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边城茶马盛——废城系列之飞越县

发布时间:2011-10-09 10:12:2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宁静的宜东老街 

一条流沙河穿城而过,将一座城池一分为二。

一条蜿蜒的古道从大相岭中走来,经历岁月的洗礼,延伸向藏区。

这条古道是川藏茶马古道中,最常走的一条通道,它以最短的距离把四川与藏区连接了起来,由于二郎山天堑的打通,这条古道淹没在汉源北面的群山之中……

至此,这座曾经被唤作黎州西塞的古老城池——飞越县,开始走向凋零。曾经繁盛的宜东镇,只存留在了小镇上的雕栋、纹窗和当地人茶前饭后的谈资之中。

然而这座被河流一分为二的城池中,又有着哪些古老的传说,在遥远的年代,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天气阴凉,秋高气爽。

自汉源县九襄到宜东的探寻之旅,是蜿蜒在重山之间的公路上。沿着流沙河而上,风景独特秀丽,亲近自然,可谓享受。

流沙河一路切割,形成了两旁高山中间成为通道的独特地形,因此,在河流与重山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平坝与峡谷,在一些较宽阔的平坝之中,人们往往定居于其间,为自然的风光平添了几分秀色,宜东镇无疑是这途中最耀眼的小镇。

这座较边远偏僻的山乡小镇,距现在汉源的重要城镇九襄镇约有35公里,乡道的修复,加快了这个小镇与外界的联系,曾经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如今只要40分钟便能到达。

宜东小镇,倚山而成,虽然因为地形狭窄,显得有些局促,但是,山乡小镇虽然偏僻,风貌也有自己的独特处,山清水秀,有很多地方风景迷人。

正如沿途许多乡村一般,宜东镇在流沙河右岸一块较宽大的斜坡之间,呈东西走向,现在的国道在古镇下面,沿途高楼林立,有车道代街之势,而老街暗淡,老街与车道之间,坡度很大,落差几十米,中间有条楼梯连通老街与车道,台阶很多,宽窄不一,高度不一。

曾有人细数,据说有七十二级台阶,上下之间,往往令人气喘吁吁,尤其最后台阶最陡,走上去人总有些吃力,有些台阶还有青苔长在其间,走上去有些滑,一不小心,容易跌倒,尤其雨天行走,更需小心谨慎。不过,小镇的居民却似乎早已习惯这些台阶,他们走起来总是稳稳当当的,如履平地。

宜东老街很长,全长约1.5公里左右,分别为上街、中街、下街三个部分,中街和下街比较平缓,而上街则比较陡。中街和下街的分界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只是以一个较宽的巷子为区分,而上街和中街的分界却格外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一座大约20米的石桥,当地人称之曰“桥漏子”。

镇东有一大坝,北面有一房舍,很值得考究:原来,这房子前门非常宽大,且似乎还有栏杆,据退休干部姜安耀说,清朝时期宜东曾经设立分衙,由签事管理,可以审理一些较为简单的事情,或者为老百姓平息一些纷争,并且,房左有一石碑,是清光绪帝时所建立,碑文显示是己亥年所立,即公元1899年。

至于大院,如今已经成为一处空旷的平坝,相传曾是古时唱戏听曲之所,一到晚间,一些爱好戏曲的人就来此听一些川戏之类的地方戏,设立在分衙前面。

或许是宜东镇依山而筑之故,如此宽阔平整的坝子实为难得。如今,宜东镇茂盛村一些大型乡村活动都在此地举行,一旁还修筑了一间村活动室。

飞越县的故事,就是以此处衙门为中心铺陈开去……

川藏茶马盛西塞

行走在老街上,一位姜姓老人坐在屋檐下包裹着叶子烟,他曾经是这条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在宜东镇,像这位老人一样曾经做过背夫的不少,大都年事已高。即使如今行走在老街上,不时还能看到有村民用骡子拉着货物行走……

宜东(原名泥头场泥头驿)在茶马古道上正好位于雅安至康定的中间站,相距两城各270华里,东北距大相岭100华里,西距飞越岭60华里。自清康熙以来,“陕商萃集”,成为盛极一时的茶叶中转站。

古黎州辖清溪、牦牛、飞越、阳山、大渡五县,宜东为飞越县治地。民国版《汉源县志》上清晰地记载着飞越县的位置:“飞越县,故址在县西泥头驿……”

在《汉源县志:寺庙志》中亦有记载:古飞越县坊,在泥头场东,自明以来,即建有此坊,然倾已久矣。民国初,改泥头驿为分县,乡人怀古遂重建此坊。其坊四列三空,宽3—4丈,横跨宜东场口,中间是骡马大道,两廊既是通道,又有宽厚的地脚坊供人休息,挨椽处有白底黑字大匾:东“古飞越县”,西“黎州西塞”,左右两匾,各写“崇山”、“峻岭”两字,背面有小字,首句是“吾邑丛山峻岭……”

当地老人王宝林告诉记者,泥头场便是宜东。相传在很久以前,此地的人由于分散居住交流不便而渐渐形成群居,所筑房屋形成街道式,由于道路没有硬化,当地雨水过多,每逢下雨,道路便泥泞不堪,人们便称此地为泥头场,久而久之,泥头场便成了此地的称谓。

泥头变成宜东又是什么原因呢?

