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上市争先恐后 来时路坎坷曲折
福建茶叶网7月1日讯:2012年,A股或将迎来首家血统纯正的茶叶上市公司。
距“茶叶第一股”目标最近的是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其正在预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主业为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主导产品为以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为主的“凤山”牌乌龙茶。
尽管茶企上市已不算新鲜事,但业界仍倾向于将“茶叶第一股”的名号,授予首家问鼎A股的茶叶上市公司。
此前,除2011年9月在香港主板挂牌的台资企业天福,还有借壳龙发制药的龙润茶和收购武夷星转型的中国矿业,均为地道的茶企,这三家茶叶类上市公司的主营基地和市场都在中国大陆。
但随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企业日渐与资本结缘,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叶行业,却依然没有在A股实现零的突破,这无疑令茶叶行业大佬们如芒刺在背。
以安溪铁观音集团冲刺A股为标志,各地茶企已磨刀霍霍,或高调运筹,或埋头苦干,上市俨然已成为衡量一家茶企是否成功的标准。
与之相应的是,各茶叶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也争相出台扶持政策,计划打造茶企上市军团。纷纷扰扰之际,似乎A股茶叶板块已在路上。
跌撞上市路
安溪铁观音集团向A股伸出橄榄枝,给茶叶这一庞大的传统产业带来的鲶鱼效应不言而喻。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1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197万公顷、产量147.5万吨、农业产值530亿元,均居世界首位。
但尴尬的现实是,“中国七万茶企不如一个立顿”的说法,始终如大山般难撼,全国最大茶企天福2011年增长40.6%的营收仅17.53亿元。
由此,上市做强做大成为茶企“雪耻”首选。
但茶企上市茶“翅”难飞的困扰一直挥之不去。1990年代,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浙江绿洲股份上市搁浅后,茶企上市就延宕十多年。
到了2007年,边陲省份云南突然发力,齐刷刷出现3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茶企:龙生茶业、下关沱茶集团和庆沣祥茶业,并有云南普洱茶集团、大益集团、龙润集团等普洱茶生产企业,着手筹备上市。
其中,龙生茶业已引进美国兰馨投资和深圳创新投资,首期投资5500万元,合计占股不超过25%,由中信证券辅导,拟融约10亿元,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普茶论坛为上市造势;下关沱茶集团二股东是昆明英瑞投资,持有占总股本28.64%的1000万股,拟在深交所上市;庆沣祥茶业当时计划2010年上市。
但时过境迁,此番云南计划上市的茶企,除龙润集团于2009年5月18日借壳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龙发制药外,其他茶企迄今均无下文。当时,龙发制药与火箭投资(Rocket Capital)签订投资协议,由后者注资5300万港元,同时以1.6亿港元收购龙润茶并改名,实现从药业向茶业转身。
云南省工信委最新公布的2012年全省中小和非公企业上市培育重点企业名单显示,列入其中的66家企业,只有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的茶企,主营研制、生产和销售滇红系列红茶,此前公布的下关沱茶集团等茶企已不在名单中。
按照云南省工信委文件,上述名单是在2007年第一批确定的45家、2010年第二批确定的30家上市培育重点企业对象基础上,重新结合新情况、新要求筛选确定。
