增至1.26万元,6年翻了两番多,并超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06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6.8%。该村以水果、花卉、茶叶为主导产业,并成立了李子、茶叶、花卉三个专业协会,解决了农民产销难题。同时,以“春赏花、夏品果、秋闻香、冬尝凤”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也是春风村农户的一大特色收入渠道,春风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了城市居民向往、当地群众致富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胜地。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6年来,春风村修建环村水泥路7.8公里,组道公路5.6公里,便民路12公里,公路形成大中小3个环线,修建人畜饮水池11口,沼汽池136口,基本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家家用沼气”;电话普及率从5%发展到100%,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户平2部,电视普及率100%,实现了网络通讯全覆盖。
整洁文明村庄建成。春风村在基层组织的带动下,实干苦干建设美好家园,深挖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将其融于农房风貌设计,着力打造别具特色的山村民居:春风村田家庆聚居点以生态茶园建设为着力点,打造“生态茶园农家”;春风村三块田聚居点以茶叶加工为基基础,打造“绿色茶坊人家”;春风组围绕生态李园,建设“春风圣景”。春风村先后获得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省巾帼文明示范村、“四川省最美乡村——熊猫奖”、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一个富裕、文明、幸福、祥和的新春风正在映入世人的眼帘。
成功经验
深入剖析春风村的发展变化历程,可以用“四个一”总结“春风经验”。
选准一名好书记——带活队伍。“强村背后有能人”。春风村能从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很大程度归功于选准了一名好书记、带活了一支队伍。2004年,王家元被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上任后,立即从抓自身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度、民主议事会议制度、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实施“三线双向人才培养”工程等形式,狠抓村干部队伍建设。2007年,王家元被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统筹调度所有村组干部,王家元在村干部中引入责任追究制,村里议定的工作分配下去后,实行倒计时制,制度很严厉,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跟着王家元干,我们很起劲”,现任村委会主任刘炳付这样认为。
建强一个好支部——引领发展。为抓村党支部建设,县委组织部对村党组织书记实行统筹管理,先后从部机关下派了4名业务骨干到春风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主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村党支部着眼“引领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引进“筠连县佛来仙居花卉园林有限公司”,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采取“支部引公司建基地带农户”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引导村民先后成立李子、茶叶和花卉苗木三个专业协会,并建立支部与协会成员的多项制度,把农村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和经纪人吸收进入协会,开展“三吸收三培养”活动(即把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经纪人和党员干部),促进了支部与协会、党员与会员(农户)的有机统一、相融互动。把规模大、效益好的党员种植大户和“陶然居”“刘家花园”等党员农家乐挂牌为“党员示范户”,实行“1+X”结对帮扶,组成“致富联合体”,开展“三比三看”(比技术,看谁种养效益高;比规模,看谁带动能力强;比奉献,看谁扶助人员多)主题竞赛活动,起到了组织牵引、党员示范、联动致富的“链式效益”。
探索一条好路子——富民兴村。拥有5200亩的春风村,石漠化面积就占据了1/3。被环境学家称为“地球癌症”的喀斯特地貌,让春风村很难种植粮食。近十年来,该村群众一直在寻求产业致富的路子,在经过发展蔬菜、雪梨等多种产业尝试失败后,2005年,村支“两委”请来市县专家实地考察,发现该村独特喀斯特地貌的石灰石具有很强的聚热功能,非常适合发展李子产业。于是,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决定在环境最适合的春风组大规模栽种李子。村民有畏难情绪,村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给村民算经济账,并动员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几年过去,春风村的水果、茶叶、花卉三大产业竞相发展,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弘扬一种好精神——凝心聚力。“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创业功夫做到家,石头缝开致富花”;“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正富”……凝心聚力,春风人用汗水谱写了一曲攻坚破难、艰苦创业的时代之歌,创造了“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2005年,村党支部提出“宁愿苦干,不要苦熬”的口号,号召党员、干部、民兵带头,群众人均集资200元,每户每天出工一人,打响了公路建设的攻坚战。历经三个多月便建成了一条长3公里的村道公路。2006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春风村召开,春风人借助“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这一大好政策,再次掀起修路高潮。那里,春风村常年缺水,春风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修池蓄水,大兴水利设施建设。面对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春风人不信天命,顽强拼搏,改造环境,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经验和启示
春风村在村支两委带领下,敢于突破,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其发展经验对于推进条件艰苦地区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找准“特”色,是艰苦地区“思变”的观念引擎。一般来说,条件艰苦地区往往资源贫乏、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缺乏农业竞争优势。剖析春风村的发展之路,其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自然秉赋,善于变资源“劣势”为比较优势。春风村的满山石头不适宜于一般的农作物种植,但岩石所具有较强的聚热功能可以促使李树糖分聚集,使李子色美味佳,这是它的比较优势。春风村干部群众选择在漫山遍野的石头缝中规模化栽种李子,突出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优势特色农业转变。在此基础上,春风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通行条件,打开“山门”,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进而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创建农产品品牌、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业效益大大提高,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
强化“带”动,是艰苦地区“蝶变”的关键环节。“强村背后有能人”。春风村能从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很大程度归功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就是一位很有头脑、见识的基层干部,2004年当选为村主任后,他提倡“宁愿苦干,不要苦熬”的春风精神深受群众拥护。带领群众修公路,自己出资5万多元;带领群众找水源、修水池,身先士卒;发动群众大栽李树,改良品种,身体力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多产业,拓宽农民致富途径。
激发“创”业,是艰苦地区“求变”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解决艰苦地区“三农”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重要的是充足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自己双手和聪明才智,这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春风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从发展李子到培育茶叶、花卉,从修路到引水、建池、建房,从规范农家乐到举办李花节、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都是一步步“创”出的结果。实践证明,春风村民富村变,正得力于村支两委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时代精神,以人文精神为支撑,加之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上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了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构筑了条件艰苦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有力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