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30亿资金激发成都农业新活力
福建茶叶网1月20日讯:金融资本怎样进入现代农业领域?金融服务能否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的农民?昨日记者获悉,由成都市农委、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起草的《成都市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并启动实施,到2015年,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成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融资总量将达到30亿元并力争达到50亿元,推动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在开创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的同时,闯出一条金融服务“三农”的新路子。
融资创新:一台农机具也可抵押贷款
农业与金融资本缺乏对接,这是制约“三农”发展最大的瓶颈。农民用什么抵押贷款?如何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在此次的实施方案中,一系列融资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大胆创新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亮点:设施棚舍、订单收益均可获得贷款
银行发放贷款,必须要相应的抵押物来规避风险,但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抵押物少、价值不好评估,这是金融资本长期难以进入农业领域最根本的原因。在充分利用担保平台完善贷款信用结构的基础上,成都市将积极探索创新农业项目信用结构,因地制宜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今后设施棚舍、大中型农机具、水域经营权等都有望作为贷款抵押物,农产品订单收益、农业补贴收益、农业保险理赔收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等也可整合打包,发展各类权益质押贷款,同时还将尝试联保互保等多种信用贷款方式。这就意味着今后只要拥有一个高科技大棚、一台新型农机具甚至一季的收成,都有望换来急需的生产资金,广大农村曾经“沉睡”的生产要素将大大盘活。
亮点: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除了融资方式的创新,今后成都市在农业金融服务上也将更加完善和灵活。据悉,此次的开发性金融资金还将提供规划编制贷款,主导编制系统性融资规划,并积极开展“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以夹层融资、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农业发展。在开发银行内部授信规定及利率政策范围内,对示范区农业贷款给予优惠。
在此基础上,开发银行还将提供中长期和短期、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等各种期限、各种类型的贷款产品,主动为示范区涉农企业债券、票据等发行工作提供承销和咨询服务;通过融资租赁模式,满足大型设备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和其他融资需求;同时为具备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服务。
资金投放:七大领域将获重点支持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在于经营方式和科技支撑。《方案》中明确了金融资金将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包括高端种养殖业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各种经济组织发展以及开展龙头企业理财服务,“现代”和“高端”正是共同的特征。
亮点:高端设施将成支持重点
在农业最基础的种养殖环节,金融资本将围绕成都市粮油、蔬菜、生猪家禽三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配套设施、农机装备制造业、粮食仓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都将成为开发性金融资本重点考虑的对象。
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中,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功能区、新都泡菜食品加工园区、金堂竹篙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等园区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将受到关注,同时将推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配送等项目建设。
亮点:物联网让农产品全程可查
此次的金融资本还将对农业信息化进行重点支持,在金融的扶持下,覆盖全市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全域成都的农产品物联网都将逐渐搭建起来,在为成都农业进入全球化视野的同时,也让市民的消费更加安全、放心。
亮点:支持秸秆转化为饲料、建材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不仅关注农业提质增效,还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支持要求。借助金融的力量,成都市将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两大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今后,成都市农作物秸秆将用来转化为肥料、饲料、建材、能源,以农作物生产、动物转换、微生物还原为主的种养循环经济在成都市也将更加普遍。
资金运转:农民也将有信用记录
数十亿金融资金进入农业领域,怎样用好,用活,使之公正公平且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将搭建管理、操作、担保、公示及信用五大平台,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和正常运转,并从2013年起由市财政增加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加大对重点行业开发性金融贷款的贴息奖励支持力度。
亮点:农业职业经理人也可贷款
接下来,成都市将组建以市农发投公司、成都商物投集团和市小城投公司为主体的开发性金融融资操作平台,负责统借统还、批量承接开发银行信贷资金。在资金的投入方式上,将通过统贷、转贷和直贷等多种模式,使用主体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等。
亮点:组成“信用联合体”综合授信
担保平台由市农发投公司全资子公司市农担公司和市产担公司共同搭建,并创新涉农融资担保方式,今后,成都市将细分行业内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成“信用联合体”提供综合担保授信,银行向“信用联合体”内企业发放贷款,并鼓励开展农用地流转行为担保业务。
亮点:贷款全部上网公开
为了确保资金投入公开、公平、公正,成都农业信息网等相关网站将作为开发性金融贷款公示平台,接受社会力量监督。
亮点:农民也将有信用记录
和市民一样,今后成都市的农民也将有自己的信用记录,信用不良者将无法享受到金融贷款的扶持。据悉,通过成都市龙头企业协会、泡菜协会等农业企业的民间社会组织,成都市将逐步建立起会员信用培训、信用信息归集、信用评价、公示、奖惩制度。依托涉农金融结构开展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试点建设,为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农户和企业的基本信息、信用等级、贷款授信等内容都将纳入信用信息库统一管理,并逐步覆盖到全市农村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