就在云南茶企集体计划上市期间,“茶叶第一股”争夺也在全国各茶叶主产区展开,此时,高调宣布准备摘取桂冠的有:杭州龙井茶业集团、四川蒙顶山集团、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湖南百里茶廊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这期间,四川蒙顶山集团打算将蒙顶山风景区和蒙顶茶整合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蒙顶山旅游业、茶业的发展,并已完成上市资产审计,国泰君安已参与有关准备工作,“最多两年完成上市”。
另外,中粮集团旗下的中茶股份,此时也传出准备上市消息。
然而,一波三折后,当年众多声称打造“茶叶第一股”的茶企,激情过后多归于平静,如今率先走到IPO关口的只有安溪铁观音集团。
尽管上会在即,但安溪铁观音集团“胃口”不大:拟在深交所公开发行2290万股,募资1.57亿建设上游茶园和营销网络等。
其实,最早首发上市的茶企,当属2010年9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碧生源,虽其“功能袋包茶”有别于传统茶,但以“茶疗”定位开辟了独特品类方式,且其产品定位、传播方式、渠道运作均实现跨界,在茶市场独占一隅,令传统茶企惊艳。
茶企上市争先恐后 来时路坎坷曲折
地方强力助推
“茶叶第一股”姗姗来迟,映射茶产业资本化道路必经多重考验。
对目前茶企掀起的上市热潮,福建茶业界资深人士认为,这源于随着近年来茶叶消费升级,茶企成长性显著,新产品和新业态崭露头角,逐步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企业规模与运营模式也随之扩大和提高。
茶企扩张确实快马加鞭,据安溪铁观音集团招股书,其加盟店数量已从2009年222家,增至2011年353家,2010-2011年,营收和净利增长率分别为84.3%、35.1%与48.14%、85.97%。
而天福2011年净增店铺165家,营收和净利分别增长40.6%与31.6%。黄山谢裕大近年的业绩增长都保持在30%-40%。
“已上市和拟上市茶企的业绩和扩张步伐皆高于同业的增长水平。”上述人士透露。
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重要推动力。如号称“全国第一茶叶大县”的福建安溪县,为支持鼓励茶企上市,对首家实现上市的茶企给予除享受省市扶持政策外,县里再奖1000万元。
福建省政府甚至提出,在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茶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发展茶产业,各茶叶主产县(市、区)也要加大对茶产业的财政投入,以实现从茶叶资源大省向茶叶产业强省转变。“十二五”期间,争取培育2家以上茶企国内上市,3家以上茶企境外上市,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茶企给予50万元奖励。
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则先后出台茶产业发展意见,培育茶叶龙头上市。由此,一度“退烧”的茶企上市计划再度升温,就在福建,以八马、日春、三和、中闽魏氏、华祥苑、大自然等为主的茶企,都已冲刺在资本市场路上。
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以上所列茶企均已在上市辅导阶段,其中,三和茶业、大自然茶业境外上市的进程正在推进。
就连近两三年才“复兴”的“坦洋工夫”红茶,2011年9月,其产地茶企新坦洋茶业集团也与英国一桥资本签订上市框架合作协议,确定两年左右在伦敦证交所上市。
另外,安徽黄山谢裕大茶叶已进入递交上市申报材料阶段,安徽一笑堂和猴坑茶业也明确提出上市目标;河南信阳毛尖集团拟通过两三年运作上市;湖南省茶叶集团已列入该省后备上市企业;四川竹叶青茶业已提出要进入资本市场,该省正启动蒙顶山茶的上市培育工作;浙江杭州山地茶业计划2015年上市;山东御青茶业的目标同样是上市。
“安溪铁观音集团的IPO探路是茶企进军资本市场的风向标。”福建一家拟上市茶企负责人认为,“上市不仅能实现快速扩张,还能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股民也可能成为公司客户。”
延伸阅读:中国矿业茶事:暴利陨落停牌8个月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望
茶企的净利润率究竟有多高?
中国矿业告诉投资者:2009年净利润率达43%。
同一家茶业企业的该项指标变化到底有多大?
中国矿业给出的答案是,2011年净利润率为11%,时隔两年相差近四倍。
净利润率从同行无法望其项背的羡慕嫉妒恨高度,惊艳一跃断崖跳水,中国矿业是否身怀乾坤大挪移绝技?