王宝林告诉记者,在民间宜东称谓是讹传所致。原来康熙年间,三交城(现三交乡)以东二十里许,住户逐渐集中,且形成于道,宜于开场赶集,故而更名为宜东。

民国时期,宜东前后街有2华里长,400多家住户,每逢场期,人山人海,各种行业也应时而生。特别是背茶人多,宜东场头场尾都是背子房,每晚住宿的背茶人总在数百。

长期以来茶马贸易的繁盛让这座小镇有了活力,在小镇上茂盛村活动室中的一座古碑记录着这座城池当年的繁盛。

“钦加六品衔,特授雅州府清溪县泥头公司,加三级覃恩办……”

“这座碑上的文字充分显示了茶马贸易的繁盛。”王宝林解释道,“县官的官衔只是七品,而茶马贸易衙署‘泥头公司’的官员却是六品,可见官方对此地茶马贸易的重视。”

碉楼林立御外敌

据《汉源县志》载:公元前316年,即秦惠王8年,大将司马错征服巴、蜀二国,结束了奴隶社会。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刘彻置沈黎郡,郡府在旄牛县(今富春乡),下设五县,清溪、牦牛、飞越、大渡、阳山,各县都筑有城墙,设置了衙门、兵营等。

宜东历史悠久: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就曾设县;当时,汉源的县比较小,曾经分设过清溪县、泥头县、三交县,富林地区设立过大渡县等等,诸如此类。

宜东只是飞越县故址的一部分,据《汉源县志》中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节度使王建除在宜东设立宜头驿外,还在不远处三交乡设立过飞越县。

在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交融的地带,冲突时有发生。后因宜东的逐渐繁盛,飞越县的中心逐渐向宜东转移,三交乡的城址成为战事缓冲之地。

宋、元、明时期,宜东被设置为所,地方知事为千户所;清朝时期,这里的建置基本沿袭以前,但是,设立把总等管理,并设有宜头驿,还有县分衙,地方的签事有处理一般案件和调解纠纷的权利。

被唤作古黎州西塞的飞越县东起大堰乡同义村,小地名姜湾,西至三交乡汉恩村的飞越岭,有着近一百华里的跨度。

历朝历代此地都极重兵事,仅仅宜东一地便有三处营盘,有懒板营、旧角营、史扎营等。

“在泥头城内,曾经碉楼林立。在解放前,泥头城内保留的家族碉楼便有六处之多。”宜东镇另一位老人蒋宇茂告诉记者。

“在城西面最高的山岗——榨叶岗上的碉楼最宏伟,有五层楼之高,小时候站在山下看着都觉得骇人,这些碉楼除了能够很好的抵御外敌侵扰外,还对外敌从气势上就有很好的威慑。”

“除此之外,碉楼的底层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便是关押犯人。每个碉楼的底部往往都往下挖深一层,犯人直接关押其中,根本无法逃脱。”姜安耀补充道。

西塞边城韵犹存

一座城池虽从兴盛走向衰败,但曾经的繁盛却镌刻下了难以抹去的韵味。

宜东人最独特的风俗就是,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头上会缠上一些青布,俗称“包帕子”,几乎人人都是,这与别地是完全不同的。问其原因,却是不知,只知道是前辈人相传而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宜东镇虽然狭小,却也有趣,小镇风采,别有风味。老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以前低矮的房屋和有些寒碜古老的窗棂,给人以沧桑的感觉。

从繁华到衰落,似乎并未给当地居民造成别样的影响,他们早已习惯于此,他们甘于平淡,与世无争,尽透宽容博大的胸怀,走在小镇上,说起此地的风土人情,每到精彩处,听到的都是爽朗的笑声。

老街上的建筑,保持古建筑特色的同时,也兼容了其它民族的建筑特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与启迪。

至于南北高山,却如同卫士般守护在宜东镇两旁。远处的山峦,近处尚未收割的麦田,为这座小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

流沙河水此时距离宜东城较远,约在两公里外,长河自西而来,向东流去,奔流不息,弯弯曲曲,如飘带般逸在田野之间,此情此景,宛然一幅丹青,让人回味。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