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茶叶之路》在社旗县拍摄古代文化遗存
福建茶叶网8月4日讯:7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茶叶之路》行进版栏目组一行抵达社旗,拉开了古代茶叶之路河南第一站的拍摄帷幕。栏目组通过对山陕会馆、大升玉茶庄、广盛镖局、赊店酒厂等地的拍摄以及中俄体验者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背哥、三弦书、大调曲等体验,充分展现了“万里茶道”中转站社旗的悠久文化。
文化遗存呈现繁荣景象
如今的赊店镇,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走进赊店镇,瞬间便感受到了与现代都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气息,老房子前的架子上晒着衣物,老人们坐在树下悠闲拉着家常,茶馆内传出的婉转琴声把时光拉得更加悠长……过去的一些老字号和商业会馆等多设在老街上,它们似乎都在讲述着当年的辉煌。
当天下午,栏目组一到社旗县赊店镇,顾不上炎热的天气,立即兵分两路,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中。他们一组来到享有“中国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对金碧辉煌的琉璃照壁、巍峨壮观的山门、直插云霄的铁旗杆、大气磅礴的悬鉴楼等进行精心拍摄。导演汤文靖则带领着中俄体验者来到老街上的茶馆,细心地聆听当地民俗会会长徐东介绍社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以确定随后的拍摄进程。
究竟哪里能代表社旗当年在茶叶之路的辉煌?如何再现其当年的热闹和繁华?汤文靖和当地的专家学者们耐心地讨论着。“我想通过现在社旗的吃喝玩乐来反映出当时的商业气息。”汤文靖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当年各地茶商留下的文化遗存来呈现当年的繁荣景象。
“我只能用震撼来表达我的感受,一座小县城竟然拥有九座城门,在历史上,能够修建九座城门的只有北京、南京、西安这样曾经的皇城。一个古镇,为什么会这样的规制,无不暗示它曾有过的辉煌。”中国体验者、旅行摄影师楚鹏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茶叶之路”成就繁华巨镇
走在长条青石的古街之中,看着平实的生活场景,虽看不到几百年前马帮、驮队转发各地,通宵达旦的热闹场景,但是可以想象到当年这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沿街赶路的繁忙景象。
作为茶叶之路上从水运到陆运的中转站,古老的赊旗镇即处在“南船北马”的交接点上——“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南阳府志》记载:“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复陆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又据《南阳县志》记载:“唐河经源潭东头,南至唐县(今唐河县)西关外南流,每船行至赊旗止。”原来,环赊旗镇而过的潘河、赵河汇合后,向南流入唐河,是唐河的上游。而唐河作为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继续南流,入湖北襄阳,最终汇入汉水,直通汉口。“河水一响,黄金万两”——这样一个“南船北马”的水旱码头,没有理由不成为“物流中转站”。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赊旗镇已发展成为“长三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全镇街道密布,商号林立,聚居与流动人口达13万之多。四方陆路人车如流,潘、赵两河船似游龙。20多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0多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500多家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经营,铺面相连。繁荣的市场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各地客商为加强同乡联谊,发展贸易,占领市场,相继成立了许多同乡会馆。著名的“山陕会馆”即是当时由山、陕二省的商贾筹资兴建的。随后,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商贾也相继兴建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等。
正是承载了盛世的繁华,明清时各地富商争相聚居,行商交易,日有万金,盛极一时。赊店也由此出现了 “天下第一会馆” ——山陕会馆、“华中第一镖局”——广盛镖局、“华中第一票号”——蔚盛长票号、全国唯一的镇级行政机构——赊店镇衙、中国最早的税务机关——厘金局。
从遗存的宏伟建筑群到如今乡野村间的民俗遗风,无不透露着社旗作为茶叶之路中转站曾有的繁华和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