中国矿业与茶的故事得从三年前说起。2009年1月8日,中国矿业发布收购公告,将以6.4亿港元,间接获得星愿(中国)茶业80%股权。星愿茶业的前身是福建武夷星茶业。同年1月12日,中国矿业宣布完成收购事宜。
根据公告,星愿茶业于2001年10月在中国注册成立,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乌龙茶、绿茶、茉莉花茶、黑茶,特别是武夷岩茶的栽培、生产、销售及研究。
公告称,星愿茶业自2.95万亩武夷山茶园采集茶叶,相当于当地茶园面积的28%。2008年前11个月,星愿茶业利润约2300万元。另外,星愿茶业在武夷山拥有一项占地约228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拥有超过30个注册商标,旗下的“武夷星”及“武夷”已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星愿茶业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其财务数据显示,2006-2008年前11个月,净利润分别为-7.18万港元、990万港元、2610万港元。
中国矿业此番收购,卖方保证2009年除税后的纯利不少于8000万港元。当年,星愿茶业营收1.85亿港元,净利8100万港元。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星愿茶业超乎寻常的收入增长率,不仅将同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最大茶企天福和等待上会的安溪铁观音集团远远甩下,其同期净利润率也远高于后两者,而天福和安溪铁观音集团的净利润率从未超过21%,也未低于15%。
然而,梦幻般的暴利神话,随着承诺业绩期结束就直线陨落,2010年,星愿茶业实现净利润2800万港元,只占2009年的1/3多点。
中国矿业解释称,由于武夷山生产基地上半年出现冰霜及水灾等天灾,导致茶叶产品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造成茶叶业务毛利率大幅减少。由此,中国矿业当年还确认商誉及品牌减值4.6亿港元。
将2010年巨幅下降的业绩归结为天灾后,星愿茶业2011年净利再次锐减至2000万港元。当年,星愿茶业积极拓展市场后,销售收入比2010年增加5%。
2011年10月11日上午10时42分,中国矿业被港交所暂停买卖,至今未复牌。
中国矿业2012年2月8日公告称,获悉廉政公署正进行调查,涉及若干前公司董事可能曾与他人串谋向其他人士收受利益,执行董事杨国权涉及出售细胞治疗技术中心的调查,廉署曾对其问话,而其后获保释,没有被控。
延伸阅读:茶道资本魅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望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茶叶产业已今非昔比,以往小打小闹的茶企,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和升级,成为各路资本争相“狩猎”的目标。
“这几年,前来考察商洽投资入股的创投合计多达数十家。”福建一家拟上市茶企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我们还在观察比较,创投入股的市盈率应不能低于10倍,并能在IPO时为企业加分。之前出现了以20倍市盈率入股茶企的创投。”
相关统计显示,2006-2011年,我国农业领域已披露的风险投资案例达100多起,投资金额近20亿美元,其中茶叶产区福建、安徽等地占有重要比例。
“茶叶虽然是农业,但产销一条龙的茶企,同时具备第二、第三产业特征,各路资本尤为关注。”一位专注农业投资的创投人士表示,“全国茶企数万家,成长性较好的极少,因此竞争激烈也属正常。”
创投饮茶成风
目前,拟上市的茶企多有创投股东,尚未有创投入股的茶企,也在积极对接。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5年来全国农业领域已披露的百多起风险投资案例,一半以上的投资金额都是在2010年之后达成。
作为设在中国内地茶业真正意义上第一家首发上市的天福,亦是2010年引进3家创投股东。
天福招股书显示,中金公司、红杉中国和IDG资本于2010年12月入股,三者在发行前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45%、0.49%和0.24%,其中,中金公司认购2492916股,认购价为1000万美元,红杉中国认购498583股,认购价为200万美元。
天福是中国传统中式茶产品企业,从事各类茶产品的销售及营销及产品理念、口味及包装设计的发展,主要产品为茶叶、茶食品及茶具,并通过自有及第三方零售门市及专卖点的全国性网络出售该等产品。
主营茶叶会所的福建熹茗茶业,创业阶段就获得深圳允公的天使投资。目前,福建熹茗茶业已拥有三家茶叶会所及茶叶电子商务业务。
