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 一份爱
在2011成都双年展展场内有一件特殊的“艺术品”——一个透着古朴装修风格的茶馆。茶馆内,老虎灶、青花瓷器、老铜壶、土碗、近百年的八仙木桌、竹椅……无不展示着老成都盖碗茶风韵,一句“年关已到,各照衣帽”的标语和一双破旧的童鞋,更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目光。这是由成都义工网承办的2011成都双年展成都盖碗茶项目,茶客每消费一杯茶,都将通过成都义工网“脸盆计划”为凉山州布拖县的孩子募集一双冬鞋。活动发起人老黑说:“公益也是种很美好的行为艺术。”2011成都双年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汇聚爱心、传递温暖,吸引了众多市民踊跃参与。
现场 爱心茶馆成“明星”
双年展逛累了,成都义工在展厅内搭建的老茶馆,绝对是参观者歇足休息的好去处。茶馆恢复了已消逝近30年的成都造茶叶“成都三花”,同时还恢复了川西茶馆的“老虎灶”,这些貌似简单的物件与符号,唤醒了许多老成都人的记忆:一张方桌,几张竹椅,三五人围坐,端起资格的“三花”盖碗茶,入口是沁人心脾的茶香,抬头是展厅内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在此品茗论道、交流心得,别有风味……国庆期间,威尼斯副市长蒂奇亚纳·阿戈斯蒂尼一行参观双年展,专门来这里泡茶馆,感受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张弛有道的成都生活方式。这不是一家单纯的茶馆,通过义卖盖碗茶,将卖茶的利润所得全部用于成都义工网在凉山州布拖县的公益项目“脸盆计划”中,在寒冬即将来临前,为国家级贫困县布拖县的孩子们募集过冬的鞋子。此举让这家茶馆也成为双年展“明星”,不仅周春芽等名家来捧场,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的记者也专门来采访。
设计展负责人:补鞋也是门设计艺术
“提到成都休闲方式,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喝茶!”设计展展场负责人傅熙林告诉记者,把最典型的成都老茶馆引入双年展,是设计展很早就确定的一个创意。“设计展展场的设计理念,便是想要带给观众一个田园般的空间,除展场内的绿色植物布置外,闲适的生活氛围也必不可少,成都原本就是休闲之都,喝茶是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于是,策展团队联系了成都文殊坊茶馆,巧的是,成都义工网的老黑开展的“脸盆计划”项目正好与设计展“谋断有道”主题很符合,“让设计与社会发生关系,是我们这次设计展探讨的方向。”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位在茶馆消费的参观者,不仅能在此小憩、品茶,还能获赠一份特别的明信片。“我们选用了老黑在布拖县拍摄的一些照片,大多与设计相关,如织布、课桌、眼镜等,就算是孩子们有破洞的鞋子,经过母亲的手缝补起来再穿,也成了一门设计艺术。”据悉,不仅茶馆卖茶所得款项将用于“脸盆计划”,设计展结束后,一些桌椅也会捐赠到布拖县贫困孩子手中。
成都义工:公益是美好的行为艺术
成都义工网创始人“老黑”名叫徐雪鹏,他告诉记者,自己从15年前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最初只是个人行为,资助的学生也就10来个。2005年,一个外地朋友来到成都我们一起做公益,资助人数渐渐上百。”2006年,老黑开始筹划建网站,“聚集民间公益力量,为社会多做好事。”2007年6月,成都义工网成立,爱心从四面八方源源涌来,最初单纯的助学项目也逐步拓展到敬老院、贫困生助学和留守儿童关爱等领域。谈到参加此次设计展缘由,老黑笑着说:“在我看来,公益也是种很美好的行为艺术,如何去把它做得更好,也很考验人的设计能力。”老黑透露,从展览开幕到现在,他们已卖出120多杯茶,每杯茶的收入都可带给布拖县孩子们一双鞋,“我们批发到的军用胶鞋每双十几元,加上十几元的运输和人力成本,刚好够用。”
链接
“脸盆计划”是成都义工网于2008年起在凉山州极贫地区启动的一项以传递文明生活方式为主线的公益项目,项目通过募集脸盆、牙刷、洗衣粉等洗涤用品,在大凉山彝族腹地,以学校(村)为单位,教孩子们学会使用洗涤用品,养成卫生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风尚,其子项目包含暖冬行动、爱心食堂、助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