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开辟土地流转多赢之道
发布时间:2011-09-30 11:01:51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秋高气爽,正是采茶好时节。看着过去荒芜的茶园如今一片郁郁葱葱,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支部书记唐继泽由衷地感到高兴。过去10年,他从个人承租茶园种茶,到带动农户发展,直至组建专业合作社,终于通过规模经营,走出了一条“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的多赢之路。
承包经营 茶园“起死回生”
10余年前,铁桥村茶园一片衰败之相受市场影响,茶叶收购价低,加之村民管护不当,产茶不多,每亩地收入不足500元。
这让一直在茶厂工作的唐继泽颇为心痛。他说,茶树寿命为120年,高产期为60年,而铁桥村茶园的茶树,多种于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盛年,只因管理不当才造成如此局面。“自己何不承包过来,按照科学方法去经营管理,一定能脱胎换骨”。他这样想到。
于是,唐继泽从村集体手中承包下这300亩茶园,引入科学的种茶方法,一年就大见成效,两年就实现高产。
此后,唐继泽不断流转村民的土地、扩大茶园规模。2009年,在南川区农委的引导下,他牵头组建了南川区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吸引500多位村民加入,茶园面积也随之扩大了10倍,达到3000亩,辐射面积1万亩,每亩最高收入突破5000元,不少村民由此致富。
唐继泽说,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肥料、驱虫药、技术培训和销售服务,为茶农解决了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数百户农民齐心协力,都种茶叶,连片经营,形成了规模效应,让当地这个产业具备了竞争力。
土地流转 合作社成推手
“通过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而促进土地集中经营,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南川区农委副主任冯光辉告诉记者。
“土地流转,遵循的是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冯光辉进一步解释,“我们不能强制农民种什么,但科学的产业规划,又需要农民去执行。因而,只能依托于专业合作社,通过它不断吸引农民加入,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直至形成连片经营。”
正因如此,南川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政策调控,不断强化合作社的作用。区农委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和业务培训;同时,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可以靠打工、土地来分红,“离乡不丢地,不种也收获”,增强了农民流转积极性。
当然,引进或扶持业主流转土地也有风险。几年前,南川某镇引进的业主,因经营不善逃之夭夭,拖欠土地租金数十万元。为规避风险,今年南川在全市率先实行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明确规定:凡流转面积100—300亩的个体和企业业主,需一次性预交与年租金等额的保证金;超过300亩的,需一次性预交年租金50%的保证金;如果业主不能兑现合同,保证金将被用来兑现农民的土地租金。
在多重政策刺激下,南川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已达273个,覆盖种植、畜牧、服务等多个行业,吸引5.5万户农民加入,“入合率”达30%。
多赢效应 合作社立功勋
南川区农经站站长黄玲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涌现,至少在三个方面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土地向专业合作社集中,使规模化种植得以迅速铺开。该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该区共流转耕地面积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6%,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率达到34.9%。其中,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达75%以上。
其次,土地规模经营,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常年雇佣工人约150人,月均工资在1200元以上,与外出打工相差不多。今年刚加入聚众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王永刚,靠种丝瓜就收入了4万多元;而过去,他虽然也种蔬菜,销路却是个大难题,常常贱卖也没人要。
三是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黄玲说,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南川曾出现过几万亩撂荒地,看着让人心痛。而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专业合作社和优势板块集中,农村分散闲置的耕地、湖滩、山林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今年,该区土地撂荒面积减至9500亩左右,仅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比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冯光辉说:“只有成规模,才能为农业产业化和科技的推广大开方便之门,进而促进产业带的形成,带给农业生产质的变化,这就是土地流转的多赢之道。”
承包经营 茶园“起死回生”
10余年前,铁桥村茶园一片衰败之相受市场影响,茶叶收购价低,加之村民管护不当,产茶不多,每亩地收入不足500元。
这让一直在茶厂工作的唐继泽颇为心痛。他说,茶树寿命为120年,高产期为60年,而铁桥村茶园的茶树,多种于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盛年,只因管理不当才造成如此局面。“自己何不承包过来,按照科学方法去经营管理,一定能脱胎换骨”。他这样想到。
于是,唐继泽从村集体手中承包下这300亩茶园,引入科学的种茶方法,一年就大见成效,两年就实现高产。
此后,唐继泽不断流转村民的土地、扩大茶园规模。2009年,在南川区农委的引导下,他牵头组建了南川区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吸引500多位村民加入,茶园面积也随之扩大了10倍,达到3000亩,辐射面积1万亩,每亩最高收入突破5000元,不少村民由此致富。
唐继泽说,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肥料、驱虫药、技术培训和销售服务,为茶农解决了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数百户农民齐心协力,都种茶叶,连片经营,形成了规模效应,让当地这个产业具备了竞争力。
土地流转 合作社成推手
“通过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而促进土地集中经营,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南川区农委副主任冯光辉告诉记者。
“土地流转,遵循的是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冯光辉进一步解释,“我们不能强制农民种什么,但科学的产业规划,又需要农民去执行。因而,只能依托于专业合作社,通过它不断吸引农民加入,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直至形成连片经营。”
正因如此,南川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政策调控,不断强化合作社的作用。区农委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和业务培训;同时,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可以靠打工、土地来分红,“离乡不丢地,不种也收获”,增强了农民流转积极性。
当然,引进或扶持业主流转土地也有风险。几年前,南川某镇引进的业主,因经营不善逃之夭夭,拖欠土地租金数十万元。为规避风险,今年南川在全市率先实行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明确规定:凡流转面积100—300亩的个体和企业业主,需一次性预交与年租金等额的保证金;超过300亩的,需一次性预交年租金50%的保证金;如果业主不能兑现合同,保证金将被用来兑现农民的土地租金。
在多重政策刺激下,南川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已达273个,覆盖种植、畜牧、服务等多个行业,吸引5.5万户农民加入,“入合率”达30%。
多赢效应 合作社立功勋
南川区农经站站长黄玲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涌现,至少在三个方面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土地向专业合作社集中,使规模化种植得以迅速铺开。该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该区共流转耕地面积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6%,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率达到34.9%。其中,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达75%以上。
其次,土地规模经营,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常年雇佣工人约150人,月均工资在1200元以上,与外出打工相差不多。今年刚加入聚众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王永刚,靠种丝瓜就收入了4万多元;而过去,他虽然也种蔬菜,销路却是个大难题,常常贱卖也没人要。
三是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黄玲说,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南川曾出现过几万亩撂荒地,看着让人心痛。而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专业合作社和优势板块集中,农村分散闲置的耕地、湖滩、山林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今年,该区土地撂荒面积减至9500亩左右,仅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比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冯光辉说:“只有成规模,才能为农业产业化和科技的推广大开方便之门,进而促进产业带的形成,带给农业生产质的变化,这就是土地流转的多赢之道。”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