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张库大道:山城视野向北求开放?
阅读提示
丝绸之路衰落后,从中国南方到欧洲腹地莫斯科又兴起了一条“茶叶之路”,其中全长约1500公里的张库大道就是这条国际贸易线上重要的一环。
数百年间,这条路上驼铃阵阵、货车满道;而今,这条商路已经沉寂在荒漠戈壁间。张库大道何在?重新认识它对于张家口的对外开放、文化交流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带着这样的问题,6月25日,张家口日报社组织的“重走张库大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启动。
采访团从张家口大境门出发,历时28天,行程超过5000公里,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全方位寻访张库大道的历史痕迹。8月17日,返程近一个月后,一场精心准备的报告会和一个专题摄影展在张家口日报社同时举行,采访团成员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更多人自己的“重走”感想。
“重走张库大道”,扩大开放的一次探索
8月18日,张家口日报社社长王志刚接到了由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总统那果维岑发出的邀请函,盛情邀请张家口方面派人出席将在9月6日到9日举行的该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350周年庆典活动。
这是一封俄文的邀请函,在传递函件过程中,蒙古国茶叶之路研究协会工作人员将它翻译成汉语。“一封函件连接起了三个国家,就像我们重走张库大道,串起了沿途中蒙俄三国间的城市。”王志刚介绍,一个月前,采访团到达的终点就是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贝加尔湖畔。
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外贝加尔湖地区,当地居民以蒙古人的一支布里亚特族为主,在这一区域,其边境城市恰克图尤为著名。“恰克图原为南北两市。”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刘振瑛介绍。1728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约,划定以恰克图为界,旧城归俄,即今恰克图市。随后,清政府批准在中方一侧建城,为商民居住,称为“买卖城”。自此,俄语中这个“有茶的地方”成为了张库大道的终点,始发自张家口的茶叶和其他货物大部分云集于此,而后再扩散向广阔的俄罗斯腹地。
7月18日,采访团到达“买卖城”。在张家口晚报特稿部主任邵江威的文字中,这里已是一片茫茫草原,昔日的繁华只剩下了建筑物倒塌后堆积起来的一个个小土堆和一些大门洞残缺的石基,站在小镇边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河对岸恰克图市的东正教教堂,但如今的小镇里却找不到半点张库大道和“买卖城”的痕迹了。
蒙古国色楞格省博物馆原馆长巴布告诉采访团队员,上世纪20年代,一场大火毁灭了这座繁华的城市。“重走张库大道,不仅圆了许多张家口人心中的梦想,也是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为打造‘强市名城’、扩大开放进行的一次探索。”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存纲参与了后半程的“重走”,他表示,商道衰落后,张家口市淡出国际视野已经太久,张家口希望通过扩大开放,谋求再现张库大道鼎盛时期的状态并有所发展。
7月7日,采访团一出国门就受到了蒙古国政府一位全权代表的接见,他表示,张库大道见证了蒙中两国的历史,目前两国经贸势头越来越好,期待通过这次活动,增进张库大道沿线人民的感情,增进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增进相互了解,提升张家口国际知名度
7月19日上午,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国家新闻中心内举办了一场国际性的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的主办方就是“重走张库大道”采访团,参会的媒体有蒙古国家通讯社、蒙古日报和TV5等16家媒体,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乌兰乌德市驻蒙古国办事处官员也出席了发布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是要把我们扩大开放、寻求交流与合作的声音传播出去,把我们复兴张库大道的梦想传递出去。”王志刚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张家口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采访团团员们发现,这项寻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的“重走”活动,受到了蒙俄两国沿途城市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中新社河北分社驻张家口记者谭地注意到,7月10日,团队抵达乌兰巴托时,当地的电视台、报纸以及俄罗斯远东电视台等媒体,都早早派人等候在城市入口处,准备采访。“这种关注不仅让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寻访任务,还实现了与当地有关方面的深度交流。”张家口晚报总编辑、采访团领队张志明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所有沿途城市出来接待的官员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希望加强交流与合作”,其中很多人还提出了具体设想。
