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茶产业要补文化课
福建茶叶网11月14日讯:“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是鲁迅先生多年前在一篇题为《藤野先生》文章中的文字。
如今,套用一下先生的说法:桃源的茶叶运往安化,便用精美的包装包了,摆放在茶叶店头,尊为“黑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大概,也是物以稀为贵罢。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人操作,进入市场,就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效果。以稀缺资源的姿态入市的,大红大紫,按常规常理出牌的,冷火清烟。
自古有云:高山云雾出好茶。其实不仅仅是桃源茶,石门茶、澧县茶都是好茶,常德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给茶叶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于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常德的茶叶先祖运用起来,似乎比当今的我们更得心应手一些。
历史上,桃源县的茶叶很有名,茶庵铺一线便是通往安化和云贵的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同时也是朝廷传递书信的官道,至今还保留着“郑家驿”、“新店驿”的地名。而沙坪镇在明清、民国乃至建国以后,都是邻近地区(桃源、安化、沅陵、溆浦等地)的茶叶市场集散地,整箱整箱的茶叶先从澄溪放排到沅江口的麦市,然后换船到常德、汉口,出口到欧洲、西亚。
石门茶就更了不得了。清朝末年,广东人卢次伦来到石门,被这里的奇山秀水所吸引,辟山种茶,取“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之意,创立“泰和合”茶号,所产石门“宜红”茶与安徽“祁红”、云南“滇红”被列入中国三大功夫红茶。二十世纪初,“宜红”出口英、法、美、俄,占全国红茶出口量的40%。
百度一下,“‘茶禅一味’源自夹山”的词条赫然在目。茶道始于中国,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据专家考证,“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石门县的夹山寺。宋政和初年,圆悟禅师在夹山寺亲书“茶禅一味”的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珍藏于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自此日本茶道盛行。 “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夹山寺的这道名偈,在日本的茶道场所,都用挂轴高悬着。被视为日本文化瑰宝的茶道文化,其根在中国,在石门。
凡此种种,再看如今的常德茶业状况,不得不让人生出些“流水落花”的感慨。反观安化黑茶,借一条茶马古道出发,几年之间,便成为继云南普饵之后的一匹黑马,其市场品牌价值与产品价格直逼普饵。自己有限的茶叶资源已远不够吃,只好把求援之手伸向仅一山之隔的近邻桃源。而桃源的茶农也乐呵,自己的原茶不愁卖,每年都能换回实实在在的钞票了。
这当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常德有如此好的原茶,怎么就没有在当今产生一个响当当的茶叶品牌?其实,从品牌塑造的原理来认识,任何成功的品牌都是靠文化支撑的。茶,更是这样。太平盛世,喝茶的人们,更多的是品文化。说得通俗些,这有些像旅游,有文化背景的旅游景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让人趋附如过江之鲫。而有文化背景的茶,与只强调自身品质的茶相比较,其市场认可度是大不一样的。
我们常说,文化是“软实力”。其实,市场规则下,“软实力”利用好了就是“硬实力”。常德如此深厚的茶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巨大文化宝库,多年来,常德茶业的发展,是不是缺少了对自身茶文化较为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张扬?今后,是否还需要有整合力量的其它举措?这是应该引起有识之士进一步深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