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江淮·体验非遗
万安罗盘 指针之间走乾坤
初秋的午后,古旧的作坊,吴鲁衡罗经老店里,只闻桐油香,不闻人语声。
位于休宁县万安镇的吴鲁衡罗经店的老宅子前,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匾牌,又新挂上一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招牌。忙碌的手艺人,在这个老作坊新基地里,抬头望了一眼记者,就低头继续干活了,“手中的活计可怠慢不得”。
传承手艺的故事源于100多年前。那时候,繁华的万安街,有着鳞次栉比的店铺、作坊,吴鲁衡罗经店正是其中的一家,手艺人精湛熟练地制作罗盘:选料、车盘、分格、清盘、写字、油漆、安针,并将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全国各地。100多年以后,前店后坊的吴鲁衡罗经店经过修葺,恢复了往昔的敞亮,颇具规模的非遗传承馆内,
重现当年工匠们制作罗盘的场景。罗经又名罗盘、罗盘针,为传统地学仪器,明清年代广泛运用于航海、勘察、旅行等,起到辨别方向的作用,同时又能用于城市乡村民居建筑以测定宅基朝向。以吴鲁衡罗盘为代表的万安罗盘,又称“徽盘”,是中国现存唯一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罗盘,品类有三合盘、三元盘、综合盘、朱子盘、玄空盘等诸种,尺寸从1寸到2尺不等。罗盘虽小,却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信息和古徽州的历史文化,传承着磁性指南技术及相关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水森,个头不高,精神不错,是吴鲁衡罗盘店的第7代掌门。他告诉记者,从10岁起他就在这所老宅子里跟随父亲学习祖传技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岁月虽有蹉跎,传承技艺的信念不曾改变,“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借钱重修老宅子老作坊,为的是让罗盘住在这个永久的家里。 ”63岁的吴水森,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老宅子修好了,工匠们增加了,家伙什摆放齐了,开工了。后坊里,车盘声轰鸣,清亮的桐油在盘上游走,乌贼草的打磨声沙沙作响,前店里,吴水森则亲自为罗盘装针。 “一个盘子从木料到成品,七道工序下来,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吴水森摩挲着盘子说了一句。
从一块坚硬的虎骨木蜕变为一方精致的罗盘,手艺人一遍又一遍的摩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理想,仿佛让罗盘有了灵气、有了温度。亲眼见过万安罗盘制作流程,记者不禁感慨这一精美作品背后的辛苦。用作材料的虎骨树的木质非常坚硬密实,难车难刻难磨光;密密麻麻布满盘面的1000多个蝇头小字,需要用微尖毛笔一笔一画楷写;密如蛛网的圆线和直线的分格刻线,要耗去一整天时间;最关键的装针工序,包括磁化钢针、测定磁针重心,更是需要好眼神好耐力。
“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将前功尽弃;每一个步骤都值得继续研究深化,完成技术上创新。 ”跟着吴水森学习了10年罗盘制作技艺的儿子吴兆光,比老父亲健谈,他新近获得了万安罗盘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称号,决心将这门绝活继承发扬。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证书送回万安老街,向世界证明了徽州人的创意;2005年,吴兆光和父亲吴水森合作完成失传已久的“缕悬式罗盘”之后,又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徽州手工技艺不竭的创造力依旧光彩夺目。
【采访手记】
万安罗盘具有制作流程时间长、劳动密集的工艺特征,一个罗盘有8道制作工序,掌握其中一个工序需要1到2年的时间。传承人告诉记者,年轻人往往对这一古老技艺知难而退,目前传习基地的学徒和工人以40岁至50岁的人居多。因此,非遗保护除了要保护传承人,更应培育文化自觉,动员民众广泛参与,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

陆俊正在工作中。
根雕朽木亦可雕成“材”
9月19日上午,秋雨之后阳光清亮而温和,位于黄山市非遗园内的陆俊根雕艺术馆馆门大开,一位师傅正全神贯注地工作着。记者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他正在一个形状奇特的树根上精雕着一尊“弥勒佛”,“弥勒佛”的头像已然形神兼备。一打听,这位师傅正是馆主陆俊。陆俊说,这树根是他从浙江一带的山里采来的已死去多年的香樟树树根,只是一个普通的树疙瘩,他把这块疙瘩先放在了一边,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当他无意中经过这块树根时,从某个侧面一看,灵光一现,脑海中突然迸出了弥勒佛的形象,就开始动工雕刻。现在,记者看到的这个只有头部和部分身体的雕刻作品,已经花费了陆俊一个多月时间,“对我来说,边雕刻边欣赏,是一大乐趣,我十分享受这个精雕细琢的过程。 ”
陆俊雕刻这件作品的心得,也是他诸多精品的出炉过程,每一件作品,他都当作精品来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上述已具雏形的那件根雕作品,要达到他心中的目标,还要花费许多个工作日,目前仅是完成了粗磨,接下来还将有细磨和水磨等更为细致的工序。正是由于这一道道一丝不苟的工序,才能让一块块不会说话的树根,在他的手下展现优美的身姿、“奏”出美妙的音乐。
环顾艺术馆,有威风凛凛的下山猛虎、彩屏招展的孔雀、盘旋云间的蛟龙,也有腾挪跳跃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此外,馆中还陈列了不少人物作品,如入选“首届安徽省雕塑作品展”的作品《花季》,就将一个少女淳朴的面庞刻画得入木三分,朝气蓬勃的神情惟妙惟肖。另外,还有那尊《马克思肖像》,不仅马克思那颇具特色的络腮胡丝丝毕现,那微蹙的浓眉都十分逼真,令人惊叹不已。
