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提升发展茶产业现场会日前召开

发布时间:2013-04-11 18:02:27 来源:丽水农业信息网  编辑:佚名 

福建茶叶网4月11日讯:4月8日,丽水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提升发展茶产业现场会,总结提升全市发展现代茶产业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分析形势,理清工作思路,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丽水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饶鸿来主持,丽水副市长任淑女、浙江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徐云焕副局长作重要讲话。

丽水市是全省乃至全国产茶大区的,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茶叶的功能,共谋新发展,已引起全市广大干部、茶农的关注的主题。近年来,全市各地立足稀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突显地域特色,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共识形成,加以重点扶持和培育。2012年,全市茶产业总产值21.73亿元,茶园平均亩产值514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5%,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其中松阳9.12亿元产值位列第一,遂昌3.8亿元排名第二,紧随其后的缙云、景宁、莲都、龙泉4个县市区,产值均突破亿元大关。

通过10多年努力,丽水茶产业发展在全省地位明显攀升,从第六到第三,进入第一方阵,做法概括为“五化五抓”:以品种无性化为基础,抓良种。通过新品种选育推广,母本园基地建设,无性系良种繁育,良种基地开发,实现茶产业优质高效。以品质生态化为前提,抓良法。通过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培训,茶厂优化改造,“丽水市生态茶”认定,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申报认证(定),促进生态有机茶生产技术全面实施。以生产标准化为保障,抓规范。通过制定18个茶叶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品质,实现茶叶生产从苗木、栽培、加工、销售全程标准化。以产品品牌化为关键,抓竞争力。通过引入茶文化和CI形象策划,发挥产地环境优势,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打造丽水特色茶叶品牌,基本形成“一县一品”格局。以经营集约化为纽带,抓主体培育。通过发展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设外地销售窗口,建设本地茶叶交易市场,形成“种、制、销”相融合,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

会议认为,当前丽水茶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是从国内茶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茶产业发展将迎来“三个时代”:即茶产值超过2000亿甚至3000亿时代,茶叶年人均消费突破1千克时代,人人学茶艺时代。二是从省内政策机遇来看,茶产业作为我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去年出台了《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142号)文件,重点扶持茶产业发展,提出到2015年,全省实现茶叶第一产业产值、精深加工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 180亿元、100亿元和600亿元,名优茶集中加工比重达到60%的目标。三是从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实际来看,结合《关于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茶产业作为最有特色、最有潜力、最有基础的主导产业,2012年产值占市农业总产值11.5%,增幅18.1%,是农业总产值增幅速度的2倍。未来茶产业的支柱地位和辐射效应还将进一步突显。四是丽水市茶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发展短腿,具体表现在:科技贡献率有待提高;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集中度较低;产业链整体偏上游,下游产品缺乏等;整个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会议强调,丽水市要进一步深入谋划,依托资源、地理、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优势,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明确以“浙江第一茶叶产能大市”为奋斗目标,以“中国绿茶第一市”为产业愿景,至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5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46万亩,产量3.5万吨,全市茶叶第一产业产值、精深加工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25 亿元、10亿元、100亿元。积极培育“三区一中心”,世界绿茶特色产区,中国生态绿茶优势区,多茶类开发实践区,中国绿茶交易集散中心,构建浙江最具成长性的茶叶产业带,实现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转变。

从企业和市场主体角度努力,主要做好四个转型升级:一是产品转型,升级竞争力。通过生产的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提升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通过包装的专业化和科技化提升茶产品的精神性、文化性和商品性,通过“一价制”提升茶产品的品牌性。二是通路转型,升级销售力。在巩固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开设各类专卖店、超市专柜等,配备专业的导购人员,提升销售通路的形象和专业性,迎合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需求。实现关系销售向市场销售转型,礼品化向市场化升级。三是品牌转型,升级生命力。精神和理念是品牌最核心的内容,要有树立大品牌的视野和高度,从精神、情感和文化的方向深度挖掘茶叶品牌的内涵,对茶叶品牌的规划、建设、传播、发展进行全程和全面的整合及提升,并实现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区域效益最大化目标。四是服务转型,升级软实力。通过营造卖场气氛,提升茶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的专业性、情感性和文化体验性。

从政府部门做好服务和引导方面努力,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选择前提下,行政手段适时恰当地拉动,增强企业发展自信和自觉。

一是明确转型升级目标。茶产业转型升级是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的高度化、全产业链化,最终发展为现代茶产业,这是规律,必须清醒认识,并自觉遵循。

二是拉长产业链。贯彻落实农业部“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产业政策,和省政府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产业要求,茶产业产量的增长从依靠扩大面积转为依靠提高单产,茶产业效益的增长从依靠增加产量转为依靠提高质量,茶产业空间的拓展从依靠发展名优茶转为依靠延长产业链和产品多元化。其中,重点是茶深加工和茶文化创意两大产业链拓展。

茶叶精深加工是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精深加工可以有效解决丽水市夏秋茶利用、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延伸茶产业链,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当前应主攻茶叶新产品开发,加快多茶类发展,在巩固中国绿茶优势产区地位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发展乌龙茶、红茶、乃至黄茶等多茶类生产。

茶文化创意要注重内涵开发利用。茶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属性,它既是农事现象,又是文化产业。要深度挖掘茶文化的观赏、体验、养生的价值,结合休闲茶庄(茶园)、农家乐综合体、养生福地建设,开辟观光茶园、茶家乐、茶乡游等,增加产业发展增长极。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让茶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让全社会都来了解茶文化喜爱茶文化传播茶文化,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将“整合资源,培育市场主体”列为提升发展茶产业的重中之重。

一要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鼓励茶企业依法依规使用宜林荒山荒坡,建设茶叶生产基地,引导茶园土地向大户、茶企业流转,实现规模种植。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的茶叶园和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破解茶企业落地难。支持建设现代化茶叶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要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技术和服务的主导方向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无性系比例,推进种植良种化;推广缓释剂型氮肥,维持茶园生态平衡,推进生产低碳化、生态化;创新生产工艺,保持绿茶生产优势,推进产品多样化;延伸产业链,开发终端产品,推进加工精深化。当前,重点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名优茶机采、连续化加工和茶园防霜冻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茶产业成果转化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茶叶科研、教育,健全基层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

三要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和推广。深化茶叶区域品牌整合,加强区域品牌服务能力建设,以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在配合全省“浙江绿茶”全球推广计划和各县(市、区)“一县一品”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浙江绿茶--丽水香茶”等形象定位。完善“母子品牌”运作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

四要加大市场环境优化和投入。完善茶叶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对茶产业的拉动作用,大力支持茶青、茶干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服务和物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茶叶流通体系。重点完善松阳浙南茶叶市场、遂昌龙谷名茶市场、缙云茶叶市场等产区市场功能,积极培育新兴产区市场建设。五要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建立和完善茶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操作性,对茶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贷款的支持力度,重点是用地支持。建立健全公共平台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茶农、茶企、茶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配套服务。

会前,与会代表考察了新兴镇万亩高效生态茶叶基地、振通宏茶叶有限公司、浙南茶叶市场等现场。会上,松阳县政府、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龙泉阳光农业公司结合自身特色工作,分别就茶产业全产业链、茶叶精深加工、招商引资等工作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

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成祖、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邢志行出席会议。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农业局局长和分管局长、茶叶科站负责人,全市茶产业重点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市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有关部门负责人,茶叶龙头企业代表,丽水首届茶王赛获奖茶王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