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会名优茶类少 展会品位需提升
福建茶叶网12月20日讯:这几年来,全国各地举行着一场又一场的茶博会,不可否认,这种以茶叶为主连带茶具、包装、资讯等茶业产品的展会,确实是一个茶企与茶企、茶企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相互交流的平台。但是这种茶博会,不能广泛吸引众多名企名茶来参展,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名企名茶为何对这些茶博会提不起兴趣?茶博会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茶企和名茶来参展,真正成为茶“博”会?
名企名茶为何对茶博会不感冒?
上周,笔者在《茶博会上唱主角 黑茶意在混脸熟》一文(详见本报2012年12月12日46版)提到,纵观各个茶博会,基本都是黑茶在唱主角,其它茶类的企业和名优茶叶参展的并不多,原因是什么?笔者采访了一些茶叶界人士。
“赶集,就像乡下赶集一样。”南宁的一位经营名优绿茶的茶商直言。的确,很多茶博会不设门槛,只要你是做茶的,交钱了,就可以来参展,参展商和产品鱼龙混杂。很多经营名优茶的茶商都说,这样的茶博会,来参展花了钱花了时间精力还是小事,主要的是档次上不来。况且,名优茶一般都已名声在外,都有着自己较为固定的经销商和消费群体,也就没有多大必要在这种场合吆喝了。
收不到预期效果,也是名优茶类对茶博会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茶企携带茶叶参加茶博会,不图能在展会上卖出多少茶叶,但是必要的宣传展示效果还是需要的。有茶商坦言,参加过不少的茶博会,也就是在展会上泡点茶给观众们喝,表演一下茶艺,除了一些专业观众,大部分的观众只是来凑热闹。今年的南宁茶博会,组委会称,现场交易额逾6000万元,订单额突破1.5亿元。一位武夷山来的参展商说,其实这5天的展会,来参观的专业观众有多少,来洽谈的又有多少,大家都有目共睹,效果嘛,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展会组织者承诺的东西没实现,服务没做好,也是各茶博会常见的弊端。展会前,组委会都会说,本次茶博会规模是如何如何大型,届时,茶业大腕和记者将云集本届茶博会,媒体将大篇幅报道此次盛会。结果相去甚远。至于场馆的布置及其它相关设施没做到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更是司空见惯了。
茶博会如何吸引更多名茶参展?
一是要办精品茶博会。茶博会如果不讲质量只讲数量地盲目乱办,就不可能有效发挥博览会的功能,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茶业界专家和一些大型茶企认为,茶博会应当宁缺毋滥,各地区要对茶博会进行总体的规划,将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综合当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特点,集中精力和财力打造一些高档次的精品茶博会,适时适地举办,才能充分发挥博览会的博览与交易、推介与展示、推广与提高的作用,才能吸引更多的茶企和名茶来参展。
二是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现在很多的茶博会,不管是省级、还是市级,甚至县级,在名称上都喜欢冠以“某某国际茶博会”的字样,而实际上却只是邀请了几个外籍华人来参展就算是“国际”了。专家指出,真正国际化的茶博会应是有诸如立顿、唐宁等国际性的知名品牌来参展;有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世界产茶大国来参展;还要有像英国、俄罗斯、美国这样的茶叶消费大国来洽谈、采购,让国内的茶企在茶博会上能了解和学习国外茶企的先进经验,有机会接触外国茶商和消费者,让外国茶企和消费者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名优茶叶,这样,名茶名企也就乐于参展了。
三是茶博会的主办方要做好展前展中和展后的服务。
茶博会的繁荣,总体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吹尽黄沙始见金”,到最后,只有一些特色突出的精品茶博会才会慢慢地步入正轨,走向成熟。由此看来,茶博会的未来还是得走品牌之路,打出了品牌之后,就不再是“要他来”,而是“他要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