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茶豫茶香一片,分不清这山那山
福建茶叶网10月17日讯:柏园村位于大悟县三里城镇,与河南罗山县九里村、青水村,河南信阳市师河区杨岗村接壤。现有347户1360人。山地。主要种植茶叶。
村民汪良国:茶园越来越大,以后人工采摘是个大问题,要早谋划想办法。
村民汪坤:希望家乡做出更好的茶叶,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去。
但见茶叶不见柏
攀上黄龙寺山顶,沿山脊水泥路行走,两边风景大异。一边,茶园青葱,厢垄蜿蜒;一边,茶苗不足尺高,多有砂土岩石裸露。这青葱的一边,正是大悟县三里城镇柏园村。
“但见茶叶不见柏啊。”13日,记者与柏园村支书汪良云在山顶边走边聊。
“以前是茶叶也难得见。”
汪良云介绍,眼前这葱茏的茶园,主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此前,村里只有一家小茶厂小打小闹,做些粗茶。
柏园村山地连绵,平均海拔五六百米,温差大,云雾多,砂土质。“前些年种粮食,土壤冷清,2003年前,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村里负债50多万。”
2004年后,汪良云领衔的村委会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种植。不仅鼓励村民种,还引进15家茶企也来种。迄今茶园达到1.1万亩,7000亩已受益。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近8000元。
昔日的贫困村一跃而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打起茶来人满山
当地把采摘茶叶也叫“打茶”。打茶特别讲究时令,迟一天早一天,茶品质有异。
三组村民汪良国有茶园40亩,今年春上请了上十人帮忙打茶近一个月。
“吃住在家里,管一日三餐,备好草帽拖鞋,还包车接送。”茶农把打茶人当贵客。
今年的行情是,采一斤鲜叶35块钱,快手一天可采四五斤鲜叶,4斤鲜叶方可做成1斤茶叶。
汪良国家今年做了140斤茶叶,以每斤五六百元的价格出手。
清明到“五一”前后,是打茶旺季,今年有3000人左右同时在柏园村打茶。山头都是人,好不热闹,而打茶人近八成来自邻省河南。
“河南老乡勤劳,朴实,是我们这里的熟客。”
但打茶人手还是紧缺。两三年内,柏园村茶园开采面积越来越大,将需要四五千打茶人。为争抢劳力,一家茶企老板春节时拎着礼品给打茶经纪人拜年。
茶香漫过鄂豫界
沿村里的水泥路且走且停。
但见座座小楼或藏在山洼,或立在路边。水泥路比一般村里的路宽不少。秋阳下的茶园,葱郁养眼。仔细看,可见立在其间用于喷灌的水龙头。茶叶厢垄间,一条条小沟已经挖好。
汪良云说,村里早已路通水通。厢垄间的小沟,是按有机茶叶生产的标准挖成的,将施用有机肥料。路宽四至五米,是为正在谋划的乡村旅游作准备,目前全村已修通水泥路50多公里。
柏园村为参加新农保的村民再补贴10元。考上一本的大学生奖2000元,二本奖1000元。今年就有两个家庭领到二本奖。
“标准虽然还不高,但毕竟是我们自力更生的劳动成果,村民还是很受鼓舞。”汪良云说。
黄龙寺是柏园村小地名,历史悠久。虽然古寺已不在,但一棵1480多年的古银杏至今枝繁叶茂。
远,有故事可讲;近,有风光可赏。柏园村生机弥漫。今年29岁的汪坤从武汉一所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种茶,现已开辟茶园四五百亩。
“十多岁就开始喝家乡的茶,现在是一天也离不开了。”新一代茶农看得更远,多个茶叶品牌,应该想办法整合做大,把茶叶卖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茶香也漫到河南,邻村农民栽种的茶树已长到尺余。
假以时日,鄂茶豫茶香一片,分不清这山那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