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计到致富 毕节茶叶产业带富百万茶农
这里,北回归线穿过,海拔从几百米到几千米,形成了低纬度高海拔的立体生态环境;这里,郁郁葱葱的茶树漫山遍野;这里,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天然基因库之一;这里,地处北纬27度产茶黄金纬度带,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产区,蜿蜒在云贵高原莽莽乌蒙大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从“生计”到“致富”的嬗变
茶农说,做梦都能笑出声来!
“别看就是一片茶叶,它可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呀!”
刘齐香是毕节金沙县清池镇大坡村村民,2004年以前,他家的10亩荒山由于无人耕种,长期成为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2005年,金沙清池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在清池镇大坡、大坝和鹿仔楼三个村发展基地,以农民用土地入股和以租赁土地等形式发展有机茶叶生产基地2000亩。刘齐香原来的10亩荒山如今已变成了“绿色银行”。
“就靠茶叶,我们全家每年有两万块钱收入,也有能力供孩子上大学了,家里电视、冰箱,什么都有了。现在,做梦都能笑出声来!”刘齐香如是说。
近年来,毕节市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茶农与市场连接起来,做大做强贡茶品牌,带动一方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清池茶叶专业合作社是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充分带动周围群众脱贫致富,该社先后在清池镇大坡一带发展有机茶3000亩,带动2000多家农户发展茶叶6000多亩。
毕节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自古以来就是山区群众的谋生手段之一。勤劳的乌蒙山区人民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凭借着从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智慧,创制出不少享有盛誉的名茶珍品。收录于《中国茶经》的海马宫竹叶青茶曾为明代贡品。刘齐香的祖辈们哪里想到,茶如今已从他们当年谋生的手段变成了后代致富的工具。
现在,茶产业不仅是毕节区域性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数百万茶农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毕节山区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毕节市农委党组书记阮仕君给出了这样的数据,2012年,全市100万茶农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的为4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0元……茶叶,在毕节有着其他作物和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助力茶农致富之路
一片小茶叶,咋富了茶农腰包?
小小一片茶叶,为什么能实现茶农致富的梦想呢?毕节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玉平说:“这与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产业不遗余力的投入分不开。”去年毕节各级政府整合各类资金近2亿元,仅市政府每年就拨出专款3000万元扶持茶产业。
“补贴茶农种茶是最直接的方式”。毕节市农委党组书记阮仕君告诉记者,每年市政府都要拿出一笔资金补贴茶农,采取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直接补贴,主要是鼓励茶农用退耕的坡地种茶,种植一亩,补贴300元。间接补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苗补,主要补给提供茶苗的公司,政府通过这些公司推广良种,茶农买茶苗,一律按半价付款,另一半由政府埋单;二是通过补贴茶叶企业惠及茶农,在毕节市,如果茶叶企业想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必须带领茶农一起致富。
除了资金的扶持,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民生产加工技术的培训,先后培训了数10万茶农,提高了茶农种植管理和初加工能力。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为了减少农民种茶的风险,毕节市把“企业+基地+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在茶区推行。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不仅让农民当上了“地主”,降低了市场风险,又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就业,增加了的收入。
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一条6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和17个万亩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分布在毕节各个茶区。事实上,大户带动的效应是巨大的,目前,毕节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0万亩,惠及100万农民增收致富。
在毕节市的纳雍、金沙、大方等主要产茶县,一大批以大户、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生力军,他们带动村民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毕节茶产业发展中创新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在金沙县清池镇,贵州神峰茶业有限公司任希鹏冒着细雨,带领记者参观了在该镇回龙湾、马道子一带建设的1000余亩有机茶园,仅这千余亩茶园就带动了当地两个村的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三番。在大方县安乐乡海拔1800多米的山顶上,来自四川的房开商代仁品向记者兴奋地介绍说,他来到贵州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新建设了1万多亩茶园,总投资已经超过3000万元,代仁品计划在安乐乡发展1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纳雍县茗山国际产业公司总经理李扬清,关闭了自己的煤矿,开始发展茶叶茶产业,一年内投资500万元种植了3000亩茶园,成为了纳雍县的第一种植大户。
“大户带动是当前毕节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推动效应。”毕节市农委党组书记阮仕君告诉记者。
“如今,茶叶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毕节市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阮仕君高兴地说。
政府引导、种植大户示范、专业合作社带动和龙头企业拉动的毕节发展模式,正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特色突出的茶产业发展格局。 (原题《毕节:一片小茶叶带富百万茶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