计划今年递交上市申请的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4月迎来战投,黄山旅游大股东黄山旅游集团、永新股份大股东黄山永佳集团,共投入数千万元。
绿茶企业拿到首笔创投的是杭州山地茶业,2011年3月,山地茶业获得天堂硅谷首期1500万元注资,同年进行第二轮投资。天堂硅谷总裁袁维钢公开表示,山地茶业还处于中早期,要做强做大,还得要有第三轮、第四轮的融资,最终到资本市场融资。
茶道资本魅影
获得最多投资的当属山东华夏茶联,2011年10月,鲁信创投联合深创投等四家机构,向其注资近亿元,其中鲁信创投出资2000万元,认购华夏茶联新增注册资本193.19万元,占增资后注册资本的10.26%。
此前,华夏茶联旗下的御青茶业2010年接受LIONFUND(亚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狮子基金)及青联投资66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两者以每股6美元分别认购100万股和10万股。
各路资本涌入茶企,并不代表都有丰厚回报,天福的市场表现可见一斑。该股自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以来,只有今年3月短暂的略高于发行价,其余时间皆在发行价之下挣扎。
2011年9月上市的天福,发行价为6港元,募资净额约11.59亿港元,2011年每股盈利0.27元人民币。
各路资本“掘金”
创投对茶企的投资已形成气候,其他资本同样不甘落后。
资本角力茶叶产业,首当其冲的是上市公司。早在2010年8月,深深宝A披露非公开发行方案,拟募资不超过6亿元,投资茶产业及天然植物领域,并打造国内首座茶及天然植物科技城“聚芳永茶科城”。2011年6月23日,募资净额5.7亿元全部到位。
2011年,深深宝A制茶业营收27918.35万元,占主营收入87.73%。
今年5月19日,深深宝A变更定增募投项目,取消年产300吨儿茶素综合利用项目和调味品生产线扩建项目,将此募资16729万元调整到精品茶高端品牌投资开发项目和茶及天然植物研发中心项目,对后者增加171万元自筹资金投入,并与浙江华发设立合资公司,开展茶叶出口贸易。
华联综超去年斥资2683.6万元,获得黄山一茶企65%股权,以实现对茶叶上游的控制。
峨眉山A更是在2011年年报中,将“峨眉雪芽”茶叶作为公司未来发展重点,声称通过对茶产品的纵深多元开发及品牌产业链条的延伸,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峨眉雪芽”近日被峨眉山市列为扶持做大做强的龙头企业。
上市公司大股东同样大手笔挺进茶叶产业,继2009年6月天士力集团与云南普洱市签约,拟近期投资10亿元、远期投资30亿元发展普洱茶产业之后,2010年7月,云南白药控股公司也与云南临沧市政府签署茶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落子滇红茶行业。
资本暗涌茶叶产业,外资也没闲着。2009年,安溪历山茶业与英国普瑞克集团联手,组建福建安溪普瑞历山茶仙有限公司,成为福建茶行业中的第一家中英合资企业,目前其连锁茶庄已落户河南、江苏等地。
曾与中糖集团联手重组酒鬼酒的香港皇权集团,亦出资4000万元收购福建武夷山春城茶厂数千亩大红袍茶园及覆盖大红袍传统焙制工艺的茶厂,并开始扩张国内外市场。
“现在的茶叶产业类似当年的白酒行业,存在洗牌整合做大做强的机会。”一位创投人士认为,“资本进入必然伴随足够回报。”
茶叶产业的回报率到底有多高?
根据天福年报资料,2008-2011年,毛利率分别为44.9%、43.8%、55.3%和61.6%,纯利率为19.1%、20.1%、17.9%与16.7%。
安溪铁观音集团招股书表明,2009-2011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3.73%、45.97%和48.57%,同期净利润率分别为19%、15%与21%。
通过对比A股食品饮料行业净利润率,该板块48只个股中,净利润率15%以上的只有7只。酿酒行业30只个股中,15只个股净利润率超过15%。
金融机构对茶叶产业青睐有加,去年底,仅民生银行在厦门就承诺投放500亿元支持茶行业发展。
今年6月8日,浙江首家面向茶叶产业的杭州西湖区御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授牌成立,4月1日试营业以来,累计发放52笔6600多万元贷款,解决当地广大茶农、茶叶加工企业的融资问题。
“中国茶业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有品类没品牌,并且茶行业运营模式严重同质化。”福建一家龙头茶企负责人认为,“小而散的茶产业需要一个标杆,资本大举介入应该会加快嬗变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