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制红茶 碧螺茶农谋划转型“红绿配”

发布时间:2013-04-04 10:40:12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陈秀雅  
     福建茶叶网4月4日讯:摇一摇,抖一抖,1公斤新鲜的碧螺春青叶均匀地撒在直径1.2米的圆筛里,开始进入红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萎凋。“明前茶青制成的绿茶细嫩,制成红茶同样品质很好。”昨天下午,在苏州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村民周成业家里,从福建请来的红茶专家——国家高级评茶师、茶叶加工高级技师陈安邦,向碧螺红茶这个“后起之秀”跷起了拇指。

    身在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核心保护区内,周成业和村里1000多名茶农一样,以茶为生。从19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学制茶。“在中国绿茶阵营里,碧螺春当属‘头牌’。”但“吓煞人香”的自豪感,很快在骨感的现实中变成“愁煞人苦”。

    扳着手指算笔账——家里总共10亩茶园,每年平均亩产不到7.5公斤干茶。“明前碧螺茶价虽高,但产量低,还要受采摘期过短的限制。”周成业说,最重要的是,碧螺春绿茶还受到保质期只有三四个月的羁绊,“碧螺春名气再大,其实并不能与发家致富划等号。”

    能否在炒制碧螺春绿茶的同时,改变制作工艺,寻找另一种“吓煞人香”?周成业想到旧时茶农自己喝的茶——在炒青过后再摘青叶,经暴晒后用土法加工。2007年,周成业在恢复土法技艺的同时,又专程赶到“金骏眉”的原产地拜师学艺。去年清明前,他拿出特级碧螺春青叶,试制了600多公斤碧螺紫金红茶,赢得了市场认可。“红茶的刺激性小,养胃护胃,迎合了现代人注重健康养生的需求。”摸清了市场背后的原动力,周成业请来了“金骏眉”制作专家陈安邦,又注册了苏州御茗茶业有限公司,将主打品牌“紫金红茶”申请注册商标。“苏州碧螺春红茶的香味中混合着果木香,这在红茶中相当难得。”昨天,忙着炒制红茶的陈安邦说。周成业则告诉记者,到昨天,他家已经炒出200公斤左右的碧螺紫金红茶。而这些,大多已被市场嗅觉灵敏的经销商“认领”了,“和以往相比,今年至少能增收15%以上”。

    现在,洞庭东西山处处“红茶”飘香。“碧螺春制红茶,避免了大量优质青叶‘老死’枝头,不仅延长了春季茶叶的上市时间,延伸了现有的碧螺春产业链,更有助于茶农增收致富。可以说,洞庭碧螺春‘红绿配’是茶农在转型升级中华丽的转身。”吴中区农业局局长刘龙俊说,目前,他们正筹划为碧螺春红茶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并注册统一商标,合力打造出洞庭碧螺春的新名牌产品。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