蒙古国色楞格省副省长布仁巴图在带领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接见采访团时,提出了中蒙双方沿草原茶叶之路建设经济走廊的设想,并一一点明了色楞格可以和张家口合作的领域:
色楞格省计划在5年内,使当地蔬菜生产在蒙古国占到绝对优势,这对于同样是重要蔬菜产地的张家口市来说,有较大合作潜力;该省还有100多万头牲畜,在乳品加工方面也有合作前景;该省自然风光优美,可以挖掘历史资源,共同发展茶叶之路旅游……
张志明介绍,即便在国内,这次“重走”活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商界人士的关注。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来电、来信寻求联系方式,一位福建茶商甚至亲自到张家口询问报道中提及的俄罗斯乌兰乌德市每年两次茶叶展销会的情况。“俄罗斯大力发展和中国边境贸易的目的在于解决西伯利亚地区居民生活日用品不足的问题。”南开大学教授、中俄贸易研究资深专家米镇波指出,从历史上,俄罗斯远东地区就对中国商品有一种依赖,而今,这种巨大的商业潜力仍然存在,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挖掘。
寻求商路新生,谋划跨国文化旅游线路
7月20日,布里亚特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原局长伊斯买勒瓦接受采访团采访时,重提自己关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三个国家联合开发茶叶之路旅游线的建议。
他认为,现有旅游线路也涉及到了茶叶之路上的景点,但主要是以自然环境旅游为主,今后开发茶叶之路旅游线,应将各地的博物馆等文化内容也纳入进来,让游客有更多收获。王志刚表示,在“重走”过程中,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提及共建旅游线路事宜。在乌兰巴托,蒙古国工商厅副主席杨桑扎布接见采访团时,着重就茶叶之路旅游开发与采访团交换了意见。他说:“这条旅游线路,对于探险爱好者是有吸引力的,现在我们在茶叶之路旅游线路的开发上,各项基础设施都在逐渐完备。”
蒙古国国家旅游局服务中心副主任莫勒尔透露:“今年9月,中蒙俄三国将组成‘茶叶之路’旅游考察团,对茶叶之路旅游线路进行考察,每个国家派出5人,考察期间,在每个国家停留5天。最后根据考察结果,量身定做茶叶之路旅游产品,然后向全世界推销。”
尽管这项谋划在谭地看来,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他相信,只要张家口提升跟国际接轨的意识,在新一轮的国际经贸合作中就能占据一席位置。
谭地分析,茶叶之路是一块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品牌,在蒙古国,多到几十万人、少到几千人的城镇,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其中“茶叶之路”、“张库大道”都是其最主要的收藏和展示,这些博物馆在保护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现实的价值。
正是看到了其中的价值,8月15日,俄罗斯铁路——旅游公司开出的莫斯科与北京间新的国际旅游列车正式首发。
据新华社报道,这趟旅游专列在夜间行驶,游客白天下车游览铁路沿线风光,专列将在乌兰乌德、乌兰巴托和二连浩特等和张库大道紧密联系的城市停留。“在张家口人心中,有一个‘重走张库大道’的梦想,因为这条大道曾经是张家口历史鼎盛的标志和活力的来源。”刘振瑛表示,而今让商道重生的首选现实路径就是谋划跨国旅游线。
重识张库大道
8月16日的采访中,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刘振瑛留给记者的时间只有40分钟。这位张库大道的主要研究者,自“重走张库大道”归来后,一直在忙着准备两个大型讲座和筹办一个新的研究机构。“新的机构,对内叫张库大道研究会,对外则称茶叶之路研究会。”刘振瑛介绍,之所以如此考虑,为的是和国际接轨,“因为在国际上知道茶叶之路者远多于知道张库大道者,而且张库大道本身也是茶叶之路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重新认识,仅是“重走”队员们最丰富的收获之一,刘振瑛的收获还包括从蒙古国一位教授处求证到,张家口别称的“KALAGAN”,蒙语中意为“大门”,标注于地图上指的就是大境门,这也成为张家口就是张库大道起点的又一有力佐证。
而在张家口晚报总编辑张志明眼中,张库大道的中断,断掉的绝不仅是一条贸易线,而是沿途城市之间的了解,“我们曾经很惊讶地发现,在蒙古国街上基本看不到穿民族服饰的蒙古国人,大多数人装束都现代而时尚;店铺的招牌很多都是英文,很多牧民英语张口就来,让人错觉这不是在草原腹地……”
因此他认为,此次对张库大道沿途城市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既是“重走”队员们的收获,也是张家口的收获。
刘振瑛告诉记者,在蒙古国穆博拉德格博物馆一楼大厅中央,耸立着的一只用225张牛皮缝制的6米高的大蒙靴,这只大蒙靴的样式与张家口来远堡市台庙供奉的大蒙靴并无不同,两者同样代表的行走意味在提醒着人们,张库大道既是贸易往来之路,也是交流融汇之路。
刘振瑛希望,这条交流融汇之路能重现。
链接: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是一条从张家口出发,经蒙古国的乌兰巴托至俄罗斯恰克图的边境贸易之路。这条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大通道,“始于明,兴盛于清,衰于民国”,全盛时期,张库大道最高年贸易额达白银1.5亿两,在我国贸易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并被冠以“旱码头”称号。
然而,风云变幻,岁月沧桑,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张库大道被迫中断,繁荣近四个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开始衰落。