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红山镇壮大茶叶产业 层层淬炼只为好茶
好山好水出佳茗
陪同采访的工作人员小玲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红山镇森林覆盖率达89%,地处高寒山区,辖区内平均海拔500米以上,而且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红山境内,这些对于孕育好茶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悉,红山镇历来因盛产白毛茶而闻名省内外,境内烟竹、鱼皇、小楣水三个村是茶叶专业村,尤其是高坪自然保护区周围10多个自然山村,都是红山白毛茶的原产地。“这里山高雾漫、气候湿润、蒸腾量小、空气中负离子成分高,使得茶叶枝嫩性强,昼夜温差大及漫射的紫外阳光特别有利芳香型茶叶的生长。”小玲如是说。
优中选优育好种
经过近1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红山镇政府后面的一个茶园。在每个茶带中,都立着一些小牌子,上面分别写着“丹霞20号”、“丹霞15号”……这些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茶园负责人李助明介绍说,该茶园是白毛茶良种繁育基地,除了种茶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育苗。曾有一段时间,由于粗放式生产,红山镇茶树品种老化、单一,茶叶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红山镇委、镇政府组织种茶专业户外出考察学习。“通过专家的指导和自己的钻研,我镇茶叶生产转为以改良茶树结构为主,开展以优质茶种为母穗进行‘嫁接’及利用无性系苗木改造老茶园为主要栽培模式,茶叶品质得到迅速提高。同时,镇党委、政府通过县农业部门,及时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农大合作与联系,研制并推出了”丹霞1号、丹霞2号“两个新品系。这两个品系制成的成品茶香气浓郁稳定、经久耐泡,而且适合制成绿茶、红茶等多类茶,受到市场的欢迎。
李助明表示,今后将继续以基地为载体,进行“品比”对照试验,从中选育更为优良株系以备产品更新换代之需,为茶叶生产增添后劲。
精益求精制好茶
为了解鲜嫩的茶青是如何制成风味独特的干茶,记者随后走进了该镇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该社负责人谭宗志向记者介绍说,茶青要制成干茶要通过摊晾、杀青、揉捻、提香、烘干等工序,不同的茶还有不同的工艺。“我们有好的茶青,如果没有好的制茶技术,也无法制出口感好的茶叶。”为此,谭先生曾经到福建的茶厂打工,学习制茶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社研制的丹霞功夫、丹霞银毫、丹霞普洱等一系列产品不仅多次获奖,最重要的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热销韶关和珠三角等地,产品供不应求。“上月春茶还没上市就早已被预定,不愁销路,所以现在社里茶叶只有很少量的存货。”谭先生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该镇党委书记谭家琪告诉记者,为了壮大茶叶产业,红山镇通过出台奖励措施等政策,积极引导茶农在精心管理上下功夫,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制茶工艺、提高制茶技术。同时,相继引进丹霞天雄茶叶有限公司、丹红一号、丹山红茶厂等制作加工企业,培育个体加工大户三家,逐渐把茶叶加工由原来的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型,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在一系列的举措带动下,红山镇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多亩,总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当地100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