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利贷压垮“茶之初”老板卷款跑路

发布时间:2012-10-15 12:31:17 来源:厦门日报  编辑:汪长福 

福建茶叶网10月15日讯:继本报昨天报道“厦门敏讯”老板被曝卷款跑路之后,又一起“跑路”事件爆发了——在岛内拥有三家门店的“茶之初”茶庄,其老板曾成标被曝四处借款后“跑路”。据债主统计,共有170多人借款给曾成标,本息金额高达6400多万元。目前,曾成标的三家茶庄已经全部关门,他本人也不知去向,警方已经介入此事。

当过民警,之后主动辞职下海,经营起“茶之初”品牌,今年还不到40岁的曾成标,一度是厦门商界的一个“传奇”。如今,他栽在了高利贷上。惊讶、感叹之余,这当中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思考。

背景

作为一个茶庄品牌,“茶之初”最大的特点在于大和全。其拥有滨北、湖光、仙岳3家店面,集茶叶卖场、体验会所、茶具艺品为一体,功能齐全,在业界一度拥有不错的口碑。

现场

店面遭哄抢  门口石雕都被搬走

“茶之初出事了”,今年10月10日,网友“花心村长”抢先在微博上爆料,并且预言“又一个企业将亡”。10月12日,该网友继续爆料称:“今日凌晨三点后,茶之初终于被一些有能耐的债主抢搬一空。”

 “你们先量一下尺寸,明天就来运走。”昨日下午,一名穿着时尚的男子,站在仙岳路“茶之初”茶庄的大门前,指挥两名搬家公司员工测量店门口的两尊大象石雕。此时,该茶庄大门紧闭。

“店里的东西都被搬空了,再不搬,什么都没有了。”男子显得既气愤又无奈。原来,他也是“茶之初”的一名债主。“今年9月28日,我借给曾成标7万块,说是五分利息,现在人跑了,什么都没有了。”男子从车上拿出借条,叹了口气,“我正好开了家会所,两只‘大象’可以放在店门口。”

昨日下午,记者走访了湖滨北路、湖光路以及仙岳路上的3家“茶之初”,这些店面单从外表装修上看,都很大气,不过现在全是大门紧闭。滨北店的大门边上,还贴着一张便条,通知曾成标有挂号信,但是“家中无人接收邮件”,落款日期为10月12日。

借债

       债主上百人  利息从2分飙到5分

170多人,6400多万元!这是部分债主初步统计的结果。债主说,今年10月11日下午,曾成标携巨款潜逃,之后便联系不上,至今下落不明。

债主阿兰(化名)和曾成标第一次见面,就借了20万元给他。“他的店看起来很大气,而且有3个,肯定是有实力的。”阿兰说,2011年12月初,一位卖茶叶的朋友向她提起曾成标,还说这个人很不错,手头上需要点钱,利息也挺高的,“当时有点贪,马上就去他店里了”。“他说借20万进茶叶,利息4万,借4个月就还”,当时,曾成标写了20万元的借条,扣掉利息后,阿兰马上借给他16万元。但是到了今年4月份,曾成标并没有如约还钱,在阿兰的一再催促下,他才分几次还了一些,最后还剩2万元没还。

当过警察,认识很多人,口才好,有能力,值得信赖——这是曾成标留给大多数债主的印象,也是他们愿意借钱的重要理由。

而据债主事后分析,曾成标夫妻俩涉嫌编造采购茶叶原料等虚假事实,以支付高额利息为诱饵,利息从初期的2分利,逐渐上升到后期的5分利,甚至在跑路前不久,还大肆向朋友借款七八百万元,然后消失不见。

手段

善于攻心 拿赝品字画做担保

曾成标,朋友们都喜欢叫他阿标,原本是一名派出所民警。2006年底,曾成标主动脱下警服,开始下海捞金,并且运用亲人熟悉安溪茶叶市场的优势,顺势在厦门开起了茶叶店。

“阿标很懂得别人的心思,还会讲很多甜言蜜语,甚至还玩古董字画。”说起曾成标的“攻心”计,阿兰深有体会。“我借钱给他以后,他知道我刚开公司,马上送茶叶、送茶几到我办公室,非常贴心。”

不过,曾成标献完殷勤后,马上又向阿兰提出要借钱。“说是要再借100万,然后说他有一幅八大山人的画,挂在我办公室很合适。”阿兰不放心,于是邀请一位书画专家一同前往。“结果专家在他店里,当场就说那幅画是赝品,我也就没有再把钱借给他。”

评价

曾用心经营品牌 借高利贷“走火入魔”

 “我觉得他还是有在用心经营品牌的,只是后来气候不好,想要做大的时候资金链却断了。”昨日下午,一位和曾成标合作过的业界伙伴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说道。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界人士认为,曾成标下海以后,其实是很有事业心的,而且做事很投入,当时在业界的口碑也不错。

该人士分析,2009年,曾成标用心打造包装“茶之初”这个品牌,销售业绩不错,还准备向周边扩张,“他的品牌运作思路没有错。”但是2010年开始,市场大气候不是很好,一些投资抽走后,曾成标开始用高利贷融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走火入魔了,最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去支付高额利息,直到资金链断裂。”

“不要因为他跑路了,就把他刻画成无恶不作的样子。”该人士在为曾成标打抱不平的同时,还反复强调,曾成标其实是借款一两千万,债主说的大部分是利息。此外,他还表示,曾成标的弟弟正在谋划一个“拯救方案”,希望继续运作“茶之初”这个品牌。

       债主戴先生说,事情发生后,数十位债主曾聚集在“茶之初”滨北店内,积极谋划成立一个“债主委员会”,并向媒体封锁消息,希望能够继续保持“茶之初”没出事的假象,然后再用茶庄的收入弥补债主们的损失。

      记者发现,“茶之初”3家店不仅已经全部关门,而且连店员也基本上散了。“老板还欠我们员工几十万的工资。”罗小姐说,他们几十名员工已经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其中十几名员工已经向当地劳动部门反映情况。

       显然,出现这种情况后,所谓的“债主委员会”也已经无法掌控局面了。而债主们也因此迅速改变策略——由“封锁消息”,立即转向主动向媒体“爆料”。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