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茶再调查:茶叶市场还有多少品牌在挣扎

发布时间:2013-05-30 11:49:16 来源:黄石日报  编辑:梁坚义 张瑾 
    福建茶叶网5月30日讯:这是一个关于“丢奖杯”的故事。

  几年前,阳新龙港金竹尖茶场引进一个外地老板。签下协议后,这名老板果然出手“阔绰”,一次性投资1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制茶机械。

  就在茶场庆幸招进“救星”时,半年后老板却突然失踪,场里放着的一个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奖杯也不知去向。

  后来,场里人到浙江、武穴等地寻访,结果是人不见身影、物不见奖杯,市场上却屡屡出现套牌的“金竹云峰”茶。

  “假老板坏事、套牌茶害人。”讲起这个故事,金竹尖茶场的张远明仍心有余悸。

  奖杯没了、茶场荒芜、产量减少、市场不保,茶场艰难坚守着金竹尖山腰上那不大的茶园和两个茶叶批发部,苦苦期待着“华丽转身”。

  阳新龙港金竹尖茶场曾经辉煌过。其生产制作的“金竹云峰”茶曾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获得过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中国文化名茶”称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和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如今,金竹尖茶场想在黄石市区办个销售点的念头早已灰飞烟灭,拓展市场无力可为。

  不光是“金竹云峰”茶这个品牌遭遇这种悲哀,阳新县综合农场新塘大队生产制作的“新塘春”龙井茶也是如此。

  “新塘春”龙井茶曾获全国“陆羽杯”茶评一等奖、湖北省茶叶博览会特等奖。产品销至浙江、武汉、黄石等地。如今产量下降,品牌不响,在市场上苦苦挣扎。

  黄石品牌茶失去的还不止这些。

  就在上月初,湖北茶叶产业十大“品牌茶、特色名茶、成长型企业、茶业企业家、茶业科技工作者、高级制茶能手”光荣榜发布,但黄石无一席位。

  尽管黄石是个工业城市,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石的茶叶生产在全省响当当。除上述两个品牌外,阳新特产局茶场试验场生产制作的“白浪剑春”绿茶也多次夺得湖北省名优茶金奖或银奖。大冶灵乡镇大王山林场生产制作的“翠珍珠”毛尖茶还获得过湖北省“鄂茶杯”金奖。军垦农场的“石良山”毛尖茶获得过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绿色证书。

  还有大冶太婆尖林场、黄坪山林场的“太和云雾”茶、茗山林场的大红茶、金牛茶场的茉莉花茶、龙井茶、碧螺春茶在市场上均占一席之地。如今,这些品牌茶在市场上踪迹全无。

  西塞山区大汉口茶市彭氏茶业老板认为,造成黄石品牌茶惨淡经营、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是黄石的品牌种植茶规模小、经营零散,没有形成产业化,导致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

  “品牌保护也不力!”阳新特产局办公室主任柯贤金说,一些茶场重创牌,不重保牌,结果是品牌质量低劣,消费者不买账,最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随着经营体制变更,种植面积减少,军垦农场的“石良山”毛尖茶用的是“金竹云峰”茶牌子;大冶大王山茶场将原来的“翠珍珠”毛尖茶推倒重来,创出大王山“灵香溪玉”茶;大冶太婆尖、黄坪山林场将原来的“太和云雾”茶整合为“圣祖剑春”茶。

  网友“TANLIESHA ”在东湖社区跟帖认为:黄石茶叶质量还是不错的,有实力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面对当前全国茶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黄石的品牌茶如何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阳新特产局办公室主任柯贤金说,品牌是知名度、是市场占有率。因此,做强黄石品牌茶不光要在加快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上探出新路,还要在品牌保护上加强品牌的管理与监督,避免出现“一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悲剧。

  大冶黄坪山林场茶场负责人黄秋生与黄石市农业局蔬菜办主任梅再胜的设想不谋而合。他们认为,要对品牌茶形象进行再规划、再塑造,加快品牌茶营销。通过品牌茶的生产和加工,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模式,让游客在采茶、炒茶、品茶、购茶中认识、了解和熟悉黄石的品牌茶。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