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远:推广茶园生物防治 挑战茶叶农残
福建茶叶网8月1日讯:在茶叶农残越来越成为国际和国内社会关注话题的今天,吴光远从事的生物防治和农药残留研究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吴光远,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他扎根福安山区27年,为福建省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茶区农民亲切地称他为茶树看病的“赤脚医生”。
1985年,吴光远从福建省农学院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茶科所从事植保工作。茶科所虽是省直单位,但上班地点却是在社口茶区,离福安市中心足有20多公里,偏远的地理环境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峻峭绵亘的山峦阻隔着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上个世纪80年代,吴光远分别发现了虫生真菌白僵菌871和韦伯虫座孢菌,为病原菌在茶树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在茶树治理农残中,他反对运用高残农药,开始将生物防治这一科研成果进行推广运用。
茶毛虫和茶丽纹象甲虫是全省茶园最常见的害虫。吴光远依托茶科所的科研成果及自己多年科研的优势,在茶园中推广使用茶毛虫NPV及其杀虫剂、白僵菌871等生物农药,引导农民进行生物防治。
“茶叶的食品安全就是茶业的生命线。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科研成果与实际运用之间总是存在一公里距离。”吴光远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怎样突破“一公里距离”,提高科技服务水平,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吴光远在基层培训上下了不少功夫,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好懂易学的平民技术。
为便于农民理解运用,吴光远将复杂的虫害发展过程图谱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病虫害防治挂图。他在培训讲解中,将深奥的知识通俗化,并现场指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告诉农民常规农药的用药及农残控制规律。他围绕茶园害虫生态控制开展研究,花费了12年时间收集了常见的150多种茶园害虫,编制害虫生活史图谱15套,初步掌握了我省普遍发生的主要害虫、局部发生的严重害虫以及病害的发生规律。他编著《茶树病虫害防治》一书,制作10万份病虫防治挂图、1万张VCD光盘,每到一地授课,就免费分发给茶区农民。几年来,他开设培训班近百期,培养茶区农民近万人。集技术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生物防治知识,就这样走向茶区千家万户。
针对茶叶出口遇到的欧美壁垒,吴光远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福鼎白琳一家茶厂茶叶出口受挫,经吴光远进行用药标准生物防治指导后,茶叶农残检测符合出口要求,科学技术就这样转化为了生产力。
吴光远和课题组的同事们扎根山区,洒下无数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茶毛虫NPV杀虫剂研制与应用”、“菌药协调治理茶丽纹象甲虫”、“茶叶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研究”等8项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科学技术奖。2011年,他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茶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是全国仅有的三名茶树植保专家之一,负责东部省份的茶业质量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经过多年努力,吴光远推广的生物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残抽检合率不断提高,有的甚至达到100%,他在全省建立了10个实验站,建设生态茶园50万亩,生物防治技术领先于全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