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将聚焦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培育“大茶业”集群
茶业面临高位突破的新课题
记者:2012年,安溪茶业以101亿元的涉茶总产值完美收官。如今,已经迈入2013年,请问这一年的茶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新形势?
陈文聪:当前,茶业迎来4个从来没有过的局面:安溪铁观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高;茶叶市场的竞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激烈;人们对生态健康的重视程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安溪县委、县政府对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在高位运行的安溪茶业,2013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高位突破,是安溪茶产业面临的新课题。
2013将加速“六化” 培育“大茶业”集群
记者:多年来,安溪茶业一直稳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并赢得了众多荣誉。2013年,安溪茶业有什么新的发展目标?
王金章:2013年,安溪茶业将向着建设现代茶业强县、打造中国大茶都、培育国际化大品牌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安溪将按照“跳出茶叶做大茶产业、跳出安溪铁观音做大中国茶都”的“两个跳出”战略思维,坚持“放眼国际、兼纳百茶、固本培元、抢占高端”的“十六字方针”,加速种植集约化、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产业集群化等“六化”进程,持续提升茶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要如何加速“六化”进程?
王金章:今年,将围绕“质量管控如何到位,品牌营销如何提升”这一主线,实施“万千百十”茶业提升工程,建设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创建中国茶叶全产业链建设示范区,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建设中国茶业义乌城,打造现代茶企“航母编队”,培育发展“大茶业”集群,提升茶文化软实力。
记者:能谈谈如何培育发展“大茶业”集群吗?
王金章:我们依托茶都、茶博汇、茶博园等重大项目,培育发展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化创意设计、茶叶综合贸易业、茶文化旅游和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六大配套产业。
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步入“深水区”
记者:在2013年的茶业工作中,安溪会呈现哪些亮点?
陈文聪:从2000年的茶文化营销,到随后的品牌营销,如今,安溪茶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的关键阶段。2013年开始,安溪茶业将会进行诸多创新探索,包括茶园网格化管理、建设品牌广场、打造一批名山名茶、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继续探索茶叶拍卖交易等。
记者:能具体谈谈今年茶业发展的新探索吗?
陈文聪:在茶园网格化管理方面,首先,学习推广法国葡萄酒产区分级制度,对全县茶园按照国家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划,根据一个基地一个规模经营主体(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一个编码的原则,进行基地编码管理,实行网格化管理。其次,探索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建立自有基地、协作基地等形式,与茶农、产茶村建立产地利益共同体。再次,在条件成熟的村、角落,按照基地编码试行产地证制度,政府予以强力推介,提升形象,拓展市场。
同时,我们计划设立安溪铁观音品牌广场,主要目的是通过建设品牌广场这一载体,运用产地政府的强制力和公信力,打造信得过的产品,将安溪铁观音与假冒伪劣产品区隔开来,“前导后逼”企业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从基地到终端的质量管控体系。
在打造名山名茶方面,安溪将探索在茶叶主产区遴选一批历史积淀深厚、生态良好的茶山,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高标准实施绿化,进行适当的景点建设,建设和推介一批“名山名茶”。将依托“名山名茶”,讲故事、讲环境、讲微域气候和茶品个性(不同山头因土壤、海拔、日照、温差、湿度等差异,往往会造成茶叶香气和口感的独特性),打造高端产品,提升产业形象。
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方面,今年安溪将启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强化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致力打造“企业+合作社(产、加、销专业大户)+茶农+基地”的产地利益共同体,加速推进种植集约化。
同时,我们将继续探索茶叶拍卖交易。在国际市场上,茶叶进口原料主要在茶叶产地通过拍卖的形式购买。但在我国,茶叶交易延续着传统“一对一”的“对手交易”方式,虽然灵活简便,但成本高,质量没有保证,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茶叶拍卖交易,茶都集团有过初步的尝试,今年,我们会继续探索、务求实效。
与“崩岗治理”相结合 茶园生态、经济 效益双丰收
几年前,安溪湖头镇山都村的村民裴水良,每年都在为小溪旁的茶园而担忧,因为这里一遇到雨天,就会暴发山洪,两岸的茶园经常遭受茶树被冲走等方面的损失。如今,随着小溪沿岸砌起整齐的石头岸,茶园田间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茶园里面也开始开挖排水沟铺设喷水设施,他不但不必担心茶树会被冲走,而且还欣喜地发现茶叶的品质上了一个档次。
记者了解到,这一变化得益于安溪县在崩岗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了解,崩岗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它是丘陵上由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在崩岗治理工作中,安溪县通过实施坡耕地茶园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增强茶园“保土、保水、保肥”能力,明显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一年来,共投入3167万元,完成治理面积3.45万亩,退茶还林300多亩。
5种模式 变崩岗为宝
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安溪水土流失一度较为严重,是全省七大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县份之一。对此,据安溪县水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现代山水茶都的发展定位,把崩岗综合治理作为全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坚持“植物与工程、治沟与治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崩岗治理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安溪总结出5种有效的治理模式,即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开发区、为生态旅游区、为经济作物区、为水保生态区和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崩岗治理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例如,为了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茶园建设相结合,达到水土保持与生态茶园建设的双赢,记者了解到,安溪县采取了修路、护坡、建设排水等设施。据蓬莱鹤前茶叶合作社社长刘荣土介绍,这里在建的生态观光茶园,后有水沟前面做埂,可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另外,茶园里还种黄花菜、龙眼、荔枝、柿子等,对水土保持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同为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虎邱镇洪恩岩生态茶园也按照“前埂后沟、坡改梯”的方式,对茶园进行改造,完善茶园的排水防涝体系。
梯壁种草既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也能做茶园肥料,引起了茶园管理者的重视。位于高海拔的虎邱双格片区高建发茶业庄园,为了能在梯壁把草种活,总共试验了20多个品种,花了不少的工夫。
“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茶园效益进一步提升
安溪在做好崩岗治理工作的同时,还深入开展“四绿工程”和“年百座茶山造林绿化”行动。其中,安溪大力推广的生态茶园建设备受关注,并促进了茶园经济效益的提升。安溪县水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茶园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茶园上方有乔木、中间种茶树、地上植绿草的三层空间结构模式。据悉,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增强保土保水保肥能力,保持茶园生态多样性,从而促进茶叶品质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