明清时期,是徽州根雕技艺发展的成熟期,到了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全国复苏并蓬勃发展,黄山市一度出现“根艺热”,涌现出一大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陆俊就是代表之一。陆俊的根雕之所以能在众多根艺家中脱颖而出,除了在选材方面的独特眼光之处,还在于他在人物根雕方面的创新。他的人物作品《先哲》、《鲁迅》等都曾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其中有些作品更在国内外的各类大赛中拔得头筹。2009年,他的根雕艺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被授予省级非遗传承人。
【采访手记】
采访之前,记者有些不安,认为根雕取材于树木,对自然多少有些破坏;在听到采访对象的介绍后,记者了解到,不少根雕作品的材料取自早已死去的树根,只有经过长时间风化的树根,才是合格的根雕原料。而这位根雕艺术家的最大心愿就是:租下一个山头种树,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多的树根进行艺术创作。
松萝茶“碧珠”溢彩云雾间
9月20日,当我们走进黄山休宁县松萝茶业公司的加工车间时,茶香扑鼻,闻者欲醉。车间里,七八台定型机正在为茶叶定型,一会儿,一锅茶叶加工好,工人们用笸箩将冒着热气的茶叶倾倒在车间铺着竹席的地上晾,茶香顿时氤氲缭绕。据工人们介绍,这时的茶香“还不算香,还要经过烘工和专门的提香工艺之后,茶叶还会更香。”虽然只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松萝茶却素有茶叶“鼻祖”的美誉。
为何秋季一样有新茶?面对记者的疑问,松萝茶业公司负责人王光熙说,现在正在加工的茶叶是秋茶,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松萝茶一年可以制作春、秋两季。松萝茶业在传统制作基础上,引进机械化生产流水线,并结合传统对流水线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创新,因此,虽是机械化,但一样遵循着松萝茶的制作过程:摊青、分选、杀青、冷却、揉捻、初烘、定型和提香等。
松萝茶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于明初,因产于休宁城北的15千米的松萝山而得名。松萝山海拔882米,此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云雾弥漫,土壤肥沃,所长茶树称“松萝种”,叶片肥厚,芽叶壮实,是加工松萝茶的上好原料。松萝山在唐朝就有产茶记载,而松萝茶盛名远播则是在明代。三四百年前,松萝茶的制作从理论与实践上与现在的炒青绿茶制法无异松萝茶被称为茶叶“鼻祖”即是缘于此。如今,松萝山依旧,松萝茶已从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变成机械化规模生产。为保证松萝茶制作工艺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松萝茶业公司在松萝山下辟出专区,完全采用传统制茶方法制茶,每年保证一定的产量,确保这一技艺永传不失。 2008年,松萝茶制作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访手记】
也许有人认为,为保持传统,松萝茶应坚持传统制作工艺。事实上,也正是传统制作工艺才让松萝茶为更多人所知。记者在采访后认为,保有传统固然重要,但如能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作出有益的创新,应是更好的传承,毕竟在如今条件下,让每家再支起小火炉手工炒制并不现实。有时,坚持传统不一定要拘泥于传统形式,而在于坚持一种精益求精的传统的精神。

泥人李
巧手塑泥“奏”新声
“淮北民间泥塑2008年入选淮北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能成为民间泥塑传承基地我非常高兴! ”一见面,75岁的李正卿就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9月17日,虽是周末,李正卿并没有给自己放假,依然悄悄窝在自己位于濉溪老街充满古朴气息的“蜗居”里,忙着泥塑。
有“泥人李”之称的李正卿,是濉溪县临涣镇人,“我爷爷、父亲都是搞泥塑的,当时他们靠此为生,小时候,他们在忙活,我就站在一旁看,就这样慢慢喜欢上泥塑。 ”李正卿回忆自己的泥塑之路时说,“当时我学的内容很多,还学了书画、刻印、扎纸等内容,这些都为泥塑打下很好的基础。 ”出于对泥塑的爱好,李师傅在1957年进入县剧团工作后一直也没有丢下手艺,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泥塑的艺术创作中。
走进李正卿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的满是泥塑作品。 “你看,这是我结合汶川地震创作的《情系灾区》,这是抗战60周年时创作的《伟大胜利》。 ”李正卿热情地介绍着。记者注意到,李正卿的作品以人物居多,如张果老、武则天,关羽等等,或静立或沉思,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李正卿轻抚着正在创作的作品《李白》说,泥塑作为一门民间艺术能被传承下来,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人活着总得留下点什么,你看看这些作品,保存得当的话,都能保留八百年到一千年呢,这可了不得! ”
民间泥塑是我国最古老和最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淮北民间泥塑2008年入选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这一优秀民间艺术,淮北市文联和淮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专门把李正卿工作室列为淮北市民间泥塑传承基地,这也是该市首个传承基地。研究院下一步将与淮北市一些中小学校联系,将民间泥塑艺术送进校园,在学校开办传习班。
【采访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两个字是“坚守”。不过,这种坚守不仅仅是李正卿们独自而寂寞的坚守,而应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这种坚守当是一种活态传承,只有在激情似火的生活海洋里,非遗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依靠个人力量来传承历史文化和传统,毕竟能力有限,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传统文化传播,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