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级农信社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1-10-04 08:54:0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入秋,气温开始下降。湖北金马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森林的心情与气温一样往下沉――手里订单一大把,但因流动资金紧张,仓库里存货所剩无几,有几组机组已经停摆。
前几天,英山农村合作银行负责人来到该公司,给余森林送来一颗定心丸:“400万元流动资金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
在2009年之前,农信社负责人肯定没有这样的胆量。
一场持续了6年的改革
农信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推行生产、供销、金融合作的产物。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农信社先后经历了由人行管、下放给公社和生产大队管、农行代管、人行和银监部门代管若干阶段。
在推来让去中,农信社痛失许多发展机遇。
过渡体制的弊端不断积累和暴露,历史问题与现实矛盾交织,让农信社日益凸现生存和发展危机。
到2005年末,英山县农信社(英山农村合作银行前身)不良贷款率达31.54%,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仅为5.29%,损失准备缺口9713万元。
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思想僵化,机制不活。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包袱沉重,支农能力不强。
2005年7月,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英山农信社的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启动,各乡镇画地为牢、各自为阵的局面由此改写。争取央行票据兑付,消化包袱2354万元;县政府用停职、停薪等强硬措施,清收公务员逾期贷款和各种担保贷款2400万元……
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太重了――
农信社究竟是谁的?出现经营风险谁来承担?在农村金融市场风云激荡的形势下,如何站稳脚跟并为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2009年4月,英山县农信社被省政府、省农信联社确定为全省首批11家改革试点单位,目标是要建成一个股份制社区地方性金融机构。
英山农信社改革再次出发。
政府推动资产重组
改革门槛很高――资本金充足率达到10%以上,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00%,所有者权益大于或等于股本,大额贷款集中度不超过10%。
英山农信社没有一项指标达标,改制资金缺口高达5332万元。“农信社改革,改好了是财富,改不好是包袱。”省和黄冈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英山农信社改革,首次动用金融风险防范基金支持了1500万元。
英山县委、县政府把农信社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用黄金地段优质资产置换农信社2470万元不良贷款。
引进战略投资者。湖北厚发矿产品有限公司、湖北长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美利信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裕李氏集团有限公司各入股800万股。股东除按1元1股出资认购8000万元股本金外,还溢价30%出资2400万元认购置换等额不良资产。
6753万元不良资产得以“消肿”,不良率由15.54%降到7.09%,目前已降到4.79%。
在各方努力下,英山农信社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银监会要求,一个资产优良、资本充裕、产权明晰、机制灵活、风险可控的新型农村合作银行登上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舞台。
改革,不改支农方向
更名不改农家本姓、改制不改支农方向。
英山农合行的资本金达到8000万元,集团客户授信达到800万元,单一客户贷款可以做到1200万元。过去想干不能干的事情,现在可以得心应手地干了。
支农力度更大――
为100家茶叶加工企业投放“茶叶订单贷款”6900万元;为1000个刚刚“洗脚上岸”的农民个体工商大户发放贷款1.63亿元;为1万名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提供“金融套餐”服务、发放贷款7460万元。
今年1月至8月,该行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0.9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增幅为44%。全县三农贷款累计发放8.74亿元,发放支农贷款3.24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68.9%和64.6%。 农户贷款利率由原来的8.1‰调低到现在的7.5‰。仅此一项,每月让利于民110万元。
在经历60年风雨洗礼之后,英山农合行终于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资料链接:2010年4月,省政府提出要用3年时间,择优组建33家农村银行。到2011年8月底,全省79家县级联社中,60家达到组建农村银行的标准,其中:15家已挂牌,11家获银监会筹建批复,34家获省政府批准,有望提前实现阶段性目标。一改过去“小、散、弱、乱”局面,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呼之欲出。
前几天,英山农村合作银行负责人来到该公司,给余森林送来一颗定心丸:“400万元流动资金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
在2009年之前,农信社负责人肯定没有这样的胆量。
一场持续了6年的改革
农信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推行生产、供销、金融合作的产物。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农信社先后经历了由人行管、下放给公社和生产大队管、农行代管、人行和银监部门代管若干阶段。
在推来让去中,农信社痛失许多发展机遇。
过渡体制的弊端不断积累和暴露,历史问题与现实矛盾交织,让农信社日益凸现生存和发展危机。
到2005年末,英山县农信社(英山农村合作银行前身)不良贷款率达31.54%,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仅为5.29%,损失准备缺口9713万元。
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思想僵化,机制不活。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包袱沉重,支农能力不强。
2005年7月,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英山农信社的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启动,各乡镇画地为牢、各自为阵的局面由此改写。争取央行票据兑付,消化包袱2354万元;县政府用停职、停薪等强硬措施,清收公务员逾期贷款和各种担保贷款2400万元……
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太重了――
农信社究竟是谁的?出现经营风险谁来承担?在农村金融市场风云激荡的形势下,如何站稳脚跟并为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2009年4月,英山县农信社被省政府、省农信联社确定为全省首批11家改革试点单位,目标是要建成一个股份制社区地方性金融机构。
英山农信社改革再次出发。
政府推动资产重组
改革门槛很高――资本金充足率达到10%以上,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00%,所有者权益大于或等于股本,大额贷款集中度不超过10%。
英山农信社没有一项指标达标,改制资金缺口高达5332万元。“农信社改革,改好了是财富,改不好是包袱。”省和黄冈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英山农信社改革,首次动用金融风险防范基金支持了1500万元。
英山县委、县政府把农信社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用黄金地段优质资产置换农信社2470万元不良贷款。
引进战略投资者。湖北厚发矿产品有限公司、湖北长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美利信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裕李氏集团有限公司各入股800万股。股东除按1元1股出资认购8000万元股本金外,还溢价30%出资2400万元认购置换等额不良资产。
6753万元不良资产得以“消肿”,不良率由15.54%降到7.09%,目前已降到4.79%。
在各方努力下,英山农信社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银监会要求,一个资产优良、资本充裕、产权明晰、机制灵活、风险可控的新型农村合作银行登上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舞台。
改革,不改支农方向
更名不改农家本姓、改制不改支农方向。
英山农合行的资本金达到8000万元,集团客户授信达到800万元,单一客户贷款可以做到1200万元。过去想干不能干的事情,现在可以得心应手地干了。
支农力度更大――
为100家茶叶加工企业投放“茶叶订单贷款”6900万元;为1000个刚刚“洗脚上岸”的农民个体工商大户发放贷款1.63亿元;为1万名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提供“金融套餐”服务、发放贷款7460万元。
今年1月至8月,该行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0.9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增幅为44%。全县三农贷款累计发放8.74亿元,发放支农贷款3.24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68.9%和64.6%。 农户贷款利率由原来的8.1‰调低到现在的7.5‰。仅此一项,每月让利于民110万元。
在经历60年风雨洗礼之后,英山农合行终于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资料链接:2010年4月,省政府提出要用3年时间,择优组建33家农村银行。到2011年8月底,全省79家县级联社中,60家达到组建农村银行的标准,其中:15家已挂牌,11家获银监会筹建批复,34家获省政府批准,有望提前实现阶段性目标。一改过去“小、散、弱、乱”局面,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呼之欲出。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