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调结构 “小茶叶”长成“大产业”
在北马套村,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肖淑荣掰着手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茶叶第二年可有收益,第三年可收回成本。一亩茶园的收入可抵上种植粮食作物的6—8倍。北马套村处在泰山脚下,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污染少,土壤气候适宜茶叶生长,茶叶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万德镇,以北马套村、坡里庄为核心区域、通过转租承包、土地流转发展茶叶种植的就有坡里庄、万南、张庄、大韩、拔山等七个村,土地流转近千亩。据统计,全镇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0多亩,其中白茶1600亩。
万德镇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借助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转租承包的方式,使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逐渐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北马套村茶叶种植基地、合作社社员和农户投入近百万元,为茶叶扣上大棚。山东立泰山茶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茶叶清洁化加工厂,目前该厂的茶叶炒制加工设备已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形成了收购、加工、包装、储藏、销售一条龙,茶农不出村就可点钞票。
为保证茶叶质量,南湖玉露、立泰山、玉树春、莲心雪芽等公司,引进乌牛早、福建大白、鸠坑、安溪白等系列新品种,打破南方茶在北方“水土不服”的说法。北马套村茶叶种植基地推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采茶标准、统一收购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大力推广施用农家肥、复合肥、牛粪、鸡粪,化肥施用不超过年施肥量的20%,建起六个大型沼气池,推广生物防虫、物理防虫技术,并对茶叶加工环节全程监测,形成无公害产出,标准化生产制作。此外,立泰山茶业公司还建起了200平方米评茶室、品茶室和采摘娱乐园,将茶叶产业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在万德镇万南村,新规划的120亩土地正在开沟施肥种植“安溪白”。种植规模扩大了,基地也随之不断壮大。马套、坡里庄、拔山、大韩逐步成为标准化茶叶种植生产示范区,小茶叶真正变成了响当当的大产业。
万德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解放了农民,也为茶企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集聚效应凸显。“立泰山”、“灵岩绿”被认定为省、市级著名商标,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万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盛利说得好,“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那就是要转变观念,调整种植结构,什么划算种什么,在山坡地上发展茶叶种植确实是一条富民之路,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