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生态茶叶 犍为县高龙村茶香一路奔小康
福建茶叶网12月15日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民居错落有致散布于青山绿水间。12月10日,记者驱车犍为县舞雩乡高龙村,沿着蜿蜒整洁的水泥村道,目光所及无不是绿影绰绰,茶香弥漫。
在记者赞叹美丽村庄时,村主任秦育华接过话茬:“细雨蒙蒙的天,雾气腾腾的山,这算人间仙境不?”顿时车内笑声一片。
高龙村平均海拔510米,系吉祥、金江、平安3座煤矿的采空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但境内山峦众多,温度、湿度适宜茶树生长。
踏着茶园石板小径,来到一小山顶部,置身齐腰茶垄间放眼四周:茶园漫山遍野,茶树青翠欲滴,茶香沁人心脾。
“高龙村有悠久的种茶历史。”秦育华说,“原来由于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又疏于管理,经济效益差,村民积极性不高。”
转变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村党支部组织13名党员干部先后多次到省内外茶叶主产区学习考察,从浙江、雅安等地引进名山131、福选9号和中茶系列优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聘请省、市、县茶叶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短短几年时间,建成5500亩四川省农业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茶叶产值达4100万元,纯收入2200万元,村民人均茶叶纯收入14000元,占人均全部收入的80%。今年茶树秋植刚刚结束,又新增加了800多亩。
“完全按照生态茶园标准建设。”指着“绿色防控试验区”的标识牌,秦育华告诉记者,“全村大力宣传和推广无公害种植,大规模实行"黄板"灭虫、"以螨治螨"等物理生物技术。”
说起生态种植,曾被派往四川农业大学进行过专业培训的秦育华头头是道:一个生态平衡的环境,一片富含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的土壤,再配合适宜的气候,就是构成优质茶园的基本因索;滥用化肥、农药,会导致土壤里有机质缺乏、微量元素不平衡、益虫被杀、茶叶品质受损等问题,进而又困扰茶业进一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他幽默地说:“俗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应该改为"靠山养山,靠海养海"。”
秦育华家今年又新植茶园8亩,茶园面积达30亩,年产值10多万元。问及纯收入,他笑呵呵地说:“生态种植,节约投入,品质提高价格提升,"一减一增",每一株茶树就是一个小小的"储蓄所"。”“这不仅只是收入的提高,更有意思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要从点滴做起,我们这也是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微笑中显得很自豪。
以生态茶叶为主导产业的高龙村,2009年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在高龙村的示范带动下,舞雩乡茶叶产业迅猛发展。今年,全乡茶叶种植规模达21800多亩,生产鲜叶1800吨,加工成品茶叶440多吨,农民人均茶叶纯收入4000元。
“高龙村得益于茶叶标准化生产,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今后,还要加快残次林改造,打造生态茶叶走廊,建设天蓝、地绿、水静的美好家园。”采访结束时,秦育华热情邀请记者再来高龙村做客,享受人间“仙境”。
高龙,满眼绿色家园美,一路茶香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